和晋公三首

作者:李绅(唐代)

凤仪常欲附,蚊力自知微。愿假樽罍末,膺门自此依。

貂蝉公独步,鸳鹭我同群。插羽先飞酒,交锋便著文。

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氛氲。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滨。

1

诗文译文

和晋公三首

凤仪常欲附,蚊力自知微。

愿假樽罍末,膺门自此依。

貂蝉公独步,鸳鹭我同群。

插羽先飞酒,交锋便著文。

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氛氲。

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滨。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李绅与晋公的对答诗。首先,诗中借用了凤仪和蚊力两个意象,意图表达自己和晋公在社交场合中的地位差异。凤是君子之德象征,而蚊是微不足道的小虫,在意象上两者有着鲜明的对比。诗人自知自己微不足道,但愿能成为晋公的随从,以樽罍(古代酒器)作为象征,就如同美酒被装入樽罍一样。膺门指的是诗人自己的胸怀,以及对晋公的依附。

第二段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和晋公之间的关系。诗人自比于鸳鹭,而把晋公比作了貂蝉(古代美女的代表),以此再次强调了两者之间的差距。鸳鹭是普通的白鹭鸟,而貂蝉则是美丽绝伦的女子,再次强调了晋公与诗人之间的地位差距。

第三段中,插羽先飞酒指的是诗人在宴会上率先敬酒,交锋便著文指的是在交际场合中,诗人又能以文采和才学来迎合晋公,显示出自信和才华。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穷阴初莽苍,离思渐氛氲,描述了乡愁的情绪。残雪午桥岸,斜阳伊水滨,描绘出诗人心中故乡的冰天雪地,以及夕阳西下的河岸景色。

整首诗以对答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晋公的关系,在描述差距的同时,通过对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同时,通过意象的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及景物的描绘,使整首诗表现出深邃的。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其他诗经

咏秋海棠

咏秋海棠,明代,王邦畿,

琼楼仙子赐金冠,贝锦霞披列上官。昨夜玉皇巡幸处,东风南国最先观。

51

赠万生

赠万生,清代,屈大均,

寡妇得丹穴,礼抗万乘君。百尺怀清台,煌煌巴水滨。

丈夫无货财,为德将何因。观时得权变,白圭诚智人。

东南市玉帛,西北贸马牛。为君富敌国,五行运其筹。

握土成黄金,丹诀藏浮丘。关中日转饷,地利如川流。

功名何赫赫,谁知文终侯。

60

閒居杂咏 其五

閒居杂咏 其五,清代,黄文仪,

雨后添诗兴,花前破笑颜。知音千古少,得趣一心欢。

8

有怀

作者:苏仲(明代)

有怀,明代,苏仲,

长悬乡土梦,景物副心情。五月薰风荔,三冬白雪橙。

子姜鱼作鲙,藤菜蚬为羹。白石清泉外,无羁世利名。

95

人日登山独酌

人日登山独酌,明代,王渐逵,

人日登山兴倍浓,携壶无伴独呼童。葭灰已转三阳候,云树犹含少女风。

海外烟波擎凤岛,人间楼馆杂歌钟。吟馀扫石聊趺坐,涧草岩花款醉容。

40

入崖口

作者:弘历(清代)

入崖口,清代,弘历,

底须连网结周阹,猎壤神皋控广舆。自有万峰作郛郭,天然双嶂是门闾。

入来草木皆仙意,无碍山河只古初。怀远习劳家法凛,讵因哨鹿每勤予。

53

次韵周倅送郡酝且闻郡燕有佳客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周倅送郡酝且闻郡燕有佳客,宋代,韩淲,

谁将双柱兵厨酒,留与閒民尚有馀。珍重平分风月手,又将新句擘笺书。

17

辇下曲一百二首,有序 其八十五

作者:张昱(元代)

辇下曲一百二首,有序 其八十五,元代,张昱,

旃檀佛像身丈六,三十二相俱完全。流传释家亲受记,止于大国来西天。

78

与弟清河云诗十章

作者:陆机(魏晋)

与弟清河云诗十章,魏晋,陆机,

一章

于穆予宗。禀精东岳。

诞育祖考。造我南国。

南国克靖。实繇洪绩。

惟帝念功。载繁其锡。

其锡惟何。玄冕衮衣。

金石假乐。旄钺授威。

匪威是信。称丕远德。

奕世台衡。扶帝紫极。

二章

笃生二昆。克明克俊。

遵涂结辙。承风袭问。

帝曰钦哉。纂戎列祚。

双组式带。绶章载路。

即命荆楚。对扬休顾。

肇敏厥绩。武功聿举。

烟煴芳素。绸缪江浒。

昊天不吊。胡宁弃予。

三章

嗟予人斯。胡德之微。

阙彼遗轨。则此顽违。

王事靡盬。旍旆屡振。

委籍奋戈。统厥征人。

祁祁征人。载肃载闲。

骙骙戎马。有骃有翰。

昔予翼考。惟斯伊抚。

今予小子。缪寻末绪。

四章

有命自天。崇替靡常。

王师乘运。席卷江湘。

虽备官守。位从武臣。

守局下列。譬彼飞尘。

洪波电击。与众同湮。

颠踣西夏。收迹旧京。

俯惭堂搆。仰懵先灵。

孰云忍媿。寄之我情。

五章

伊我俊弟。咨尔士龙。

怀袭瑰玮。播殖清风。

非德莫懃。非道莫弘。

垂翼东畿。耀颖名邦。

绵绵洪统。非尔孰崇。

依依同生。恩笃情结。

义存并济。胡乐之悦。

愿尔偕老。携手黄发。

六章

昔我西征。扼腕川湄。

掩涕即路。挥袂长辞。

六龙促节。逝不我待。

自往迄兹。旷年八祀。

悠悠我思。非尔焉在。

昔并垂发。今也将老。

衔哀茹慼。契阔充饱。

嗟我人斯。胡恤之早。

七章

天步多艰。性命难誓。

常惧陨毙。孤魂殊裔。

存不阜物。没不增壤。

生若朝风。死犹绝景。

视彼蜉蝣。方之乔客。

眷此黄垆。譬之毙宅。

匪身是吝。亮会伊惜。

其惜伊何。言纡其思。

其思伊何。悲彼旷载。

八章

出车戒涂。言告言归。

蓐食警驾。夙兴宵驰。

濛雨之阴。炤月之煇。

陵陵峻阪。川越洪漪。

爰届爰止。步彼高堂。

失尔朔迈。良愿中荒。

我心永怀。匪悦匪康。

九章

昔我斯逝。兄弟孔备。

今予来思。我凋我瘁。

昔我斯逝。族有余荣。

今我来思。堂有哀声。

我行其道。鞠为茂草。

我履其房。物存人亡。

拊膺涕泣。血泪彷徨。

十章

企伫朔路。言欢尔归。

心存言宴。目想容辉。

迫彼窀穸。载驱东路。

系情桑梓。肆力丘墓。

栖迟中流。心怀罔极。

眷言顾之。使我心恻。

24

春游二首 其二

作者:陆游(宋代)

春游二首 其二,宋代,陆游,

穷愁终日竟胡为,老健人间自一奇。每驾柴车游古寺,间骑竹马伴群儿。

登临兰渚流觞地,萧散狐泉冷饼时。綀布单衣白羽扇,路傍人总道相宜。

78

东郡怀古二首。阳给事

东郡怀古二首。阳给事,唐代,李德裕,

宋氏远家左,豺狼满中州。阳君守滑台,终古垂英猷。
数仞城既毁,万夫心莫留。跳身入飞镞,免胄临霜矛。
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义风激河汴,壮气沦山丘。
嗟尔抱忠烈,古来谁与俦。就烹感汉使,握节悲阳秋。
颜子缀清藻,铿然如素璆。徘徊望故垒,尚想精魂游。

51

莫思归·花满名园酒满觞

莫思归·花满名园酒满觞,唐代,冯延巳,

花满名园酒满觞,

且开笑口对□芳。

秋千风暖鸾钗□,

绮陌春深翠袖香。

莫惜黄金贵,

日日须教贳酒尝。

59

满庭芳 余自东离海上,西入关中,十五馀年

满庭芳 余自东离海上,西入关中,十五馀年,元代,丘处机,

修,考妣枯骸,孰加怜悯。迩闻乡中信士,戮力葬之,怀抱不胜感激,无以为报,遂成小词,殷勤寄谢云幼稚抛家,孤贫乐道,纵心物外飘蓬。故山坟垅,时节轻修崇。幸谢乡豪并力,穿新圹、起塔重重。遗骸并,同区改葬,迁入大茔中。人从。关外至,皆传盛德,悉报微躬。耳闻言,心下感念无穷。自恨无由报德,弥加志、笃进玄功。深回向,虔诚道友,各各少灾凶。

24

司徒侍中杜公挽辞三首 其一

作者:韩琦(宋代)

司徒侍中杜公挽辞三首 其一,宋代,韩琦,

早退轻高位,孤风振昔贤。上思终不已,民望日依然。

荣宠三增秩,优游十换年。请看良史旧,德孰似公全。

43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二 秋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二 秋,宋代,宇文虚中,

短苇低残雨,虚舟带晚潮。断鸿归暗浦,疏叶堕寒梢。

77

谢京尹惠酒馔

作者:王迈(宋代)

谢京尹惠酒馔,宋代,王迈,

逐客次江干,复此风雨夜。元戎念寂寥,更仆相慰藉。

醽醁实珍肴,宠光生邸舍。妻孥共感戚,道路或猜讶。

谓此偃蹇踪,横被弯弓射。彼哉簧正巧,或者石犹下。

同志欲过从,避党辄惊怕。曾谓十连尊,理烦无顷暇。

惠顾及无聊,多言莫为谢。平生仗信义,正色叱奸诈。

此样不入时,致入人话靶。明时方献文,安得有谤骂。

独以殿庐中,语言少假借。遂犯螳螂怒,间坐鸱鸮嚇。

先期入帘幕,坐是罹罟擭。公施不报恩,高义等嵩华。

一言挟纩温,所嗜非酒炙。天日方清明,罪过宜宥赦。

白璧可洗瑕,烦公叩造化。

75

句 其一

句 其一,宋代,赵汝燧,

巧须出大造,清欲与秋争。

8

作者:黄通(宋代)

句,宋代,黄通,

天惠樵阳岂厚哉,文翁旌旆两回来。

36

浪淘沙

作者:了元(宋代)

浪淘沙,宋代,了元,

昨夜遇神仙。也是姻缘。分明醉里亦如然。睡觉来时浑是梦,却在身边。

此事怎生言。岂敢相怜。不曾抚动一条弦。传与东坡苏学士,触处封全。

63

清明日晚晴

清明日晚晴,宋代,沈与求,

正好园林藉落英,细风吹雨湿清明。墙阴旱渴休无赖,自有鸣鸠解唤晴。

4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