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吴江澹画水连空,
三尺屏风隔千里。小苑有门红扇开,天丝舞蝶共徘徊。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蓝雉双飞,梅花已结子,
平静的春天从远处的绿窗中开始。
吴江如画,水连天空,
三尺高的屏风隔开了千里的距离。
小庭院门户处,红色的扇子打开,
天丝舞动,蝴蝶飞舞。
华丽的门户和精致的门楣长久以来如此美丽,
美好的时光每年都如此归来。
诗词《吴苑行》是唐代温庭筠所作,描绘了吴地早春的美景。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时节吴地的美景。诗人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用锦鸟双飞之景,表达了春天已经来临,梅花已经结满了果实的喜悦。然后,他通过描绘吴江澹静的水面,表现出宁静美丽的画面,使读者感受到了吴地春天的安逸与宁静。接着,诗人通过描述小庭院的红门和舞动的丝线与蝴蝶相对应,展示了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诗人回到了居住的地方,描绘华丽的门户和雕刻精致的门楣,用\"韶光岁岁如归来\"的句子表达了春光的循环和美好时光的回归。
整首诗构思新颖,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在描写小庭院的时候,细腻地描绘了门扇和舞动的丝线与蝴蝶相呼应,使整个场景充满了欢愉和活力。最后的回到居住地方,描绘了华丽的门户和门楣,使整首诗更加富有艺术感。整首诗通过精准的描写和比喻,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美好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撷芳词 秋柝,清代,周贻繁,
徵轮静。西风劲。一杯清醑浇愁兴。离怀弱。香衾薄。
有何纷扰,为谁惊觉。柝。柝。柝。
更筹永。银釭冷。欲眠无寐声声警。山城角。街檐落。
鸣鸡相和,暮蛙频学。阁。阁。阁。
甘州,近现代,金天羽,
正春星花外,澹溶溶、浴日海云漫。恰千岩万壑,完成鼎灶,红铸丹盘。
隔宿投壶矢在,鹤睡已三年。露水酥醪气,洒遍尘寰。
我控赤虬来也,认仙家楼阁,珠斗阑干。正琼妃妆罢,挥手引翔鸾。
觉弹指一声云散,放诸天、花影照坛前。吹长笛,谱朝真曲,流到人间。
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宋代,刘克庄,
满腹诗书,余事到、穰苴兵法。新受了、乌公书币,著鞭垂发。黄纸红旗喧道路,黑风青草空巢穴。向幼安、宣子顶头行,方奇特。
溪峒事,听侬说。龚遂外,无长策。便献俘非勇,纳降非怯。帐下健儿休尽锐,草间赤子俱求活。到崆峒、快寄凯歌来,宽离别。
水调歌头,宋代,甄良友,
直节傲山雪,偃画咏松风。天香真色来报,春信月明中。六七日分景纬,五百年间英气,相值产维崧。君子中庸也,天下有胡公。
把州麾,将漕计,简渊衷。淳熙新政,往风虎,趁云龙。底用玉卮卜寿,看取天然难老,高竹与长松。更有红梅实,调鼎告成功。
满庭芳(酬叶宪),宋代,洪适,
殢酒销愁,逢场作戏,何曾择地伸眉。诗筒来往,如我与君稀。喜得青春有闰,添日月、款曲临池。洲盘有,山肴野蔌,安用设鸡彝。
老来,空自笑,一头梳雪,两鬓吹丝。便常逢社饮,聋不堪治。曾就新年真率,花神报、蜂蝶皆知。东风恶,江梅欲尽,荐福莫轰碑。
汉宫春,宋代,赵汝茪,
著破荷衣,笑西风吹我,又落西湖。湖间旧时饮者,今与谁俱。
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
一目清无留处,任屋浮天上,身集空虚。残烧夕阳过雁,点点疏疏。
故人老大,好襟怀、消减全无。慢赢得、秋声两耳,冷泉亭下骑驴。
自避诏岩转东至真武祠,明代,王履,
金帝俨尊崇,高寒压故宫。
路回秋藓碧,门闭夕阳红。
画壁埋蓬块,珠栊宿网虫。
腐床留璲瑀,古帐失虬龙。
有几承虚供,无碑表旧踪。
炉烟聊缥渺,檐铎自玲珑。
东失天孙壮,西忘太白雄。
大千惊聚掌,方寸怏填空。
郊岛能持满,关荆敢合从。
未甘扪井手,不数荡云胸。
索价元讥彼,缨情岂在侬。
清方排暑郁,秀已泄春融。
灵气蟠幽壑,冷风吐暗松。
众雄分峛崺,群峭上攒丛。
涨绿迷深浅,凝青护叠重。
侣吁三十洞,嶕喜二千穹。
道士云含岫,畸人鸟脱笼。
便当称白石,何必待青童。
榻旷从伸脚,庵低且鞠躬。
危登传宝贲,掞水割非蒙。
计饭惩过饱,窥粮怕倏穷。
无眠忧曀雨,频起看西东。
暗雾层层豁,寒星点点通。
明朝携往识,分与满山风。
上亲庭寿,宋代,卫泾,
中兴申甫来高崧,卜人吉梦占维熊。
生贤应有造化工,吾家积善庆所钟。
公跨鸾驭从蓬宫,襟怀廓落凌秋空。
居乡惠爱先困穷,谭笑万户生春融。
在官履行洁且忠,此心须信天可通。
福善有道非滥蒙,岁寒乃知柏与松。
从今风虎依云龙,扶摇万里乘长风。
结知丹扆恩庞鸿,金貂赤舄华吾宗。
尊荣安寿仁之功,从教绿鬓宜方瞳。
义方垂教惭倥侗,青毡欲使扬祖风。
勉策驽驾追逸踪,它年乐事来迎逢。
燕山嘉誉难独隆,宴堂清晓祥云浓,
槐庭昼永阴重重。千岁风月谁与同,
敬祝王母偕仙翁。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