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来鹦鹉觜初红,宜在朱楼绣户中。频学唤人缘性慧,
偏能识主为情通。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
谁遣聪明好颜色,事须安置入深笼。
养来鹦鹉觜初红,
适合住在朱楼绣户中。
经常学着人们的叫声,
特别能认主人,情感通达。
它敛起羽毛睡眠难以解脱白昼的长时间,
展开翅膀时愁闷希望见到风。
谁使它有聪明的头脑和美丽的颜色,
所以必须在深深的笼子里安放。
《和乐天鹦鹉》以鹦鹉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鹦鹉聪明和颜色美丽的赞赏。整首诗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鹦鹉的形象,展现了鹦鹉的独特魅力。
诗人通过描述鹦鹉觜红和活泼机敏的行为,表现出鹦鹉聪明和灵性的特点。鹦鹉学着人们的叫声,甚至能认主人,展现出鹦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对情感的敏感度。然而,诗人也透露出鹦鹉在笼中的无奈和思乡之情,暗示了它们丧失了自由。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对鹦鹉主人的敬意和要对它们进行善待的呼吁。鹦鹉之所以有聪明的头脑和漂亮的颜色,是因为它们受人类的喜欢和保护。而为了相应这份喜爱,我们应该给予它们合适的生活环境和养护。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儿童般的纯真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通过描述鹦鹉的形象,表达出对聪明和美丽的赞美,同时也反思了鹦鹉在人类控制下的境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神仙诗,南北朝,颜之推,
红颜恃容色,青春矜盛年。自言晓书剑,不得学神仙。
风云落时后,岁月度人前。镜中不相识,扪心徒自怜。
愿得金楼要,思逢玉钤篇。九龙游弱水,八凤出飞烟。
朝游采琼实,夕宴酌膏泉。峥嵘下无地,列缺上陵天。
举世聊一息,中州安足旋。
赠欧阳令君十二咏并引 其四 授鲁经,明代,程敏政,
多君熟三传,入试擢两魁。作县本经术,民力能深培。
公庭簿书暇,学子来追陪。笔底秋霜严,坐上春风回。
教养有馀地,俗吏空喧豗。他时景行者,云岩碧崔嵬。
【双调】水仙子 钟离,元代,未知作者,
超凡入圣汉钟离,沉醉谁扶下玉梯。扇圈一部胡须力,绛云般红肉皮。做伴
的是茶药琴棋。头绾著双髻,身穿著百衲衣,曾赴阆苑瑶池。吕洞宾
醉魂别后广寒宫,飞下瑶台十二峰。只因一枕黄粱梦,得神仙造化功。左右
列玉女金童,采仙药千年寿,炼丹砂九转功。每日价伏虎降龙。蓝采和
西风宽舞绿罗袍,每日阶前沉醉倒。头边歪裹乌纱帽,金钱手内抛。斗争夺
忙杀儿曹,狂歌唱檀板敲,子是待要乐乐淘淘。徐神翁
不为贼盗恋妻奴,独向烟霞冷淡居,金银财宝无心顾。浑身上破落索,缆缆
缕缕衣服。冷清清为活路,闲逍遥走世途,脊梁上背定葫芦。张果老
驼腰曲脊六旬高,皓首苍髯年纪老,云游走遍红尘道。驾白云驴驮高,向赵
州城压倒石桥。柱一条斑竹杖,穿一领粗布袍,也曾醉赴蟠桃。曹国舅
玉堂金马一朝臣,翻作昆仑顶上人。腰间不挂黄金印,闲随着吕洞宾,林泉
下养性修真。金牌腰中带,笊篱手内存,更不做国戚皇亲。李岳
笔尖吏业不侵夺,跳入长生安乐窝。绸衫身上都穿破,铁拐向手内拖,乱哄
哄发似松科。岂想重ブ卧,不恋皓齿歌,每日价散诞蹉跎。韩湘子
药炉经卷作生涯,不恋王侯宰相家。乱纷纷瑞雪蓝关下,冻伤韩相马,半空
中乱糁长沙,黑腾腾彤云布,冷飕飕风又刮,山顶上开花。
【不知宫调】时新乐,元代,周文质,
千里独行关大王,私下三关杨六郎,张飞忒煞强,诸葛军师赛张良。暗想,这场,张飞莽撞,大闹卧龙冈,大闹卧龙冈。
金妆宝剑藏龙口,玉带红绒皇宣授。男儿得志秋,旌旗影里骤骅骝。满斟,玉瓯,笙歌齐奏,喧满凤凰楼,喧满凤凰楼。
人活百岁七十稀,百岁光阴能几日。光阴积渐催,穿了吃了是便宜。唱著,舞著,终日沉醉,不饮是呆痴,不饮是呆痴。
迓鼓童童笆篷下,数个神翁年高大。糍糕著手拿,磁瓯瓦带浑滓。铺下,板踏,萝卜两把,盐酱蘸梢瓜,盐酱蘸梢瓜。
霎时相见便流恋,俊俏庞儿少曾见。一朵白玉莲,端端正正在湖边。细看,可怜,香风拂面,真乃是前缘。
【正宫】小梁州 侍马昂夫相,元代,曹德,
侍马昂夫相公游柯山
紫霞仙侣翠云裘,文彩风流。新诗题满凤凰楼,挥吟袖,来作烂柯游。【幺】王樵不管梅花瘦,教白鹤舞著相留。听我歌,为君寿。一杯春酒,一曲小梁州。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宋代,俞德邻,
西风散屧步崔嵬,霁色浮空望眼开。江势乱奔沧海去,天形低约众山回。
一卷狠石埋焦土,百尺危楼付劫灰。惟有沙鸥知我意,相亲相近不惊猜。
陈氏池亭纳凉,明代,文徵明,
朱云衅天汉,金乌朗炎曦。方夏苦埃郁,言遵芳圃嬉。
息鞅偎南榭,褰裳荫北池。微凉度鲜飙,浅碧漾寒漪。
短藻翻鳞鬣,閒渚集凫鹥。流目落翔泳,游心寓篇词。
愿言领幽意,况复酬心知。坐抚景光寂,还怜车马稀。
消摇极瞻讽,旦昼不知疲。畴能均凉燠,无为居所移。
述怀五十三首 其十三,明代,周是修,
谁种岩上竹,如斯茂且长。谁植畹中兰,如彼幽且芳。
猗猗浥朝露,洒洒凌秋霜。亦不羡新绿,亦不笑芸黄。
但爱贞自保,岁时永相望。竹以中箫韶,兰以纫佩纕。
美人如既遇,遂尔远翱翔。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