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窦时判度支案)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9

诗文译文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标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窦时判度支案)

长爱街西风景闲,

长时间钟爱街道西边的宁静风景,

到君居处暂开颜。

来到你的住处,我暂时展现愉悦的笑容。

清光门外一渠水,

明亮的光线照耀门外的一条沟渠,

秋色墙头数点山。

墙头点缀着几座秋色的山峰。

疏种碧松通月朗,

疏松的碧色松树到处可见,通向皎洁的月亮,

多栽红药待春还。

还种着许多红色的花草,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莫言堆案无馀地,

不必说堆满案几,没有多余的空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识得这里居住的是一位诗人。

诗文简析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窦时判度支案)》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窦员外的新居为背景,描绘了居所的优美环境和丰富景色。浓郁,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诗文赏析

朝代:唐代

作者:刘禹锡

标题: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窦时判度支案)

长爱街西风景闲,

长时间钟爱街道西边的宁静风景,

到君居处暂开颜。

来到你的住处,我暂时展现愉悦的笑容。

清光门外一渠水,

明亮的光线照耀门外的一条沟渠,

秋色墙头数点山。

墙头点缀着几座秋色的山峰。

疏种碧松通月朗,

疏松的碧色松树到处可见,通向皎洁的月亮,

多栽红药待春还。

还种着许多红色的花草,等待着春天的来临。

莫言堆案无馀地,

不必说堆满案几,没有多余的空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识得这里居住的是一位诗人。

这首诗以诗人所见窦员外的新居为背景,通过描绘窦员外的居所和周围的景色,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诗中的“长爱街西风景闲”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的钟爱之情。作者到达窦员外的住处后,暂时展现出愉悦的笑容,显示了他对这个地方的赞美和向往。

诗中描述了门外的一条渠水和墙头点缀的山峰,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感受。诗人特别提到了疏松的碧色松树和多种种植的红色花草,彰显了居所的美丽和活力。

末句“莫言堆案无馀地,认得诗人在此间”表达了诗人在这里创作诗篇的心情和愉悦,并表明这个地方居住的是一位诗人。

诗中以新居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诗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和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整首融洽,描绘精致,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和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其他诗经

游南薰亭

作者:陈琏(明代)

游南薰亭,明代,陈琏,

桂林名胜地,台观迹多陈。空馀南薰亭,屹立漓水濆。

使君喜登临,从游有嘉宾。拂石坐紫苔,援琴鼓南薰。

神畅情所感,理契意爰臻。忽兹纵遐瞩,跻攀极嶙峋。

下瞰皇泽湾,流水碧沄沄。石洞深窈窕,清虚绝垢氛。

昔贤有遗刻,半杂苔藓纹。江山宛如故,韶音谁复闻。

登临稍毕景,感慨怀古人。早晚听履声,行当近星辰。

85

御园初夏 其四

作者:弘历(清代)

御园初夏 其四,清代,弘历,

老翁犁把耕新润,弱妇筐钩伐远扬。常在豳风图画里,那能辛苦忘农桑。

92

用前韵送春

作者:张纲(宋代)

用前韵送春,宋代,张纲,

满眼莺花自在春,送春情绪怯愁新。鼓琴不用戴安道,行酒却须温太真。

晚岁深交能有几,相逢烂醉莫辞频。新条更有明年在,重与东风作主人。

24

琴曲歌辞。昭君怨

琴曲歌辞。昭君怨,唐代,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只得当年备宫掖,
何曾专夜奉帏屏。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68

嘲啼鸟

作者:刘宰(宋代)

嘲啼鸟,宋代,刘宰,

破裤年来未改为,园中啼鸟汝何知。从教解使君侯悟,尔死何由得盖帷。

3

思山居一十首 忆药苗

思山居一十首 忆药苗,唐代,李德裕,

溪上药苗齐,丰茸正堪掇。皆能扶我寿,岂止坚肌骨。

味掩商山芝,英逾首阳蕨。岂如甘谷士,只得香泉啜。

69

伤丁元珍学士

作者:刘攽(宋代)

伤丁元珍学士,宋代,刘攽,

休沐非连骑,投沙迫去身。似鸮忧鵩鸟,比鹤望乡人。

梦与江湖隔,情存翰墨新。定交相得晚,抚事亦酸辛。

56

秋日庐陵送杜子野还

作者:严羽(宋代)

秋日庐陵送杜子野还,宋代,严羽,

暂见还分手,谁能不黯然。去帆芦叶浦,别酒菊花天。

他日思良会,空囊检赠篇。钟陵有雁过,莫忘尺书传。

86

壶公祠大树

作者:刘敞(宋代)

壶公祠大树,宋代,刘敞,

壶公飞升向千岁,兹树悬壶今尚在。繁根郁屈蟠蛟龙,冗干呺嚎作天籁。

樛枝入土又旁出,四面童童若车盖。大钧播物信容易,父老相传谩惊骇。

孔明庙前千丈柏,老子庭中左纽桧。天资正直本当寿,地养坚强自宜大。

嗟尔朽质名弗闻,虽能所生世何赖。雷霆不及斤斧遗,但恐狐狸假为怪。

77

次韵滕岳州谢王南郡酒

作者:刘敞(宋代)

次韵滕岳州谢王南郡酒,宋代,刘敞,

谁信专城千骑居,空斋图籍两三厨。销忧尽付鸱夷酒,乘兴兼忘阮籍涂。

爱客谁先魏公子,长贫却爱范莱芜。归轩仍有东门饯,显父还须至百壶。

36

次韵酬张直

作者:刘敞(宋代)

次韵酬张直,宋代,刘敞,

未曾相见已相知,自许闻弦可识微。每信白头于义得,岂将青眼向君违。

坳堂仍滞三年蛰,寥廓方看万里飞。谁谓夜光投道路,莫因长铗起思归。

74

沁园春·一笑樽前

作者:王迈(宋代)

沁园春·一笑樽前,宋代,王迈,

一笑樽前,数雄甲辰,几位上台。有唐裴相,徜徉绿野,我朝富老,游戏昆台。淮蔡功成,惊天动地,似胜单车和虏回。谁知道,活流民数万,赛过平淮。君侯初度奇哉。五百岁、三贤前後来。任朱幡西向,不妨为富,义旗北指,也解为裴,将相功名,时来便做,且醉红蕖三百杯。相期处,要千年汗竹,名节崔嵬。

91

会三山十二县宰

会三山十二县宰,宋代,真德秀,

皇皇造化钧,橐答籥生万汇。

林林满穹壤,异体实同气。

痛痒本相关,彼已当一视。

矧惟守令职,休戚我焉寄。

盍推若保心,睠焉抚孩稚。

横目事征求,往往学顽痹。

床剥肤已侵,鹰击毛尽挚。

但期已丰腴,皇恤彼憔悴。

近来二十年,贪风日滋炽。

蒲萄得凉州,西园閧成市。

环詹郡邑间,太半皆污吏。

民穷盗乃起,原野厌枯胔。

哀哉罹祸徒,念这辄挥涕。

天地忽开张,清飙扫氛{左日右台}。

我乃於此时,拥旄忝为帅。

雇惭老儒生,蹇拙乏长技。

同官为僚友,努力图共济。

惟闽古大都,星罗邑十二。

岂无良大夫,与我同阙志。

要如羔羊直,委蛇自无愧,

勿为硕鼠贪,踯躅乃多畏。

上方明黜陟,我亦公举刺。

民言即丰碑,令问疾邮置。

黄堂一卮酒,殷勤抒至意。

慎勿多酌余,忧心正如醉。

50

马上

作者:施枢(宋代)

马上,宋代,施枢,

只为溪山有宿盟,两旬两度此经行。

马嘶险迳霜蹄滑,鸥舞平沙雪羽轻。

豪气不从尘外减,新诗偏向道间成。

梅花似有相迎意,野水篱边数蕊明。

45

宫词 其四

作者:赵佶(宋代)

宫词 其四,宋代,赵佶,

宫嫔馀乐称幽闲,不喜浓妆斗媚颜。浣罢竹风蠲浊虑,一轮明月照屏山。

97

夏景 莲房坠粉红

夏景 莲房坠粉红,宋代,刘辰翁,

莲欲成房去,三三两两空。摘来中有子,坠处粉尤红。

已镂冰为藕,谁将翠作蓬。半妆摇越棹,一水腻秦宫。

濯濯含秋露,亭亭立晓风。么荷因见忆,憔悴感青铜。

63

过隐者居

过隐者居,宋代,陈必复,

瘦筇独与鹤相随,行尽荒郊入翠微。

溪鸟喜晴将子浴,山蜂傍暖采花归。

空村岁月徵书晚,深径蒿莱客屦稀。

久欲依居图别业,自愁无计泣牛衣。

73

风帆夜汎清河

风帆夜汎清河,宋代,汪梦斗,

风饱晴川十幅蒲,月明乘兴泛玻璃。舟人生路须加谨,却道今非比旧时。

97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五

屏居北郊自秋涉冬绝省人事触绪有感托之讽吟书云前一日缉成八章寓兴抒情非以言诗也 其五,宋代,程公许,

鸟飞暮知还,蚁微亦有藏。游子怅无托,故乡那得忘。

轒辒岁横骛,生涯日凄凉。骨肉各窜匿,冢祠缺烝尝。

万里一缄书,临风泪千行。垂白念汝兄,忧乐苦相望。

安得附羽翮,奋飞同一觞。

75

叔问览北山小集用叶左丞韵辱惠佳篇推与过情良深愧戢谨次韵奉酬二首 其二

作者:程俱(宋代)

叔问览北山小集用叶左丞韵辱惠佳篇推与过情良深愧戢谨次韵奉酬二首 其二,宋代,程俱,

衡门相望接桑麻,人识城南二士家。老罢应难誇竞病,诗狂无复赋车斜。

韦编阅世时时绝,班剑看人岁岁加。徒把椠铅消永日,强分奇正与英华。

4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