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琴童

衣食从吾十载馀,晨昏供役念勤渠。囊诗惯识桥头路,煮茗长依竹外厨。

解事更谁差可意,鬻丁缘尔重增吁。客舟重过清湖上,愁诵柴桑遣力书。

62

林廷模

字利正,康懿从弟,弘治十一年贡生,有《秋江集》。

其他诗经

己未除日与啸麓薄游翠微元旦复至其地车中口占成四绝

己未除日与啸麓薄游翠微元旦复至其地车中口占成四绝,近现代,黄浚,

麟楦文章不放閒,岁华何事更相关。囊诗未办悤悤祭,待看城西雪后山。

46

临刑诗

作者:林荐(明代)

临刑诗,明代,林荐,

愿续当年李侍郎,遗言谢世报高皇。独怜一片忠贞骨,不死沙场死法场。

50

和河帅麟庆丙申六月焦山放鼍诗

作者:姚燮(清代)

和河帅麟庆丙申六月焦山放鼍诗,清代,姚燮,

土龙乾之精,上阳禀元赋。杙宅天吴宫,搜蛇狎青雾。

何虞支巫祁,铁索坐遭锢。完颜今范韩,泽代圣皇布。

朱鸟烛南溟,巡江下瓜步。聚族朝灵渊,支旗灿无数。

脱金酬师,纵尔涸潭鲋。似感再造恩,张颐作南顾。

长江导岷峨,万里拓星路。去卫黄天澜,峻作云堑护。

演漾桃花春,与侯大功树。命乃侯所膺,乖虬敢相妒。

造化性为游,在物尚无忤。淮扬十万民,谁复困号謼?

71

忆王孙·忆旧

忆王孙·忆旧,近现代,林修竹,

去年此日数驿程。扶病匆匆到玉京。无限凄凉无限情。

杜鹃声。回首天津不忍听。

32

金雄诗

作者:郭文(魏晋)

金雄诗,魏晋,郭文,

大火有心水抱之。悠悠百年是其时。

6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其三

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三首 其三,宋代,杨万里,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

32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

作者:陈陶(唐代)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唐代,陈陶,

平南门馆凤皇毛,二十华轩立最高。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

姻联紫府萧窗贵,职称青钱绣服豪。江徼无虞才不展,衔杯终日咏离骚。

78

观灯玉台体十首 其十

作者:徐铉(唐代)

观灯玉台体十首 其十,唐代,徐铉,

日照花,七香车。歌舞平阳第,经过赵李家。

64

书同安旧酒家壁

作者:徐玑(宋代)

书同安旧酒家壁,宋代,徐玑,

榕阴绿满驿程边,驻马难寻旧圣贤。

只有好山横回野,不论朝暮带轻烟。

100

李殿丞知广济军

作者:杨亿(宋代)

李殿丞知广济军,宋代,杨亿,

钩盾从来司六尚,上林寻见惣三官。颁条忽去凭熊轼,赐对还曾近露盘。

民瘼乍求应有术,天伦少别不成欢。陶朱旧邑无多远,魏阙归心且自宽。

78

题江南

作者:韩淲(宋代)

题江南,宋代,韩淲,

邂逅江南景,萧萧小桂丛。不知春已过,常得晚能同。

冉冉尘寰偪,劳劳色界空。飞潜与幽显,同是一樊笼。

31

寿王讲师

作者:吴澄(元代)

寿王讲师,元代,吴澄,

欲雪未雪云黯黑,不知此日神仙谪。桃实今经几度红,梅花仍似当年白。

厌向闽山食荔蕉,喜来江浦访鸾箫。广文客舍寒如许,自有春风长药苗。

39

溧水官舍

溧水官舍,明代,祝允明,

皇州本丛丽,倅府亦多暇。

高木停车盖,白石砥根下。

鸡犬寂不闻,明窗晃低亚。

涧奏不弦琴,山横无笔架。

流云过檐牖,斜照荡书画。

岩居固同此,此寓未税驾。

64

上下滩

上下滩,明代,祝允明,

上滩若缘蚁,下滩若驰驶。移转顷刻间,便是人间事。

24

锡山揽袂集三首 其一

锡山揽袂集三首 其一,明代,邹梦桂,

画船锦席照沧波,云署星旗戒晓过。莫讶倾城争卧辙,金汤十里折冲多。

24

蔡生过我即别

蔡生过我即别,明代,卢若腾,

契阔十年许,跫然到我旁;话心犹未了,游兴一何忙。

赠卷留冰雪,驱车去草堂;那堪遥订约,隔岁望来航。

65

夜坐得句寄示弟侄

作者:章懋(明代)

夜坐得句寄示弟侄,明代,章懋,

秋初一别又冬残,欲写家书意万端。最是白头千里外,时时梦到兆嘉山。

77

子夜歌四首 其一

子夜歌四首 其一,明代,郑学醇,

始未识郎时,辘轳隔金井。抱著黄蘖枝,苦心终日秉。

93

寄水西唐居士

作者:靳贵(明代)

寄水西唐居士,明代,靳贵,

十亩青山万顷田,春来时放米家船。凤毛更在云霄上,何用蓬壶别问仙。

15

山中小搆姚宝山以诗见贺依答六首 其五

作者:陈圭(明代)

山中小搆姚宝山以诗见贺依答六首 其五,明代,陈圭,

江水通幽涧,山云覆小楼。渔樵堪混迹,天地与同流。

日夕牛羊下,秋风禾麦褒。野人争席罢,鸥鸟满前洲。

4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