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丑元旦过承天门作是日大风

作者:王佐(明代)

淡日泊在扶桑边,四山浮云来蔽天。

本是阳和变杀气,发出燥土如云烟。

吾皇神圣来赫怒,诸公饱饭日晏然。

去年五月南海翻,九月三边烽火连。

旅人潦倒衰暮年,有怀明主徒拳拳。

袖中常怀书一编,不得上陈徒自怜。

有时问天天不语,仰天大笑龙楼前。

不如回去长安市上酒家眠,明日收拾东归理钓船。

90

诗文译文

淡日泊在扶桑边,

四山浮云来蔽天。

本是阳和变杀气,

发出燥土如云烟。

吾皇神圣来赫怒,

诸公饱饭日晏然。

去年五月南海翻,

九月三边烽火连。

旅人潦倒衰暮年,

有怀明主徒拳拳。

袖中常怀书一编,

不得上陈徒自怜。

有时问天天不语,

仰天大笑龙楼前。

不如回去长安市上酒家眠,

明日收拾东归理钓船。

诗文赏析

诗的开篇以\"淡日泊在扶桑边,四山浮云来蔽天\"描绘了天空被浮云遮蔽的景象,以及大地干燥的气息。这里以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压抑感,将自然景物与人事相结合,预示了即将到来的动荡和不祥。

接下来,诗中提到\"吾皇神圣来赫怒,诸公饱饭日晏然\",表达了对君主的愤怒和不满,以及官员们过着安逸生活的对比。此处作者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观察和对统治者的批评。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作者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发生的南海翻波和边境战火频繁的情景。这些描写展示了国家的动荡和战乱,以及普通人民的困境和苦难。

而作者自己作为一个旅人,深感衰老和困顿,并表达了对明主的忠诚和思念之情。他怀抱着一编书卷,但无法上表陈述自己的心声,令他自怜不已。

最后两句,作者不时向上帝祈问,但无法得到回应,于是仰天大笑,表达了对境遇的无奈和对命运的嘲讽。最后,作者决定回到长安市上的酒家休息,明日收拾东归理钓船,寓意着他将离开这个动荡不安的地方,追求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词以描绘自然景物和时事变迁为手法,通过对比和反衬,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不满和对明主的忠诚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作者自身的困顿和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王佐

元明间广东南海人,字彦举。与孙蕡齐名,结诗社于南园,开抗风轩以延一时名士,时谓构辞敏捷,王不如孙;句意沉著,孙不如王。元末为何真掌书记,劝真降明。洪武六年征为给事中,以不乐枢要,乞归。有《听雨轩集》、《瀛洲集》。

其他诗经

挽凤岐父尹平御史 其一

作者:解缙(明代)

挽凤岐父尹平御史 其一,明代,解缙,

凤衔丹诏下天来,圣主临轩策俊才。二十三年悲短命,乡人空望绣衣回。

51

西园探梅三首 其二

西园探梅三首 其二,宋代,王庭圭,

东阁官梅未有诗,竹林斜出两三枝。临风玉面如相识,残雪江头想更奇。

立尽小桥溪上影,谁将清调笛中吹。犯寒倾倒先春色,万木寒凝冻不知。

35

【双调】行香子 叹世名利相

作者:曾瑞(元代)

【双调】行香子 叹世名利相,元代,曾瑞,

叹世

名利相签,祸福相兼,使得人白发苍髯。残花雨过,落絮泥沾,似梦中身、石中火、水中盐。

【幺】跳下竿尖,摆脱钩钳,乐天真休问人嫌。顾前盼后,识耻知廉。是汉张良,越范蠡,晋陶潜。

【乔木查】尽秋霜鬓染,老去红尘厌。名利为心无半点,庄周蝶梦甜,疏散威严。

【搅筝琶】君休欠,何故苦厌厌。月满还亏,杯盈自滟,荣贵路景稠粘。沾惹情忺,把穿。绝业贯休再添,徒尔趋炎。

【拨不断】弃雕檐,隐闾阎。灰心打灭烧身焰,袖手擘开锁顶钳,柔舌砍钝吹毛剑。旧由绝念。

【离亭宴带歇指煞】无钱妆富刚为僭,有财合散休从俭。狂夫不厌,为口腹遥天外置网罗,贪贿赂满肚里生荆棘,争人我平地上撅坑堑。六印多你尚贪,一瓢足咱无欠。君子退谦,把两字利名勾,向百岁光阴里,将一味清闲占。供庖厨野齑香,忘宠辱村醪酽。无客至柴荆昼掩,卧松菊北窗凉,躲风波世途险。

91

【正宫】醉太平 重九无酒

【正宫】醉太平 重九无酒,元代,汤舜民,

酿寒风似刮,催诗雨如麻,东篱寂寞旧栽花,上心来闷杀。孟参军整乌纱低

首频嗟呀,陶县令掩柴扉缄口慵攀话,苏司业检奚囊弹指告消乏,白衣人在那答?约游春友不至效张鸣善句里用韵

芳尘滚滚,香雾氲氲,东风何地不精神?流莺也唤人。柳屯云护城两岸黄

金嫩,杏酣春映山村万树胭脂喷,草铺茵绕湖滨一片绿绒新,不闲游是蠢。又

轮蹄冗杂,罗绮交加,东风何地不繁华,庄农也戏耍。倚<谷含><谷牙>恶

牙槎老树临溪汊,闹唧喳隔幽花鸟鸣山凹,荡光滑乱明霞流水绕天涯,不闲游

是傻。书所见

二八年艳娃,五百载冤家,海棠庭院玩韶华,无褒弹的俊雅。脸慵搽倚窗纱

翠袖冰绡帕,步轻踏ネ尘沙锦幼凌波袜,笑生花唤烹茶檀口玉粳牙,美人图是

假。闺情

惜花人那厢?吹箫伴谁行?好春光翻做了恶风光,三般愁怎当?入兰房恰昏

黄画角偏嘹亮,掩纱窗未思量杜宇先悲怆,上牙床正ゐ惶铁马儿越叮当,不伤

心是谎。嘲秀才上花台

生居在孔门,供养甚花神,今年撞入翠红裙,被虔婆每议论。星里来月里去

又笑书生嫩,多则与少则许又骂酸丁吝,寝不言食不语又道秀才村,我可甚文章

立身!风浪士子

丢开了砚台,撇下了书册,向花街柳陌把身挨,兀的不俊哉。将皂环绦拴一

个合欢带,白罗袍绣一道开山额,素瑶琴雕一面教坊牌,这的是顽顽秀才。

79

答张士然诗

作者:陆机(魏晋)

答张士然诗,魏晋,陆机,

洁身跻秘阁。秘馈峻且玄。

终朝理文案。薄暮不遑眠。

驾言巡明祀。致敬在祈年。

逍遥春王圃。踯躅千畆田。

回渠绕曲陌。通波扶直阡。

嘉谷垂重颖。芳树发华颠。

余固水乡士。摠辔临清渊。

戚戚多远念。行行遂成篇。

72

醉中题鲛绡诗

作者:苏轼(宋代)

醉中题鲛绡诗,宋代,苏轼,

天地虽虚廓,惟海为最大。圣王皆祀事,位尊河伯拜。

祝融为异号,恍惚聚百怪。二气变流光,万里风云快。

灵旂摇红纛,赤虬喷滂湃。家近玉皇楼,彤光照世界。

若得明月珠,可偿逐客债。

54

满江红·尘土西风

满江红·尘土西风,宋代,辛弃疾,

尘土西风,便无限、凄凉行色。还记取、明朝应恨,今宵轻别。珠泪争垂华烛暗,雁行中断哀筝切。看扁舟、幸自涩清溪,休催发。白首路,长亭仄。千树柳,千丝结。怕行人西去,棹歌声阕。黄卷莫教诗酒污,玉阶不信仙凡隔。但从今、伴我又随君,佳哉月。

75

病小减复作三首 其三

作者:陆游(宋代)

病小减复作三首 其三,宋代,陆游,

晨粥半茶碗,秋衣一布裘。酒惟诗里见,山向梦中游。

卜繇儿能测,药方僧为求。重阳无半月,尚泥菊花不。

76

答庾僧渊诗

作者:张翼(魏晋)

答庾僧渊诗,魏晋,张翼,

茫茫混成始,豁矣四天朗。三辰还须弥,百亿同一像。

灵和陶氤氲,会之有妙常。大慈济群生,冥感如影响。

蔚蔚沙弥众,粲粲万心仰。谁不欣大乘,兆定于玄曩。

三法虽成林,居士亦有党。不见虬与龙,洒鳞凌霄上。

冲心超远寄,浪怀邈独往。众妙常所晞,维摩余所赏。

苟未体善权,与子同佛仿。悠悠诚满域,所遗在废想。

2

小重山 听瑶弹平沙落雁

小重山 听瑶弹平沙落雁,近现代,刘雄,

坐我潇湘秋水旁。丝桐湔俗虑,似沧浪。蒹葭摇曳过人长。

渔舟晚,雁背映斜阳。

十载变星霜。此心终未改,许贞刚。红尘如梦懒思量。

携手去,同住白云乡。

5

寒蝉

作者:胡宿(宋代)

寒蝉,宋代,胡宿,

槁叶惊秋树幄稀,嘶蝉犹尚警寒枝。玉琴可要传深恨,珠露何妨剩荐饥。

已伴风筝流远韵,更邀霜籁散馀悲。清漳病枕无悰久,月夕烦君住少时。

90

崇山图七贤诗 其一

作者:张嵲(宋代)

崇山图七贤诗 其一,宋代,张嵲,

短壑长松经始馀,次山无往不从吾。便应扫尽陈踪迹,摹作三溪少隐图。

42

闺怨 其二

作者:严羽(宋代)

闺怨 其二,宋代,严羽,

欲作辽阳梦,愁多自不成。错嫌乌臼鸟,半夜隔窗鸣。

5

呈陈深父二首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呈陈深父二首 其二,宋代,赵蕃,

役役到番国,悠悠谁故人。僧房半牢落,湖水失清沦。

我岂倚楼赵,君真惊座陈。何为辱倾倒,相与尽情亲。

53

题南岳

题南岳,宋代,真德秀,

百年五岳隔华戎,屏蔽皇家独祝融。

剩喜岳灵今有伴,岱宗今入版图中。

17

次韵俞资深承事二首 其一

次韵俞资深承事二首 其一,宋代,郭祥正,

联车同入得仙山,下瞰重城指掌间。不愤青春添我老,且倾白酒伴君閒。

三年共佐闽中郡,一檄谁招海上蛮。闻说天门新奏乐,帝枢佳气紫回环。

80

植杖

植杖,宋代,郭祥正,

独往怜渔艇,群飞爱暮鸥。谁云天地窄,自伴水云游。

荇叶青争老,蓼花红半收。江头人事绝,植杖我何忧。

91

夏景 清风左右至

夏景 清风左右至,宋代,刘辰翁,

风于万里外,飞动故人情。如许殷勤至,居然左右清。

吹潮成雪色,入竹已秋声。佩玉丁丁起,台襟翼翼生。

玉川从此去,列子御之行。邂逅浮丘老,相携上五城。

69

次韵彦章三首 其三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彦章三首 其三,宋代,韩淲,

恨无佳句答情诗,搔首如何措一辞。知道春风动归思,篮舆山路想频移。

80

送游尧臣归闽六首 其六

作者:王炎(宋代)

送游尧臣归闽六首 其六,宋代,王炎,

松楸不扫洒,吾甚思江东。七闽在其南,云间无去鸿。

关山共明月,何时一尊同。小游忘年友,努力翰墨中。

铸金作龙渊,世岂无国工。

7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