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羝随敝节,帛雁识累臣。渐觉关河壮,应瞻日月新。
威声通海岱,喜气入梁秦。万骑轻天堑,何时一问津。
( 1297—1361)抚州崇仁人,字伯尚。吴澄孙。幼以颖悟笃实称,长精通经史百家言。从祖父至京师,补国子生。澄卒,从之学者皆就当卒业。用荐为国子助教,预修辽金宋三史,书成,除翰林修撰,累迁翰林直学士。江南兵起,特授江西肃政廉访使,召募民兵,由浙入闽,参预镇压农民军,夺回建、抚两郡。寻以被诬解职。陈友谅据江西,欲用之,不从,乃执送江州,拘留一年。后隐居庐陵吉水。有《学言诗稿》。
女冠子 黄俞邰、周雪客招饮灯市,用竹山元夕词韵,清代,龚翔麟,
踏青过也。石城春市如画。红楼翠阁,酒旗歌扇,尽捲珠帘,彩蟾光射。
今番灯便挂。怎比月牙池上,夏时良夜。点琉璃、三十六盏,青雀绿波中耍。
香车争路花骢打。杖头钱沽酒,绰板凭谁借。不消红灺。
已醉底染就,吴绫香帕。何须云母砑。只有桃根桃叶,解春风话。
问可能相候,看灯深院,枇杷花下。
浦湘曲(为金坛教谕干寿道考满怅词),宋代,蔡士裕,
功名早。步武青云缭绕。斯文近有成效。绛纱拍拍春风满,香动一池芹藻。
瓜期到。便勇撤皋比,此去应光耀。立登枢要。向红药阶前紫薇阁,管不负年少。
轼欲以石易画,晋卿难之,穆父欲兼取二物,颖叔欲焚画碎石,乃复次前韵,并解二诗之意,宋代,苏轼,
春冰无真坚,霜叶失故绿。鴳疑鹏万里,蚿笑夔一足。
二豪争攘袂,先生一捧腹。明镜既无台,净瓶何用蹙。
盆山不可隐,画马无由牧。聊将置庭宇,何必弃沟渎。
焚宝真爱宝,碎玉未忘玉。久知公子贤,出语耆年伏。
欲观转物妙,故以求马卜。维摩既复舍,天女还相逐。
授之无尽灯,照此久幽谷。定心无一物,法乐胜五欲。
三峨吾乡里,万马君部曲。卧云行归休,破贼见神速。
七谏 其五 自悲,两汉,东方朔,
居愁勤其谁告兮,独永思而忧悲。内自省而不惭兮,操愈坚而不衰。
隐三年而无决兮,岁忽忽其若颓。怜余身不足以卒意兮,冀一见而复归。
哀人事之不幸兮,属天命而委之咸池。身被疾而不閒兮,心沸热其若汤。
冰炭不可以相并兮,吾固知乎命之不长。哀独苦死之无乐兮,惜余年之未央。
悲不反余之所居兮,恨离予之故乡。鸟兽惊而失群兮,犹高飞而哀鸣。
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莫能行于杳冥兮,孰能施于无报?苦众人之皆然兮,乘回风而远游。
凌恒山其若陋兮,聊愉娱以忘忧。悲虚言之无实兮,苦众口之铄金。
过故乡而一顾兮,泣歔欷而沾衿。厌白玉以为面兮,怀琬琰以为心。
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何青云之流澜兮,微霜降之蒙蒙。
徐风至而徘徊兮,疾风过之汤汤。闻南藩乐而欲往兮,至会稽而且止。
见韩众而宿之兮,问天道之所在?借浮云以送予兮,载雌霓而为旌。
驾青龙以驰骛兮,班衍衍之冥冥。忽容容其安之兮,超慌忽其焉如。
苦众人之难信兮,愿离群而远举。登峦山而远望兮,好桂树之冬荣。
观天火之炎炀兮,听大壑之波声。引八维以自道兮,含沆瀣以长生。
居不乐以时思兮,食草木之秋实。饮菌若之朝露兮,构桂木而为室。
杂橘柚以为囿兮,列新夷与椒桢。鹍鹤孤而夜号兮,哀居者之诚贞。
感兴简欧阳仲纯兄弟,宋代,毕仲游,
昔我来颍州,系马西湖滨。颍州绝褊小,所爱民心淳。
中间入南国,八载寄寿春。去颍无十舍,土风已顽群。
从兹重所处,不敢择要津。迁徙虽未固,常愿为颍民。
今者伯氏来,得官邑相邻。民愚少斗讼,所讯由饥贫。
吏戆不识字,况复能舞文。惟有租与贷,未免劳躬亲。
而我无官事,独得颐精神。日高偃空房,睡足方欠伸。
日暮近灯烛,诵书忘冠巾。懒来起复坐,自在如閒云。
忆昨游京师,交友千百群。贤否未可辨,正直惟仲纯。
仲纯年始壮,气概雄三军。文章不待学,下笔如千钧。
饮酒或一醉,万物如埃尘。近过颍州见,颜色弥清醇。
兄弟亦相遇,磊落皆奇人。邀我上书堂,为我拂素茵。
呼奴正大案,食饮罗甘辛。论议不惜口,彼此从天真。
夜川月色黑,笑语犹相闻。丈夫各有志,大者思经纶。
其志苟未得,不如安其身。何时买锄犁,耕凿颍水垠。
颍鲤如可钓,持竿就漪沦。相逢俟头白,不复思淮濒。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其四,宋代,俞德邻,
五噫休作不平鸣,世事悠悠弈一枰。歌有红儿休用比,酒无白堕亦须倾。
青山倘是埋骨好,素发何嫌照眼明。鼎鼎百年三万日,晓烟收尽暮云横。
后园老格为园丁斧而薪之有所存者直干危梢耳,宋代,戴栩,
尔梅生不辰,失身蔬茹圃。
虽沾灌溉力,却受秽浊侮。
未能同臭味,只得共甘苦。
青随菜甲肥,翠引蒿芽吐。
与时自高下,何意较尔汝。
畦丁厌长成,恐碍寸金土。
清阴仰密叶,日日逢而怒。
疏柯并柔枝,旦旦伐而斧。
如此冰玉姿,若为荆棘伍。
孤标余寸息,老命悬一缕。
四围苍藓黏,半心蚀虫蛊。
禁持几霜雪,剥落久风雨。
潜阳动地脉,生意顿鼓舞。
涂抹三四花,岂自矜媚妩。
香清不如少,骨劲不嫌古。
试问白玉堂,何如破茅宇。
毕竟天地间,贵贱各有主。
苟非吾所安,虽荣亦何取。
说与此花知,善自且撑拄。
须有岁寒人,徙根松竹坞。
知汝非错薪,肯容刈其楚。
巡檐一笑春,能忘在莒不。
西河郝氏馀庆堂,明代,卢龙云,
十年看树木,百年仰树德。树木长乔林,树德延世泽。
干木隐西河,美誉亘今昔。卜夏与田方,亦复如双璧。
寥寥千载馀,谁与践芳迹。丈人溪上居,秉心嗜玄寂。
于世薄所营,齐物忘得失。捐粟惠贫荒,施剂起残疫。
道路悯遗金,囹圄念艰阨。餔馁复赈穷,轻财殚心力。
哀死建义茔,累累表幽宅。存殁总衔恩,自我无德色。
哲嗣乃肯堂,作求念弥惕。永言绍家声,禔躬慎朝夕。
当官重清勤,吏事岂缘饰。仁惠浃穷檐,勉勉树声绩。
孙枝日衍繁,云霄看比翼。不见内史家,里中称万石。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