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日雪

料理风光兴未残,老无诗手一何悭。

新传彩胜排枝上,趁得冰花落鬓间。

噪雀晓来埋屋角,土牛声已动谁关。

寒窗我欲觞眉寿,不是羊羔醉玉山。

8

诗文译文

料理风光兴未残,

老无诗手一何悭。

新传彩胜排枝上,

趁得冰花落鬓间。

噪雀晓来埋屋角,

土牛声已动谁关。

寒窗我欲觞眉寿,

不是羊羔醉玉山。

诗文简析

这首诗以立春时节的雪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转和自身境遇的思考。诗人感慨时光荏苒,自己已经年老,但却因为缺乏灵感而无法写出优美的诗句。然而,他注意到春雪美丽的景色,冰花飘落在自己的白发之间,这给他带来了一丝灵感和愉悦。然而,他的写作环境却被喧闹的小鸟和拖拉声打扰,使他无法专心创作。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寒窗苦读的热爱,希望能够达到长寿的境界,但他也意识到世俗的享乐并不能让他真正得到满足。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立春时节的雪景和诗人自身的心境。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冰花落鬓间\"、\"噪雀晓来埋屋角\"等,生动地展现了雪花的美丽和小鸟的喧闹。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个人情感的交融,诗人表达了对诗歌创作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寄托了诗人对艺术和人生意义的思索,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立春时节的雪景和诗人内心的纷扰,融合了自然景色和人生哲思,给人以深思和共鸣。它展现了袁说友细腻的感受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岁月流逝和生活意义的思考。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其他诗经

题池塘野步

题池塘野步,明代,王汝玉,

曲栏干外暑风清,白葛生凉杖屦轻。花隐兰舟看不见,时闻隔浦唱歌声。

38

临江仙

临江仙,近现代,茅于美,

梅里已知春信至,凭栏忍数年期。閒吟夜夜卸妆迟。

残宵灯烬处,斜月句来时。

剔罢寒釭欢意少,碧云暗度幽闺。起来无语掩罗帏。

明朝风雨恶,愁见落花飞。

69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二十六 依绿亭

作者:张镃(宋代)

桂隐纪咏四十八首 其二十六 依绿亭,宋代,张镃,

月出烟暝时,水调谁家唱。短棹欲相寻,先经此亭上。

16

喜见平哥

喜见平哥,近现代,黄假我,

同嬉共读影相连,契阔无端卅二年。万种悲欢成往事,酒边惟话弟兄缘。

78

【正宫】醉太平

作者:曾瑞(元代)

【正宫】醉太平,元代,曾瑞,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

100

【双调】转调淘金令 思情

【双调】转调淘金令 思情,元代,李邦祐,

花衢柳陌,恨他去胡沾惹。秦楼谢馆,怪他去闲游冶。独立在帘儿下,眼巴

巴则见风透纱窗,月上葡萄架。朝朝等待他,夜夜盼望他,盼不到如何价?当初

共他,俏一似双飞燕,如今误我,好一似失了群的雁。教我愁无限,要见他难上

难,我这里冷落孤帏独自空长叹。行行不奈烦,频频的掩泪眼,事事都心懒。

初相见时,止望和他同谐老。心肠变也,更无些儿好。他藏着笑里刀,误了

我漆共胶。他如今漾了甜桃却去寻酸枣。我这里自敲爻,怎生消?怎生消磨得我

许多烦恼?

魂劳梦穰,为伊空惆怅;行思坐想,为伊成悒怏。想伊是铁心肠,全不忆共

燃香。咱因他弃了家私受了驱驰,更离了故乡。伊家好歹心肠,不思量,不思量

香罗带绾同心在你行。

29

观演武

作者:陈琏(明代)

观演武,明代,陈琏,

白面羽林郎,陈兵出教场。阵分鱼丽市,旗列火云张。

岂独军容盛,咸誇武伎良。射雕多中镝,走马不持缰。

剑买千金值,弓弯一石强。矢心探虎穴,受命属龙骧。

仁贵功期并,云长勇可方。此行听奏捷,竹帛永流芳。

17

圣皇篇

作者:曹植(魏晋)

圣皇篇,魏晋,曹植,

圣皇应历数。

正康帝道休。

九州咸宾服。

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

不得久淹留。

蕃位任至重。

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

陛下体仁慈。

沉吟有爱恋。

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

不得顾恩私。

诸王当就国。

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

宫省寂无人。

主上增顾念。

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

倾府竭宝珍。

文钱百亿万。

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

锦罗与金银。

龙旗垂九旒。

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

无功荷厚德。

思一効筋力。

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

副使随经营。

贵戚并出送。

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

韡晔耀天精。

武骑卫前后。

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

泪下沾冠缨。

扳盖因内顾。

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

何时还阙庭。

车轮为徘徊。

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

何况骨肉情。

66

候夜行师七唱 其一

候夜行师七唱 其一,唐代,陈元光,

一从长发离京城,侍父寒暄经万程。上吁玄天低吁地,朝瞻红日夜瞻星。

诸君喜抵王师所,四顾伤为荆莽坰。群落妻拿凄泣声,俄然戎丑万交横。

司空淑人频劝谕,英雄死义无求生。马皮远裹伏波骨,铜柱高标交趾惊。

振旅龙江修战具,移文凤阙请增兵。

1

谒范文正公祠

作者:吴翊(清代)

谒范文正公祠,清代,吴翊,

庆历推英杰,龙图景大贤。少思天下任,老至四夷传。

熏德吴风外,徵文洛学前。人师真百世,社祀迁千年。

缅昔孤如绠,登朝直似弦。垂帘诫宫阃,专柄斥枢铨。

奋舌天心正,噆肤党议偏。赐环仍待制,筦钥又从边。

地辟横山垒,师承好水川。灵胸罗甲盾,蕃落靖戈鋋。

卒践三台重,终持十事坚。志伸恢旧典,遇短谢时权。

育士开黉序,收宗设义阡。一庄风自古,五世泽犹延。

祠额咸淳创,碑铭至正镌。蒸尝歆格远,榱桷塈涂鲜。

舍菜羞蘋藻,翻经谒几筵。衣冠标正大,钟鼓震愚颛。

长白书堂录,天章馆阁编。万言何慷慨,六籍本搜研。

要识为梁栋,须从忍粥饘。名高迁谪里,忧极治平先。

忠孝还诒子,精诚俨在天。苏胡开礼乐,夔契咏诗篇。

旧宅寒松偃,亭园老杏妍。披图一回首,古色照苍然。

23

宁守杜君过扬来询里社近状 其三

宁守杜君过扬来询里社近状 其三,清代,全祖望,

宪敏遗编重,文元教术深。古窑宗正宅,困学尚书林。

帖括抛天爵,科名锢道心。而今并䔥索,蕉萃几华簪。

14

满江红·水满方塘

满江红·水满方塘,宋代,王千秋,

水满方塘,三日雨、晓来方足。阑干外、锦?初脱,新篁森玉。沃叶未乾鸠妇去,馀花时坠蜂儿逐。认去年、乳燕又双双,飞华屋。红豆恨,归谁促。青鸾梦,惊难续。想多情犹记,碧笺新曲。白发欺人虽已老,短襟搵黛存馀馥。且如今、一笑总休论,杯行速。

31

次袁陟十四韵

作者:刘敞(宋代)

次袁陟十四韵,宋代,刘敞,

羁旅嗟无友,佯狂汉水阴。相逢幸倾盖,送别怅分襟。

之子虽吏隐,高名何陆沈。蛟龙蟠学海,风雨润词林。

寡和尝歌郢,传经雅属参。丈人今谕蜀,干誉尔劳心。

接淅予征远,看云反顾深。旅怀兼去住,秋色怆登临。

信有江山助,宜无雾露侵。相思见逸唱,清绝响寒砧。

击节时孤笑,开樽忆共斟。岁华几向晚,客恨孰能禁。

城阙愁回首,诗人诲嗣音。曾非青玉案,为愧洛生吟。

69

宣甫随行有端石茶匣甚佳道中为仆夫所损某见之谓微瑕无伤寻蒙送示有二绝句依韵拜答 其一

作者:苏颂(宋代)

宣甫随行有端石茶匣甚佳道中为仆夫所损某见之谓微瑕无伤寻蒙送示有二绝句依韵拜答 其一,宋代,苏颂,

物重赍轻岂易持,何时登顿损瑰奇。曾为什袭缇巾宝,一见寒姿不忍遗。

45

期平叔兄不至

期平叔兄不至,宋代,赵汝回,

兄昔别我游衡麓,我亦东吟石桥瀑。

八年能几会函书,弟今白头兄何如。

河水流澌雪风恶,梧桐渡口孤舟泊。

山房夜坐兄不来,蜡梅花拆灯花落。

81

正统己巳避寇蚬冈

作者:李谦(未知)

正统己巳避寇蚬冈,未知,李谦,

长笛亭前远近村,邮亭系马对芳尊。山收宿雨云归洞,岸阁枯芦水落痕。

世故炎炎随处有,风尘荏苒几家存。临风不用悲华发,戍角一声还断魂。

87

送人隐松溪

作者:王称(明代)

送人隐松溪,明代,王称,

送尔松溪上,猿声树树闻。夜凉弄溪月,衣上拂松云。

67

结客少年场

作者:王称(明代)

结客少年场,明代,王称,

玉勒骄骕骦,宝刀耀星芒。相逢斗鸡里,结客少年场。

探丸杀公吏,白日醉咸阳。司隶不敢捕,意气凌秋霜。

一朝许报国,投驱赴边疆。蹀躞匈奴庭,万人不敢当。

弯弓射月支,斩首得贤王。归来不受赏,出入金殿旁。

轻脱季布死,却哂聂政狂。鄙哉汗阳石,不使侠传芳。

30

游化城寺

游化城寺,宋代,蒋之奇,

级级跻攀险,肩舆若上天。云端开净刹,峰顶见平田。

水石清无价,烟霞翠满前。高僧卜居此,意欲断尘缘。

21

成父携酒过余作二绝 其二

作者:韩淲(宋代)

成父携酒过余作二绝 其二,宋代,韩淲,

晓甑无炊从妇嗔,也须料理瓮头春。殷勤遗我非无意,应笑茅柴但湿唇。

5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