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城南即事因访蓝田韦明府

闲出城南禁火天,路傍骑马独摇鞭。青松古墓伤碑碣,
红杏春园羡管弦。徒说鸊鹈膏玉剑,漫夸蚨血点铜钱。
世间尽是悠悠事,且饮韦家冷酒眠。

81

诗文译文

寒食时节,我闲暇地离开城市南部,远离繁忙的喧嚣。我骑马走在路边,独自摇动马鞭。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青松,还有古老的墓碑,让我感到伤感。我又看到了红杏花开的春园,羡慕那里的乐声和歌舞。有人告诉我关于鸊鹈鸟的故事,说它的膏油可以润泽玉剑;还有人夸张地说用蚨蜢的血点来装饰铜钱。世间的事情多如悠悠长河,我只想先享受一下韦家的冷酒,然后安心入眠。

诗文简析

该诗描绘了作者在寒食节期间的闲暇时光。他远离城市的繁忙,漫步于南郊,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他看到了青松和古墓碑,感到忧伤和思考。然后,他又看到了春园中盛开的红杏花,被其中的音乐和舞蹈所吸引。他听到了关于鸊鹈鸟和蚨蜢的传说,表达了对奇妙事物的好奇和想象。最后,他决定暂时抛开世间的烦恼,享受一下韦家的冷酒,休息一番。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作者在寒食节期间的闲适时光,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放松心情的意境。作者以自然景色和传说故事为媒介,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奇幻事物的向往。他通过对青松和古墓碑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和忧伤之情。而对春园中红杏花和乐声的描绘,则展现了对快乐和美好的向往和羡慕之情。最后,作者选择在韦家饮冷酒眠,表达了对世间纷扰的暂时放下,寻求内心宁静和舒适的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以清新淡雅的笔触,展示了唐代文人的闲适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传说故事,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词在情感表达和意境刻画上较为细腻,给人以思索和感受的空间。

殷尧藩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其他诗经

用五河县孙驿丞行简秋凉感怀诗韵 其六

作者:郑真(明代)

用五河县孙驿丞行简秋凉感怀诗韵 其六,明代,郑真,

水郭人家处处幽,太平久已息边筹。箜篌曲奏虹桥月,刁斗声传雉堞秋。

展席恍惊珠露滴,据床遥指玉绳流。封书欲寄南飞雁,翠竹窗西人正愁。

42

瑶华

作者:俞樾(清代)

瑶华,清代,俞樾,

灵根易断,瘦影难扶,且商量调护。春寒料峭,宜位置、窈窕房栊深处。

夏来赤日,怕冰玉、难禁骄暑。到九秋、渴了相如。赐与一杯琼露。

冬宵冻合银瓶,莫湿透香泥,寒气凝冱。闲情料理,算岁岁、费尽绿窗心绪。

芳兰娇小,好权当、负床孙抚。只几旬、消受幽香,补报养花辛苦。

57

送王蒙

作者:邵宝(明代)

送王蒙,明代,邵宝,

夜深犹诵读,扶我出风烟。水陆仍千里,门墙未一年。

课程虽应举,科级本希贤。明岁春风里,还来饮此泉。

41

【中吕】粉蝶儿 集中州韵

【中吕】粉蝶儿 集中州韵,元代,黑老五,

从东陇风动松呼,听叮咛定睛睁觑,望苍谩钝广黄芦。却樵夫,遇渔父,递

知机携物。便盘旋千转前湖,看寒山晚关滩渡。

【醉春风】指是志诗书,友酬酒就举。盘桓欢玩拼欢娱,吟音饮足。足。己

意微舒,答他佳趣,渐纤瞻录。

【红绣鞋】才在怪歪崖捱步,磨过多过河渠,野赊斜隔这些疏。沉吟林阴阻,

甘探淡淡儒,趁村门人问取。

【石榴花】望湘江港上长芦,笼松拥洞横铺。视茨此是尔之居,小樵笑老夫。

行岭登途,下凹凸狭压搓芽树,迈崖侧阶歪路。野接茄结隔斜铺,看关还滩但

慢弯沽。

【斗鹌鹑】毒雾睹古渡糊突,吾不如读书杜甫。小道道老稻樵枯,那华那

华架橹,荡浆慌忙向穰荡宿。暗谈贪担担夫,偎碎萎翡翠宜图,岩崦渐濂纤淹

出。

【十二月】小鸟鹊高巢梢噪呼,骑一骑急喜避崎岖。乌酥土枯湖古渡,岚惨

淡庵勘堪图。看看晚残山慢阻,忙忙莽望穰荒伏。

【尧民歌】呀,陇东哄贡冲松动猛风毒,自姿尔思此诗赋。蓝关暂俺暗参吾,

那家他把夹芭居。抽首就踌躇,裁划该载孤,闷昏奔村门去。

【耍孩儿】盘桓疃畔峦端路,见一个绕倒忉骚老夫。穿一领袖头露肘旧绸服,

骑一匹便鞭扌扇蹇嫣驴。轻行停省惊睁目,迤<辶里>即迷失记途,多因是抹坡错

过多过阻。虫蛩蜂丛猛动,禽吟林阴荫疏。

【四煞】那厮儿拿瓜那塔要这老儿近身频问取,那厮儿故徒不顾都胡觑;那

老儿欠谦廉俭粘拈絮,那厮儿奸亻孱还顽懒惮语。缠绵转见涎天暮,那厮儿始使

兹之指视,这老儿既知喜己眉舒。

【三煞】你望那草桥拗小道绕,青菱萍正径出。那里有雨余渠处淤墟土,

艰难涧湾潺寒滩返岸残山晚,助苦楚雾模糊古墓枯芜毒虎伏。荒凉苍莽羊肠曲,

黑泥壁颓摧废驿,杂下凹答撒沙湖。

【二煞】感咱岚淡黯,近人云称逐。那里有帘纤渐堑粘签足,跌斜歇客歇遮

尔舍,在拐挨槐窄矮屋。兀良望烘风松朦胧从东去,那槎牙夹芭巴他家打火,

休忧愁扣柳邮有酒投壶。

【煞尾】那厮儿本分蠢钝淳,这老儿别也扯柘苦。听称名姓叮咛诉,则向那

聚旅无虞去处宿。

39

寄阁下诸同舍

作者:刘攽(宋代)

寄阁下诸同舍,宋代,刘攽,

春风过尽欲无馀,天禄花英玉不如。闭户清台谁累汝,正应归舍悉焚书。

68

横山堂二首 其二

作者:汪藻(宋代)

横山堂二首 其二,宋代,汪藻,

分明圆峤与方壶,万壑千岩入坐隅。临赋竞传今日句,卧游安用昔人图。

丹青霜叶秋明灭,水墨烟林暮有无。记取沧浪渔笛曲,他年要捋使君须。

68

赠范直夫

作者:朱松(宋代)

赠范直夫,宋代,朱松,

将军竞病诗成处,南浦春归兰玉丛。渐减心情身老大,久乖谈笑路西东。

乡关落日苍茫外,樽酒寒花寂历中。且与寓公同放旷,浩歌相属倚秋风。

53

和几叟秋日南浦十绝句简子庄寄几叟 其八

作者:朱松(宋代)

和几叟秋日南浦十绝句简子庄寄几叟 其八,宋代,朱松,

一筇楚尾见春风,遥想诗成顾盻中。心逐孤云天外去,恍疑身在大江东。

53

种药

种药,宋代,罗公升,

治生吾未能,学圃岂不恶。

秋风雨如酥,畦土树灵药。

荒茨出神奇,高下粲花萼。

将期清百虑,岂独健双脚。

平生林下心,五鼎视藜藿。

常疑种玉诞,亦笑带经错。

黄金污吾鉏,矧肯白昼攫。

妇还劳卮酒,辛苦同为乐。

41

送昌甫至十里分韵得四首 其二

作者:韩淲(宋代)

送昌甫至十里分韵得四首 其二,宋代,韩淲,

相送五年前,把酒常在兹。夹路梅花开,岁晏将何为。

93

次韵重九之什 其二

作者:商倚(宋代)

次韵重九之什 其二,宋代,商倚,

昔年此日故园东,烂醉牛山到暮钟。已往光阴那再得,如今羁旅又重逢。

渊明把菊情虽厚,子美登台愿莫从。且看群书攲枕卧,病多仍负酒杯浓。

29

夜坐评史 西汉书

夜坐评史 西汉书,宋代,方一夔,

班固师迁亦步趋,末容后进造庭隅。半生描摸龙门像,虽乏精神貌却腴。

12

夜梦入一市井中见有总角道人能相人者往来熟视予久之其语不能记也因授予以一握算筹谩记其事

夜梦入一市井中见有总角道人能相人者往来熟视予久之其语不能记也因授予以一握算筹谩记其事,宋代,方一夔,

鸡鸣起群蛰,往来黑蚍蜉。似闻尘埃中,亦有玉雪流。

夜梦忽见之,恍如云梦州。其人髻双髽,衣上百结裘。

知有袁李术,精神寄双眸。语我我不解,罗缕维与陬。

临分忽有赠,付我一把筹。振衣逐轻矫,去去逝莫留。

飞空度杳渺,划然堕岩幽。我岂富贵人,胡椒穷豆区。

长贫博长健,此理更王囚。仙人去何许,往往巢嵩邱。

俗缘几时了,约我三千秋。

26

句 其二

句 其二,宋代,黄知微,

万里碧云开暮色,一条银汉在秋天。

5

送僧之雪峰

送僧之雪峰,宋代,释普度,

南山鳖鼻死多时,何苦崎岖要觅伊。

无底篮儿收拾得,不妨挑取杖头归。

85

玉漏迟

作者:宋祁(宋代)

玉漏迟,宋代,宋祁,

杏香飘禁苑,须知自昔,皇都春早。燕子来时,绣陌渐熏芳草。

蕙圃夭桃过雨,弄碎影、红筛清沼。深院悄。绿杨巷陌,莺声争巧。

早是赋得多情,更遇酒临花,镇辜欢笑。数曲阑干,故国漫劳登眺。

汉外微云尽处,乱峰锁、一竿斜照。归路杳。东风泪零多少。

40

谢子静寄端午药煎

作者:谢翱(宋代)

谢子静寄端午药煎,宋代,谢翱,

麸桃弄朝烟,含虫鍊百杵。山人入药箓,捣日月逢午。

甘酸杂众味,能生玉池乳。颇忆越吟人,性静无所苦。

中年白发生,寄以润肺腑。为谢山中人,愿结山中侣。

74

夜宿青陂

作者:金涓(元代)

夜宿青陂,元代,金涓,

为爱青陂甚潇洒,二三杖屦乐徘徊。道人棹雪今何在,野老牵衣不放回。

别坞犬声风送至,谁家梅影月偷来。卜邻若许成茅屋,日种芝兰千百栽。

67

徵明墨菊

徵明墨菊,明代,祝允明,

冻砚呵寒下笔迟,须眉幻出陆天随。知君绕指冰霜走,更把冰霜吐作词。

22

次韵姚泽山大巡罗浮八咏 其三 黄龙洞

次韵姚泽山大巡罗浮八咏 其三 黄龙洞,明代,湛若水,

百丈崖头更问源,珊珊流水铁桥前。飞云忽被风吹散,万树桃花锦一川。

9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