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才久不作,汗简丹青殊寂寞。君侯飞盖自北来,玉面虬须照南国。
香山孤城在海岛,高舶如山浪如岳。挥鞭一指招曰来,群盗如麻皆面缚。
虎饱则伏鹰饱飞,千钧弩为鼷发机。发踪指示略未毕,剧贼已落千重围。
孤城许许吹霜角,君侯左佩莲花锷。马前亲系叛人头,秋日俘归五羊郭。
能擒能纵古所难,况君生长从儒门。大兄雄武冠宇内,介弟补衮居言官。
天生材气应无匹,射策长安君第一。繇来豪俊本为民,一令天涯未言屈。
士元不展称凤雏,缝裾虞诩徒区区。看君不动声与色,万骨欲朽今重肤。
我为此歌进玉斝,祝君之寿寿天下。太史在朝稗在野,山人不是谀人者。
陈恭尹(1631 ~1700),字元孝,初号半峰,晚号独漉子,又号罗浮布衣,汉族,广东顺德县(今佛山顺德区)龙山乡人。著名抗清志士陈邦彦之子。清初诗人,与屈大均、梁佩兰同称岭南三大家。又工书法,时称清初广东第一隶书高手。有《独漉堂全集》,诗文各15卷,词1卷。
南辕杂诗一百八章 其十五,清代,姚燮,
二鼓黄垒堡,三鼓香城村。旋风飐轮角,沙叶为蔽昏。
大河莽东注,石闸西营屯。奔蹄不受役,纵性投沄浑。
巡卒互讥盗,击柝催闭门。巷火渐稀灭,防肃及犬豚。
居常慎动止,一息堪自扪。麟虎各山薮,于我何仇恩?
【仙吕】赏花时北,元代,沈和,
潇湘八景
休说功名皆是浪语,得失荣枯总是虚,便做道三公位待何如?如今得时务,尽荆棘是迷途。
【幺篇】便是握雾拿云志已疏,咏月嘲风心愿足,我则待离尘世访江湖,寻几个知音伴侣,我则待林泉下共樵夫。
【排哥南】远害全身,清风万古,堪羡范蠡归湖。不求玉带挂金鱼,甘分向烟波做钓徒。绝尘世,远世俗,扁舟独驾水云居。嗟尘世,人斗取,蜗名蝇利待何如?
【那吒令北】弃朝中俸禄,避风波仕途;身边引着小仆,玩云山景物;杖头挑酒壶,访烟霞伴侣。近着红蓼滩,靠着白蘋渡,潜身向草舍、得这茅庐。
【三叠排歌南】我则将这小舟撑,兰棹举,蓑笠为活计。一任他紫朝服,我不愿画堂居。往来交游,逍遥散诞,几年无事傍江湖。旋篘新酒钓鲜鱼,终日醄醄乐有余,杯中浅,瓶内无,邻家有酒也宜沽。吟魂醉,饮兴足,满身花影倩人扶。
【鹊踏枝北】见芳草映萍芜,听松风响寒芦。我则见落照渔村,水接天隅。见一簇、帆归远浦,他每都是些不识字的慵懒渔夫。
【桂枝香南】扁舟湾住。在垂杨深处。殭殭似鼻息如雷,睡足了江南烟雨。听山寺晚钟,声声凄楚。西沉玉兔,梦回初。本待要扶头去,清闲倒大福。
【寄生草北】春景看山色晴岚翠,夏天听潇湘夜雨疏。九秋玩洞庭明月生南浦,见平沙落雁迷芳渚。三冬赏江天暮雪飘飞絮,一任教乱纷纷柳絮舞空中,争如俺侬家鹦鹉洲边住。
【乐安神南】闲来思虑,自从那日赋归欤,山河日月几盈虚,风光渐觉催寒暑。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且常教两眉舒。
【六幺序北】园塘外三丘地,篷窗下几卷书,他每傲人间驷马高车。每日家相伴陶朱,吊问三闾。我将这《离骚》和这《楚辞》,来便收续,觉来时满眼青山暮,抖擞着绿蓑归去。看花开花落流年度,一任教春风桃李,更和这暮景桑榆。
【尾声南】悟乾坤清幽趣,但将无事老村夫。写入在潇湘八景图。
喜雨,宋代,刘敞,
海上雨初至,中庭树交翻。幽人整冠带,喜见雷电存。
积润泻河汉,馀滋被邱原。鱼龙倘可活,蛙黾谁嫌喧。
稍稍秋欲变,微凉入前轩。古人致亹亹,吾亦开吾樽。
御叔小丈夫,颇知笑臧孙。贤愚定谁是,兴尽忽忘言。
和永叔寒夜会饮寄江十,宋代,刘敞,
昔与江翁别,酣歌国门道。黄花落酒樽,白发藉霜草。
本谓此行远,定知此乐难。岂意二三子,复为今夕欢。
主人文章伯,谈道辄忘倦。每至绝倒处,恨不使君见。
鸟迹上古书,龙头冢中器。其人骨已朽,感此相与醉。
呼问西飞云,游子何当返。寒风吟枯梧,岁月益已晚。
吾闻太华峰,乃有神仙居。莫逐秦时人,独结山中庐。
翠蛟亭和巩栗斋韵,宋代,赵彦假,
天下名洞天,有山必有水。馀杭山水窟,神仙所栖止。
仙人乘云去,玉蛟留潭底。至今雷雨夕,蛟睡时惊起。
爪劈岩石裂,石罅滴乳髓。涓涓泉流出,半垂白凤尾。
风来琴筑响,月照缨络侈。曲折纳深池,彻底清且泚。
筑亭当涧冲,木石相表里。翠壁润含烟,层峰去天咫。
道人幻出奇,指顾犹未已。忽驱蛟走斗,瞬息八百里。
怒气挟奔霆,草木为披靡。儿童惊震掉,面若槁灰死。
达人本大观,谈笑自隐几。须臾群动息,静坐穷物理。
水石本无心,相激一至此。
秋雨三首 其二,宋代,程俱,
十日丽辰次,如环了无端。人言秋甲子,畏湿不畏乾。
向来谯门道,旁立三尺坛。故勤壁间缘,一起泥中蟠。
青衣跃且躁,有如沐猴冠。先声忽洒道,直此辰与干。
迩来未旬浃,三见急雨寒。黄流抺河草,连樯度平澜。
良苗有佳色,未觉千亩宽。时旸亦须早,无使江湖翻。
谒韩蕲王墓,明代,吴宽,
家国何多难,推寻为蔡童。
嬴秦方逐北,周室竟迁东。
江左朝廷在,淮南驿骑通。
天终怜宋土,时则有韩公。
一剑横天外,诸酋在目中。
南云当箭镞,黄盖走艨艟。
伐越期成霸,于潜耻会戎。
萧墙狼跋尽,野穴鼠群空。
聚米筹三镇,开门待两宫。
齐王真济美,鄂国与争雄。
有诏从中制,惟诗咏内讧。
闲游嗟我独,和议约谁同。
殉葬长弓劲,题铭片石穹。
龟趺呈细刻,龙额表孤忠。
草树樵苏断,粢盛享祀丰。
神灵悬皎日,生气亘长虹。
异代今全盛,当论保障功。
留别衡山唐石泉二首 其二,明代,湛若水,
井地来时许共耕,八家同井作人情。约筵消得公田入,木铎恭听圣教鸣。
灵鸟歌时红药舞,钧天奏罢紫云生。朱明主亦朱陵主,两洞閒云互送迎。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