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正叔

十年裘马向飘零,一郡风尘出汉庭。塞北岚烟春浩浩,蓟门山色树冥冥。

怀人西署秋云白,对酒疏灯夜雨青。莫道扬雄长寂寞,桓谭已见太玄经。

34

李攀龙

李攀龙(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20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

其他诗经

送沈纯甫司马还就李十八韵

送沈纯甫司马还就李十八韵,明代,胡应麟,

祖帐燕城外,仙查潞水滨。挂冠辞日月,投袂出风尘。

节槩虞翻亮,心期贺监真。五湖深买宅,三辅剧埋轮。

磊落千言疏,嵯峨万折身。罗浮云唤客,大庾雪迎人。

绝徼孤行戍,长途数问津。鸿冥初返越,鷟举更游秦。

剑气双钩跃,炉香八座亲。才高元诲忌,道直叹无邻。

勇退占贤达,遐思悟屈伸。金台驰骏骨,玉陛盼龙鳞。

黄菊浮村艳,丹枫抱驿新。暮岚藏岭树,秋色露江莼。

北斗名逾重,东山望未湮。列营屯虎豹,飞阁耀麒麟。

赤舄应无棣,玄纁自有莘。沉沉合宫夜,前席候经纶。

42

【双调】夜行船 送景贤回武林

【双调】夜行船 送景贤回武林,元代,汤舜民,

花柳乡中自在仙,惹春风两袖翩翩。酒社诗坛,舞台歌榭,百年里几番相见。

【新水令】君家家近六桥边,占西湖洞天一片。柳阴蓝翠蔼,花气麝兰烟。

锦缆银鞭,一步步画屏画。

【胡十八】醉舞筵,歌扇。偎柳坐,枕花眠,生来长费杖头钱。酒中遇仙,

诗中悟禅,有情燕子楼,无意翰林院。

【离亭宴带歇指煞】珊瑚文采无机绚,珍珠咳唾冰花溅。霜毫锦笺,品藻杜

司空,褒弹张殿元,出落双知县。一襟东鲁书,两助西厢传,相看黯然。朝雨渭

城愁,夕阳南浦恨,芳草阳关怨。休言鸡黍期,谩结莺花愿。咱两个明年后年,

湖上吊苏林,花间觅刘阮。赠玉莲王氏

玉立亭亭太华仙,间别来不记何年。云隔瑶池,尘飞沧海,谁承望又还相见。

【沉醉东风】仿佛在耶溪岸边,分明在太液池前。琼簪坠地轻,罗袜凌波浅,

胜华清赐浴温泉。微露浸浸翠钿钿,越显得香娇玉软。

【离亭宴带歇指煞】韩昌黎甜句儿多称羡,周濂溪美意儿常留恋。都则为凤

流自然,馨香胜喷水龙涎。花瓣巧攒珠蚌壳,藕丝细吐冰蚕茧。欺风弄缟衣,妒

月搏纨扇。三般儿可怜:叶老翠房空,波寒妆镜惨,粉淡芳容变。休将玉漏催,

且尽碧筒宴,多娇自勉。恁若许惜花的攀,我先将并头选。赠凤台春王姬

赢女吹箫引凤凰,筑高台配会萧郎。前度相别,今番相见,还喜玉人无恙。

【风入松】开奁顾影试新妆,光艳射朝阳。羽衣似得霓裳谱,东风软舞态悠

扬。不似碧梧深院,全胜箫竹高岗。

【沉醉东风】也沮得李白吟成乐章,怎容他吕安题做门墙。九苞祥瑞姿,五

彩风流样,压东园旧日风光。春日迟迟春夜长,可知道一刻千金玩赏。

【离亭宴带歇指煞】想春容随处相寻访,检春工所事堪褒奖。最关情是几桩:

春色染莺花,春声谐凤管,春梦迷鸳帐。春透筵前绿蚁杯,春生被底红桃浪。多

管是东君主张,不容狂蝶乱追随,不许游蜂干絮聒。不愁杜宇闲悲怆。凭凌燕子

楼,弹压鸡儿巷。嘱付您知音的莫忘:消春闷尽盘桓,散春心任来往。

【双调】风入松题马氏吴山景卷

十年踪迹走尘霾,踏破几青鞋。自怜未了看山债,先赢得两鬓斑白。登山屐

时时旋整,买山钱日日牢揣。

【幺篇】吴山佳丽压江淮,形胜小蓬莱。推蓝耸翠天然态,才落眼便上心怀。

但得仪容谈冶,何妨骨格岩。

【沉醉东风】朝云过蛾眉展开,暮云闲螺髻偏歪。玲珑碧玉簪,缥缈青罗带,

抵多少翠袖金钗。馋眼的夫差若见来,将馆娃移居左侧。

【离亭宴煞尾】李营丘曾写凤流格,苏东坡也捏疏狂怪。韶光荡来,探春人

车傍柳边行,贩茶客船从湖上舣,偷香汉马向花前蓦。笙歌步步随,罗绮丛丛隘。

三般儿异哉:胭脂岭高若舍身台,玛瑙坡宽如人瓮,珍珠池险似迷魂海。休言

金谷园,漫说铜驼陌,知音的自裁。待消身外十分愁,来看山头四时色。

25

忆旧游(新朋故侣,诗酒迟留,吴山苍苍,渺渺兮余怀也。寄沈尧道诸公)

作者:张炎(宋代)

忆旧游(新朋故侣,诗酒迟留,吴山苍苍,渺渺兮余怀也。寄沈尧道诸公),宋代,张炎,

记开帘过酒,隔水悬灯,款语梅边。未了清游兴,又飘然独去,何处山川。淡风暗收榆荚,吹下沈郎钱。叹客里光阴,消磨艳冶,都在尊前。
留连。殢人处,是镜曲窥莺,兰阜围泉。醉拂珊瑚树,写百年幽恨,分付吟笺。故乡几回飞梦,江雨夜凉船。纵忘却归期,千山未必无杜鹃。

14

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

芭蕉雨·芭蕉得雨便欣然,宋代,杨万里,

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妍。

细声巧学蝇触纸,大声锵若山落泉。

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芭蕉自喜人自愁,不如西风收却雨即休。

29

次韵答咏馨胜瞿

次韵答咏馨胜瞿,近现代,刘雄,

二三子隔不可见,斗转星移增浩叹。况值新凉入秋时,如吕安思嵇中散。

中年腰脚不如人,高卧空斋晚颒面。过眼平生似梦中,那知梦亦不可选。

时学蛮语认娵隅,兴至涂鸦污石砚。只将无益遣有涯,驽骀幸免流血汗。

闭门不恤出无车,晚食犹能当肉馔。更凭网络传消息,附书不用南飞雁。

李侯山中习枯禅,冯郎海上动频念。倾盖当时便如故,得筏诗海倘登岸。

却看联璧有光辉,附骥一讴岂可缓。

95

次韵黄仲则绮怀十六首 其一

次韵黄仲则绮怀十六首 其一,近现代,刘雄,

曼舞飞琼体最轻,怜才青眼尚分明。依然昨夜悄立处,仿佛他生难尽情。

霜后梧桐心欲死,雨中荷叶恨先成。遥知共饮长江水,日夕东流作楚声。

47

小寒食日仝人泛舟湖上和杨东维花游曲

小寒食日仝人泛舟湖上和杨东维花游曲,清代,全祖望,

新绿毵毯阴濛濛,明朝知有清明风。扁舟径到重湖里,南屏山色碧于水。

当垆少妇笑倚门,春愁飞上蛱蝶裙。顾谓游人试缓步,前头便是苍公墓。

冬青花信杳不来,愿君酹之酒一杯。酒酣长啸倾墨椀,诗成低唱叶檀扳。

东台之东西台西,聊借花游漫兴题。春光合为词人使,转眼花期过廿四。

多情少妇乞短笺,借问即席成几篇。

44

忍辱仙人 妙用

忍辱仙人 妙用,元代,丘处机,

千古圣贤皆一轨。亘初得得从心起。除此逍遥安稳地。无馀理。自然消息恬然美。不在劳神并苦己。般般放下头头是。选甚花街并柳市。虚空体。本来一物无凝滞。

81

晚归

作者:刘攽(宋代)

晚归,宋代,刘攽,

古木号蝉鸦乱栖,凉风稍稍袭人衣。高楼鼓角悲秋意,小市渔樵竞夕晖。

虽有簿书容暇豫,强从宾旅复来归。闭门跃马俱人事,吾道何能问是非。

75

醉石

醉石,宋代,程师孟,

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助清凉。

谁知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醉乡。

72

秋望

秋望,宋代,罗公升,

远树岚烟合,孤村落照横。

江从前日濁,山似去年青。

暝色鸦分去,羁愁蛩说成。

乾坤久萧瑟,消息听鸿声。

52

送衡武陵赴阙

送衡武陵赴阙,宋代,郭祥正,

夫君老文学,国士尽知音。往奏相如赋,休怜阮籍吟。

一樽江上酒,千里日边心。人问武陵事,桃花春水深。

73

寄题李封州宅生堂

寄题李封州宅生堂,宋代,郭祥正,

鳞鳞鸳瓦构新堂,意在黔乌惠泽长。岘首去思闻堕泪,召南遗爱有甘棠。

水光送月浮珍席,山势和云插画梁。安得才如张相国,为君重赋宅生章。

37

秋署中寄鲍纪善

作者:王称(明代)

秋署中寄鲍纪善,明代,王称,

出门车马喧,秋炀烈如燀。不有静者心,兹怀曷由展。

念君守幽素,闭迹同偃蹇。尘榻鸟字频,閒窗昼丝罥。

谁开蒋生径,独契子云馆。何时风雨来,一洗烦虑逭。

22

岭以上绝无鸟音寥阒不可胜既下忽闻喜而又作

作者:王履(明代)

岭以上绝无鸟音寥阒不可胜既下忽闻喜而又作,明代,王履,

相命相求万绿中,如何不敢过苍龙。

关关一进兜玄国,便有双柑斗酒风。

70

还程彦举诗卷

作者:吴儆(宋代)

还程彦举诗卷,宋代,吴儆,

文采於菟见一斑,旧知句法有渊源。

殷勤不废琢磨力,圆熟几无斧凿痕。

明日风烟空有梦,何时樽酒得重论。

秋来景物皆佳句,写寄银钩莫厌烦。

60

流河驿

作者:瞿佑(元代)

流河驿,元代,瞿佑,

河水滔滔不尽流,今来古往几春秋。波涛不覆渔翁艇,馆舍常迎使客舟。

青眼有情惟岸柳,白头无闷是沙鸥。从今解却尘缨去,一任沧波孺子讴。

91

渡易水赠伯承

渡易水赠伯承,明代,李攀龙,

匕首腰间鸣,萧萧北风起。平生壮士心,可以照寒水。

23

谒李先生墓

作者:谢铎(明代)

谒李先生墓,明代,谢铎,

十里惊沙郭外风,乱云回首是江东。半生分已天教病,一恸谁期此拜公。

泪尽西州人共老,梦深辽海夜难终。祗应万古丰碑在,盛德殊恩总化工。

34

送柯季和司榷扬州

送柯季和司榷扬州,明代,卢龙云,

春至凝寒已渐收,邮程一望古扬州。江乡可奈分南北,王事尤难任去留。

跨鹤腰缠迹未拟,索梅诗动兴偏稠。舟车在处无遗算,军国于时待借筹。

财赋东南昔陆海,江淮上下此襟喉。贤劳自合资分理,清赏还兼事胜游。

景物依然存夜市,烟花何用忆迷楼。潮通瓜步樯俱集,月照芜城骑若流。

琴调广陵音尚续,诗篇斗野句堪酬。琼花观想看春乐,皂角林奇破虏谋。

萤苑终宵明达旦,雷塘五月迥生秋。使君别有通商惠,榷吏宁同裕国忧。

物力操嬴卑仅晏,诗盟契阔念应刘。莫疏音信传云翼,肯使浮沉付石头。

二十四桥箫并发,怀人遮莫动羁愁。

61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