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雪十韵

此夜不成雪,朋朝应作霖。

细声来户牖,爽气入裯衾。

窥隙疑相射,循檐觉更深。

因风成倒阵,过竹有余音。

画阁迷钗玉,旗亭付酒金。

封漫碧涧曲,点缀假山岑。

鹤氅行何丽,牛衣卧不任。

渔罨平易失,樵径浩难寻。

却赴明光贺,潜追脉沐吟。

天街立马望,双阙正球琳。

17

诗文译文

今晚雪未下,明天或将霖。

微声进窗户,清气入被衾。

透过小隙间,疑似箭相寻。

循着屋檐深,风声更加深。

因风形成倒战阵,经过竹林还有余音。

画阁隐约迷失美玉钗,旗亭中的酒金散发芬芳。

雪点点缀着碧色涧水曲线,点缀着虚幻的山岑。

鹤氅行走时多么美丽,牛衣卧睡时却束手无策。

钓竿容易失去平静,樵径广袤难以寻觅。

转身前往明光庆贺,心中悄悄追寻脉沐吟。

站在天街上仰望,双阙正如珍珠球琳。

诗文赏析

《喜雪十韵》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雪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中雪的降临给人带来了清新的气息,使人感到爽朗和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雪的美妙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中描绘了雪花轻柔地飘入窗户,穿过小隙,仿佛是箭矢相互追逐的景象,给人一种微妙的感觉。雪花在倒战阵的风中飘摇,经过竹林时还留下余音,给人以趣味和遐想。

诗中还描绘了画阁、旗亭等建筑物,以及鹤氅、牛衣等服饰,通过点缀雪景,使整个景色更加丰富多彩。而诗末提到的明光和天街,以及双阙正球琳,给人以庄严和宏伟的感觉,使更上一层楼。

《喜雪十韵》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雪夜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雪的喜悦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意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雪夜之中,感受到了雪的纯洁和静谧的氛围。这首诗词展现了孔武仲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美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雪的喜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整首境清新,意象丰富,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孔武仲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其他诗经

对月书感 其一

对月书感 其一,清代,丘逢甲,

明月出沧海,我家沧海东。独怜今夜见,犹与故乡同。

丧乱山河改,流亡邑里空。相思祗垂泪,顾影愧归鸿。

49

题县八景 其五 贞山雨霁

题县八景 其五 贞山雨霁,明代,张士猷,

云收天欲霁,山色倍增鲜。万壑迎初日,千峰扫淡烟。

龙池深雨后,凤竹耸天边。两腋清风起,翩翩我亦仙。

38

染霞山房红叶

染霞山房红叶,近现代,幻庐,

郊坰渐稀辙,蹈远清秋节。霜意排野云,杰阁环眺阅。

四厢子胥潮,百磴苌弘血。峰攒女娲炉,石锻嵇康铁。

拉杂燎祝融,凤皇鸣丹穴。燧人惜燔种,地火判力竭。

遮羽阳乌嚣,熔浆昆仑决。渴奔夸父死,烬息轮寂灭。

速然复速化,亘古遗孤孑。斧劈鎏金紫,抚揽掌尤热。

遂令僵蛰苏,肺肝转激烈。春花娇美人,秋叶凛豪杰。

翻使叶之名,高跻花之阙。冰弦咽春阴,秋爽裁锦缬。

青女偕东君,光明相绾结。艳夺朝夕霞,顾影两幽绝。

托心止流水,索题失轻亵。默默发晚晴,为付茫茫雪。

毋庸感遇合,毋庸伤离别。迟暮任伶俜,捃拾休搴撷。

49

虞山道中有怀玉山徵君

作者:郯韶(元代)

虞山道中有怀玉山徵君,元代,郯韶,

言偃宅前湖水东,千门杨柳绿摇风。一篷山色斜阳外,半夜雨声春梦中。

独客年年如旅燕,行人草草似惊鸿。芳洲杜若凭谁采?心逐寒潮处处同。

1

【双调】行香子

【双调】行香子,元代,马致远,

无也闲愁,有也闲愁,有无间愁得白头。花能助喜,酒解忘忧。对东篱,思北海,忆南楼。

【庆宣和】过了重阳九月九,叶落归秋,残菊胡蝶强风流。劝酒,劝酒。

【锦上花】莫莫休休,浮生参透。能得朱颜,几回白昼。野鹤孤云,倒大自由。去雁来鸿,催人皓首。位至八府中,谁说百年后?则落得庄周,叹打骷髅。爱煞当年,鲁连乘舟。那个如今,陶潜种柳。

【清江引】青云兴尽王子猷,半路里干生受。马踏街头月,耳听宫前漏,知他恁羡甚么关内侯。

【碧玉箫】莺也似歌喉,佳节若为酬,傀儡棚头,题甚么抱官囚,自也羞,则不如一笔勾。锦瑟左右,红妆前后,朦胧醉眸,觑只头黄花瘦。

【离亭宴带歇指熬】花开但愿人长久,人闲难得花依旧,夕阳暂留。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黄橙带露时,紫蟹迎霜候,香醪羡篘,酒和花,人共我,无何有。细杖藜,宽袍袖,断送了西风罢手。常待做快活头,永休开是非口。

100

【仙吕】一半儿 题情(四首

【仙吕】一半儿 题情(四首,元代,关汉卿,

题情(四首)

云鬟雾鬓胜堆鸦,浅露金莲簌绛纱。不比等闲墙外花。骂你个俏冤家,一半儿难当一半儿耍。

碧纱窗外静无人,跪在床前忙要亲。骂了个负心回转身。虽是我话儿嗔,一半儿推辞一半儿肯。

银台灯灭篆烟残,独入罗帏淹泪眼。乍孤眠好教人情兴懒。薄设设被儿单,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寒。

多情多绪小冤家,迤逗的人来憔悴煞;说来的话先瞒过咱,怎知他,一半儿真实一半儿假。

86

长句赠微之

作者:马逢(唐代)

长句赠微之,唐代,马逢,

灵溪试为访金丹。

42

吴敦复之京师得其尊公绣谷手校宋椠许郢州集以归同樊榭谷林作

吴敦复之京师得其尊公绣谷手校宋椠许郢州集以归同樊榭谷林作,清代,全祖望,

当年绣谷翁,诗思凌风骚。瓶花作法供,酒器分郎曹。

时呼珠盘客,闲染猩猩豪。我来玲珑帘,如过丁卯桥。

浑疑许郢州,前身或可招。聚书逾万卷,露纂兼霜抄。

老眼细审定,校雠彻寒宵。钤以冻乳印,不翅青琼瑶。

一瓻借复还,户外屦则殽。忽失郢州本,极望心忉忉。

馀皇已佚去,长鬣不可邀。鱼肠已飞去,欧冶空自劳。

妖徵辰已梦,其岁在元枵。身骑白雀去,书与白云韬。

私心窃耿耿,旧雨忧萧寥。佳郎真健者,不愧虎子骁。

坐笑奢产括,愿学固绍彪。十年广故业,插架增岧峣。

馀事作小诗,秀色映兰苕。昨岁游燕市,软红厌尘嚣。

何来青毡故,得之非意遭。乍见足狂喜,掩卷遂号咷。

一卮望影堂,手泽荐芗羔。再爵酹郢州,荒云天末浇。

摩挲甲乙部,追溯墨痕遥。吁嗟斯世间,聚散如蓬飘。

不见东涧叟,绛云与天高。百卷旧汉书,临别何嗷嗷。

晚年复遇之,昭庆老僧寮。刲羊祭松雪,清泪如河㴞。

一去不复返,拂水亦魂消。有子乃不死,先德完球刀。

酉阳诸清閟,重光烛神霄。

63

金莲出玉花 自述

金莲出玉花 自述,元代,丘处机,

蓬头垢面。不管形骸贫与贱。抱朴颐神。恬淡无忧乐本真。冰姿玉体。到了难趋沉土底。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

52

画双蝶

作者:虞集(元代)

画双蝶,元代,虞集,

舞罢庭花落,池边看睡凫。无端双蛱蝶,飞上绣罗襦。

85

次和答张訚寄灵寿杖

作者:李廌(宋代)

次和答张訚寄灵寿杖,宋代,李廌,

我生职贫病,壮龄俄早衰。朱颜不少贷,白发太先期。

故人独闵余,远寄灵寿枝。老景知有赖,醒醉为扶持。

70

黄州临皋亭

作者:刘敞(宋代)

黄州临皋亭,宋代,刘敞,

春秋黄子国,楚越穆陵关。比屋皆编竹,孤城半践山。

岸泥观虎迹,云水暗荆蛮。三入承明客,那能鬓不斑。

68

送刘泾州

作者:刘敞(宋代)

送刘泾州,宋代,刘敞,

刘侯之弓三百斤,壮气可以摧浮云。不忍区区事狐兔,自请治郡当胡尘。

天子外家异恩礼,秋庙旧鼎多功勋。

少虽侍中贵省士,匈奴宜避飞将军。忆昔汝南始相得,十年见君我发白。

可怜日月如过翼,我诚儒生犹恨惜。腰间宝刀手中策,驰骛万里须努力。

37

遣怀三首 其三

作者:刘敞(宋代)

遣怀三首 其三,宋代,刘敞,

初岁志虑浅,所慕在轻肥。自恨闻道晚,不虞失性非。

迷途将未远,回驾有庶几。古贤多事业,出处何不知。

宁受刍豢辱,倘为鸿鹄飞。

70

和圣美华池感事

和圣美华池感事,宋代,范纯仁,

圣主忧勤百职脩,忠臣那复作身谋。遐方民力资周度,晚岁人情乐小休。

郭震能僵乌质胫,陈汤解斩郅支头。知贤独恨官疏远,珠璧何时免暗投。

6

凤凰山报国寺

作者:郑洪(宋代)

凤凰山报国寺,宋代,郑洪,

当时此地肃朝班,阊阖深沉虎豹关。大将偃旗奔鲁壁,降王衔璧下吴山。

空中万马浮金碧,梦里千官拥佩环。极目长江如练带,百年谁似白鸥閒。

8

东湖春意图为樵门李姚生题

作者:王称(明代)

东湖春意图为樵门李姚生题,明代,王称,

鸳鸯湖上春风软,柳丝无力桃痕浅。暖烟笼碧水如云,纤纤细草苔香满。

满楼罨画大堤傍,罗绮晴娇绿水乡。冰弦玉柱新调吕,半蹙双蛾倚淡妆。

鸂鶒双双点晴雾,百劳东飞燕西去。紫泥谁染天上春,云缄留得相思句。

日暮相思枉断肠,绿波千里共悠扬。龟甲屏风花梦晓,一抹修蛾镜中小。

84

句 其十五

句 其十五,宋代,蒋之奇,

岿然三石佛,若在嘉州岸。

23

呈周承议兼简通判签判二首 其二

作者:陆佃(宋代)

呈周承议兼简通判签判二首 其二,宋代,陆佃,

下车明日燕西湖,醉倚高花不用扶。鸥鸟便应知我意,海棠今复恨公无。

佳人舞罢头缠锦,座客诗成咳有珠。圣主若容长守此,不妨生就白髭须。

55

句 其一

句 其一,宋代,吕大防,

天仓三十六,寒拥翠微宫。

91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