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狄方开府,镌羌旧著名。
新提建章骑,入领羽林兵。
赐橐千金重,留车两印荣。
已封头尚黑,休战髀还生。
大旆前驱影,鸣铙后隊声。
軷壇胜算爵,客饭饫侯鲭。
山背迷榆塞,云披认蓟城。
介圭朝汉幄,釦仗侍轩营。
怅别疏华恨,勤归杕杜情。
君看画像处,麟阁近西清。
平定北方的战事,封赏了范太尉,他在羌族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如今他被任命为羽林兵的领导,赐予了重重的奖赏,留下了车辆和两枚印章作为荣誉。虽然他的头发已经开始变黑,但他的战功还在继续。他的大旗在前方飘扬,铜铃的声音在后方响起。他的功绩将会被赐予爵位,他的客人将享用美食。山背后是茂密的榆树,云雾中可以看到蓟城。他的勋章闪耀在朝廷,他的战袍陪伴在营帐。离别时感到惋惜和遗憾,期待着他的归来。请您看一下他的画像,他的住所靠近西清麟阁。
《送马军范太尉》是宋代诗人宋祁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送别马军范太尉的场景,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祝福。
平定北方的战事,封赏了范太尉,他在羌族地区有着很高的声望。如今他被任命为羽林兵的领导,赐予了重重的奖赏,留下了车辆和两枚印章作为荣誉。虽然他的头发已经开始变黑,但他的战功还在继续。他的大旗在前方飘扬,铜铃的声音在后方响起。他的功绩将会被赐予爵位,他的客人将享用美食。山背后是茂密的榆树,云雾中可以看到蓟城。他的勋章闪耀在朝廷,他的战袍陪伴在营帐。离别时感到惋惜和遗憾,期待着他的归来。请您看一下他的画像,他的住所靠近西清麟阁。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范太尉的荣誉和战功,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祝福。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范太尉的英勇和忠诚,以及他在战场上的杰出表现。诗词中的景物描写生动而富有画面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送别场景的庄严和悲壮。整首诗词以豪迈的笔调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宋代士人对忠诚和英雄主义的崇敬,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归乡的期盼。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天圣二年进士,官翰林学士、史馆修撰。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书成,进工部尚书,拜翰林学士承旨。卒谥景文,与兄宋庠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词语言工丽,因《玉楼春》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世称“红杏尚书”。
壬申十二月四日陶社消寒第一集分呈众览二十首 其十五 顾先生骧瑶,清代,祝廷华,
珍藏遗著卜灵蓍,终有刊时弗憾迟。绳武未赓麟趾什,正襟那羡虎头痴。
善人食报由天锡,名士多穷不我欺。世有儿生花甲后,八旬犹见毓孙枝。
拟九颂 其三 峨峰书院,宋代,程公许,
修眉兮连娟,曼翠霭兮麻源。君门狞兮九虎,蹇予留兮三年。
三峨之山兮远万里,见似人兮胡不喜。半轮秋兮促公归,空高径兮班屐齿。
蹈夷险兮一心,既何戚兮何欣。忍较功兮曲突,莽苍狗兮白云。
清风飒兮绮疏,明月耿兮庭徐。纷缥帙兮插架,尚青衿兮来趋。
渺天涯兮延伫,时与拂兮蠹鱼。雪堂兮躬耕,万古兮芳馨。
匪天穷兮人厄,九鼎重兮斯文。
游承天悬泉,元代,元好问,
诗人爱山爱彻骨,十月东来犯冰雪。悬流百里行不前,但觉飞湍醒毛发。
閒閒老仙仙去久,石壁姓名苔藓滑。此翁可是六一翁,四十三年如电抹。
并州之山水所洑,骇浪几轰山石裂。只知晋阳城西天下稀,娘子关头更奇劂。
周南留滞何敢叹,投老天教探禹穴。君不见管涔汾源大车轮,平泉丈八玻璃盆。
不知承天此水何所本,乃与沇渎争雄尊。平地突出随崩奔,汹如颓波射天门。
太初元气未凝结,更欲何处留胚腪?素虬腾掷翠蛟舞,衮衮后出皆鳄鲲。
雷车怒击冰雹散,石峡峻滑苍烟屯。凭崖下视心魄动,自愧气衰笔老胜概过眼无由吞。
少东水帘亦潇洒,珠琲一一明朝暾。阳龙暗滋瑶草活,礜石自与莲汤温。
神祠水之浒,仪卫盛官府。颇怪祠前碑,稽考失莽鲁。
吾闻尹革台胎宣汾洮障大泽,自是生有自来,归有所假。
而自经沟渎便可尸祝之,祀典纷纷果何取?子胥鼓浪怒未泄,精卫衔薪心独苦。
楚臣有问天不酬,肯以诞幻虚荒惊聋瞽。宇宙有此水,万古万万古。
人言主者介山氏,且道未有介山之前复谁主?山深地古自是有神物,不假灵真谁敢侮。
稗官小说出闾巷,社鼓村箫走翁媪。当时大历十才子,争遣李諲镵陋语。
石林六月清无暑,人家青红湿窗户。射鹿有场鱼有浦,好筑漕台俯洲渚。
瓮面㭨瓢挹膏乳,醉扶红袖别吴歌,风雨不忧惊妒女。
初春感怀,明代,卢龙云,
通籍将二纪,阅世良已多。拙宦乃若兹,造物当如何。
消息谅有时,无用辄自嗟。渔樵任所适,谁遣谢薜萝。
既出勿复道,岁月匪虚过。圣德方日新,有道如春和。
四方共拭目,跂足沾恩波。众觉忧茅拔,大业岂蹉跎。
小臣堪就列,欣际涤烦苛。太平占有象,休续五噫歌。
桑榆应未晚,宁烦逐日戈。子奇须白首,方共表东阿。
咏史 其二,明代,卢若腾,
韩非韩公子,说秦欲亡韩;谋策未见用,身先死说难。
李斯师荀卿,燔书发难端;富贵三十年,三族并诛残。
非死因斯谮,斯死坠高奸;中怀既不祥,祸伏似锋攒。
伟哉张子房,报韩心力殚;功成从赤松,身退名亦完。
悠悠千载下,去取随所安。
晒蚬,明代,杨碧,
长江俯清溪,粤乡多介族。车螯与蛤蜊,引类为尔属。
负甲小逾钱,沙泥聊自足。南熏舞老稚,携罨日相逐。
野情超鲜腥,荡析适盈掬。芼以苏蒜盐,吻合香贮腹。
不樵堕涧松,登瓦事庭曝。未辄一饷间,破齿风味独。
披襟坐茅茨,拉侪注醽醁。昔卷龟壳如,何须举山肉。
倾海仍独醒,恨靡荐金屋。渴来烧月铛,馀馨漱寒玉。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