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亦何有,烟云扶层梯。
叠石抚空罅,洞水涵清漪。
山中又有什么呢?烟云扶着层层石梯。叠石抚摸着空隙,洞中的水蕴含着清澈的漪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山中景色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景观的赞美和对大自然奇妙景观的感叹。诗中以烟云、石梯、洞水等形象描绘了山中的景色,展示了山水之间的和谐与美丽。
《五峰岩》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山中景色的特点和美感,给人以清新、恬静、淡雅之感。首句“山中亦何有”虽只有五个字,但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疑问和好奇心态。接着,作者运用“烟云扶层梯”一句,将烟雾与云彩的柔和形态与层层叠起的山石梯台相对应,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中的景色。接下来的“叠石抚空罅”一句,通过描写叠石之间的空隙,使人感受到一种自然的规律和和谐感。最后一句“洞水涵清漪”,以洞中的水涵养清澈的漪涟,给人以宁静、悠然的感觉,同时也展示了自然界的灵动与美好。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对山中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通过对山石、烟云、洞水等元素的巧妙运用,传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山水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发读者对自然的思考和赞叹。这首诗词以其简练而精确的描绘方式,展示了宋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到感悟,给人以启迪和共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傅伯成(1143—1226),字景初,其先济原(今属河南)人,迁居晋江(今属福建)。隆兴元年(1163年),傅伯成登进士;淳熙五年(1178年),出任福建路连江知县;庆元元年(1195年),任将作监丞,同年被贬任漳州知州;开禧年间(1205~1207年),调任湖广总领;之后被重新起用任提点两浙东路刑狱;入为工部侍郎,以沮开边出为湖广总领。嘉定元年(1208)拜左谏议大夫,以不附和史弥远出知建宁府,移知镇江府。八年致仕。宝庆二年卒,年八十四。
双庙怀古,元代,王恽,
铁舆动地来,猎火烬九县。睢阳东南冲,江淮国所援。
蔽遮不使前,恢复可立见。二公明此机,死守誓不变。
虽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最难结众心,存殁匪石转。
彼苍畀全节,谁为落贼便。已矣君不忘,握爪掌为穿。
竟能济中兴,淮海了清奠。至今忠烈气,皎皎白日贯。
贺兰观成败,不饮浮屠箭。杀亡计多寡,此论诚可辨。
我来拜遗像,凛对如生面。乞灵激懦衷,剸决刚同鍊。
朔风吹树声,尚想登陴战。暮倚晕月城,悲歌泪如霰。
【中吕】山坡羊 别怀衣松罗,元代,张可久,
别怀
衣松罗扣,尘生鸳甃,芳容更比年时瘦。看吴钩,听秦讴,别离滋味今番又,湖水藕花堤上柳。飕,浑是秋;愁,休上楼。
春睡
花沾宫额,草香罗带,一春心事愁无奈。感离怀,梦多才,流莺只在朱帘外,午睡正浓惊觉来。挨,金镜台;歪,金凤钗。
感旧
凭高凝眺,临风舒啸,一番春事胡蝶闹。越山高,楚天遥,东风依旧桃花笑,金鞍少年何处了,牢,粗布袍。熬,白鬓毛。
闺思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吓,却是你!
鼙舞歌五首 其一 圣皇篇,魏晋,曹植,
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不得久淹留。蕃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沈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诸王当就国,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龙旂垂九旒,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韡晔耀天精。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扳盖因内顾,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何时还阙庭。车轮为徘徊,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阻溪涨宿诸暨县上省院,宋代,汪藻,
暑湿倦行役,依投得禅关。空堂纳清风,坐见香霏还。
积水共天远,高僧与云闲。传闻扁舟人,宿昔庐兹山。
姝者已千载,诸峰高烟鬟。当时功名成,止在谈笑间。
今岂无国士,宸游一何艰。凭高望行朝,小雨犹斑斑。
摸鱼儿 过期思稼轩之居,漕留饮于秋水观,赋一词谢之,宋代,章谦亨,
想先生、跨鹤归去。依然上界官府。胸中丘壑经营巧,留下午桥别墅。
堪爱处。山对起、飞来万马平坡驻。带湖鸥鹭。犹不忍寒盟,时寻门外,一片芰荷浦。
秋水观,环绕滔滔瀑布。参天林木奇古。云烟只在阑干角,生出晚来微雨。
东道主。爱宾客、梅花烂漫开樽俎。满怀尘土。扫荡已无馀,□□时上,玉峤翠瀛语。
赠陈师道判官,宋代,郭祥正,
自从梅老死,诗言失平淡。我欲回众航,力弱不可缆。
栖迟二十年,时时漫孤啖。忽逢陈夫子,两目海水湛。
为我聊一吟,粹芳超俗艳。又如赵氏璧,毫发绝瑕玷。
愈多愈精好,璀璀摘骊颔。借令李杜在,决敌未应敢。
低头亟趋降,吞声就诛贬。招来君尚谦,且曰吾与点。
穷朝把樽酒,金斝红浪飐。胡为眷幕府,半百尚壈坎。
幽兰没萧艾,明珠混野芡。何当叩相阁,斯人愿收敛。
置之翰林中,万丈看光焰。
扫花游,宋代,刘辰翁,
春台路古,想店月潭云,鸡鸣关候。巾车尔久。记湘累降日,留词劝酒。不是行边,待与持杯论斗。算吾寿。已待得河清,万古晴昼。京国事转手。漫宫粉堆黄,髻妆啼旧。瑶池在否。自刘郎去後,宴期重负。解事天公,道是全无又有。浯溪友。笑浯溪、至今聱叟。
耆英会诗,宋代,王尚恭,
端朝风望两台星,圭组参差又十人。八百乔年馀总数,一千熙运遇良辰。
席间韵语皆非俗,图上形容尽得真。胜事主盟开府盛,误容衰薄混清尘。
服许便衣更野逸,坐从齿列似天伦。二公笑语增和气,夜久盘花旋发春。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