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空闻传记夸,石矶依旧锁晴霾。
定知贝阙爱溟极,谁着丛祠断山崖。
乞与一帆风借便,应怜万里客伤怀。
文章有体神知否,霞鹜虽工语类俳。
往事只能从传记中空听,
石矶依然锁着晴朗的天空。
我深知贝阙钟爱着辽阔的大海,
却不知谁在茂密的丛林和险峭的山崖上留下了痕迹。
我请求借来一帆风,
希望它能怜悯我这漂泊万里的客人的思念之情。
我的文章是否达到了表达的境界?
就像华丽的霞鹜虽然技艺高超,但语言却像俳句一般简洁。
诗词的
《马当山》是宋代程公许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独特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追求。
诗词以一种间接的方式表达了对往事的怀念和对自然景观的感叹。诗人提到自己只能通过传记了解往事,暗示着时间的无情流转和记忆的模糊。石矶依旧锁晴霾,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也暗示了人们对于过去的美好记忆。贝阙是古代祭祀海神的建筑物,诗人用它来象征对大海的热爱和追求。然而,诗人却不知道在茂密的丛林和险峭的山崖上有谁留下了痕迹,这种反差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未知的神秘。
诗中的一帆风象征着诗人希望摆脱现实生活的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渴望。诗人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漂泊万里的客人,寄托了他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希望借来一股风,以传递自己的思念和情感。
最后,诗人对于自己的文章产生了一种疑问和思考。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达到表达的境界,就像华丽的霞鹜一样精湛,但同时又提到语言简洁如俳句,暗示了他对于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思考和探索。
《马当山》通过对往事和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情感和对于追求和境界的追寻。整首诗词意境幽邃,意象独特,给人以深长的享受。
程公许(?—1251),字季与,一字希颖,号沧州。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说叙州宣化(今四川宜宾西北)人。嘉定进士。历官著作郎、起居郎,数论劾史嵩之。后迁中书舍人,进礼部侍郎,又论劾郑清之。屡遭排挤,官终权刑部尚书。有文才,今存《沧州尘缶编》。
醉蓬莱·望秋高梨岭,宋代,佚名,
望秋高梨岭,星下莆阳,庆生贤哲。问瑞蓂留两荚。小试宏才,暂劳雕邑,布阳春仁泽。庭有驯禽,村无吠犬,稻黄连陌。最是邦人,合掌顶戴,萱草年华,蟠桃春色。却笑仙翁,觅丹砂金诀。德满人间,诏来天上,看寿名俱得。岁岁霞觞,凤凰池畔,贺生辰节。
送翁少参归蜀,明代,黄佐,
北上曾倾盖,南归但倚楼。旬宣临粤土,俊杰起泸州。
菽水情偏共,兰金分亦投。甘为清净退,真脱网罗求。
奉檄缘家食,悬车谢国谋。人歌棠所茇,天照柏为舟。
白峒开三径,黄花傲九秋。潘舆驰燕喜,郫酒侑鸾讴。
宝岫云随望,支江月映流。羡君从此去,扶病赋离忧。
绛都春 上幸真定恭赋,明代,梁清标,
霓旌羽葆。看玉勒飞尘,翠华临早。雨洒郊原,风静天街开驰道。
红云昼护龙旂晓。黄衣是、圣人年少。万家环拥,千官拜舞,共瞻奇表。
非小。名城三辅,人何幸得赌、天颜微笑。猎罢长杨,月色甲光寒相照。
残星夜角营门悄。恩浩荡、村墟无扰。雪中黄竹歌成,争传睿藻。
晨起登寺阁前山为雾覆微露山麓宛如平远偶书春物,宋代,张嵲,
日出雾犹重,微茫认山麓。远目疑可穷,澶漫如夷陆。
韶序日已深,时禽啭幽谷。青林不受春,景气润脩竹。
日晴烟光乱,风澹水容渌。闽岭农事初,荒泉被山曲。
耒耜没深泥,凫鸭欢相逐。躬耕记往年,遭乱成羁束。
故园隔山河,桑柘犹在目。丘陇谅荒芜,春归惟灌木。
囚拘怆兹晨,傥徉悲前躅。缘情固攀援,理会何桎梏。
且寄终日閒,玩此春苗绿。
池上晚景分得上字,宋代,郭祥正,
秋风何处来,萧然洗炎瘴。时要二三子,临池倒嘉酿。
逢辰既升平,览景又清旷。寂无人世喧,颇觉神魄王。
雪鹭集沧洲,金乌没青嶂。悠悠渔笛还,漫漫潮痕涨。
黄蜂立莲叶,赪鲤吹萍浪。始信庄生言,观鱼乐濠上。
醉石,宋代,郭祥正,
裂嶂飞寒涧,绝壁散明珠。盘石偃中坞,修林阴翳敷。
世道纷莫救,逸人此提壶。一酌寄乾坤,回首忘车书。
山花谩相笑,山鸟徒相呼。更逢山月来,夜响真笙竽。
粹灵淘耳目,幽独宁贤愚。留踪千载间,游子空踟蹰。
清风起木末,馀凉生坐隅。浩歌歌去来,逸韵凌遥虚。
古钓台歌送阮阅休美成沿檄浙东,宋代,程俱,
饿夫一往西山空,攫金胠箧清昼同。东方作矣事何若,玉柙未解裙襦中。
排肩炙手日卓午,暮夜掉臂日送西飞鸿。谓言冰壶不受污,正似马耳经东风。
我思一人,去我千载,乃在浙水之东富春濑。山嵚岖兮矗云汉,溪流喧豗白石乱。
濑声尽处万寻碧,蟠蜒蜿兮守斯人之故宅。旁人指山名钓台,下视九土氛黄埃。
投竿百犗何足道,直拂三珠挂瑶草。彼一人兮皎独立,清风为神冰为骨,佩琼蕤兮结明月。
纫蘅兰以荐枕兮,服龙渊之无缺。羊裘蒙茸溪水旁,大胜被衮升明堂。
刘秀发兵诛不道气,厌昆阳才一扫。登床抚腹坐太息,始信赤符非至宝。
君房素痴定不痴,致位鼎足何其危。阿谀顺旨腰领绝,安知直言身见杀。
我昔客新定,挂帆七里滩。整冠拜祠下,岩岩千仞层台巅。
神游八海极,彷佛聆其语,但觉万古松风寒。滔滔举世无不可,正自丧我非毋我。
严滩水清山翠微。贪廉懦立归来兮,奎蹄絮缝不可以久栖。
寄题何氏绿绮楼,宋代,谢翱,
北岸有高楼,其南多药树。仙人昼采之,遗佩乡江渚。
化为绿绮琴,轸徽微已具。有客来南方,振衣坐其处。
风吹朱鸟巢,欲落鸣至曙。山分地肺云,水流天目雨。
别去重所思,别时不能去。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