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横河呈孙季和通守

作者:苏泂(宋代)

冉冉归云不自闲,纷纷暮霭已依山。

时光尽入髭须里,行色元非草树间。

旧腊新正能几许,粗衣粝饭试诸难。

吾生所恨长飘泊,又宿汀州白鹭湾。

94

诗文赏析

舟船横渡河流时,扬起的波浪仿佛回云,我却无法安宁自在。夕阳西下,暮霭纷纷依托在群山之间。时光匆匆流逝,已经渗入我那满是白须的脸庞。行走的身影虽然不像行走在青青草木间,却也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年岁的更替,能给我多少新的希望?我穿着朴素的衣裳,吃着粗糙的饭食,试着面对各种困难。我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懊恼,长久以来一直漂泊不定。如今我又在汀州的白鹭湾留宿下来。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苏泂内心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他在诗中以舟次横河为背景,描绘了自己的行踪和心境。诗词以朴实的语言展示了苏泂平凡而坎坷的生活,同时透露出他对流转不定生活状态的不满和对悠闲安逸生活的向往。

通过运用自然景物的描绘,如回云、暮霭、群山等,诗词营造了一种寂寥、辽阔的意境,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同时,通过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诗词也呼应了宋代士人的社会处境和对物质生活的反思。

整首诗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生活状态的思考,展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这首诗词既是苏泂个人生活经历的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士人的心态,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

苏泂

苏泂(一一七○~?)(与赵师秀同龄,生年参《文学遗产》一九八三年四期《赵师秀生年小考》),字召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颂四世孙。生平事迹史籍失载,从本集诗篇可知,早年随祖师德宦游成都,曾任过短期朝官,在荆湖、金陵等地作幕宾,身经宁宗开禧初的北征。曾从陆游学诗,与当时著名诗人辛弃疾、刘过、王楠、赵师秀、姜夔等多有唱和。卒年七十馀。有《泠然斋集》十二卷、《泠然斋诗馀》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二一),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泠然斋诗集》八卷。

其他诗经

钱江归舟

钱江归舟,清代,王泰偕,

道出钱塘江,十里无顽壤。斗然怒潮来,激岸成滉瀁。

波势倏低昂,帆影随俯仰。蛟涎溅衣湿,鹢舟荡人晃。

峡危疑五丁,石削强千丈。穿漏虞崩奔,迥旋益惝恍。

境险禽鸟稀,气盛鱼龙养。乾坤渺一身,陡觉心神畅。

碧血认孤坟,千秋结遐想。历历平江堡,昔年资保障。

犀军射潮迹,灭没劳揣象。夕阳崦嵫下,皓月海门上。

沿洄溯前川,渔歌厉清响。

39

读何氏集三十韵

读何氏集三十韵,明代,胡应麟,

寥落黄初后,词坛更几人。齐梁纷藻绘,元宋转荆榛。

盛世占龙马,明时起凤麟。黄河悬日月,嵩岳降星辰。

屈宋休前代,卢王祇后尘。才高梁苑客,赋拟洛川神。

意气横今古,驰驱迈等伦。垂髫游上国,耸翮戾高旻。

天诏颁黄屋,星槎下紫宸。通滇穷越巂,谕蜀近峨岷。

吊古多停骑,违时蚤乞身。携尊漳水夜,飞盖邺园春。

岁序堪藜杖,莺花暂钓缗。九重思丽藻,双阙召词臣。

邂逅边徐合,赓酬李薛频。鸡林传制作,凤沼降丝纶。

帝命轩輶出,人看斧钺巡。横经非寂莫,执宪岂沈沦。

绛帐弦歌日,青衿问字晨。岳莲垂二华,宫柳暗三秦。

仙掌金茎旧,咸关紫气真。夔龙方步武,鵩鸟遽酸辛。

消渴相如伍,修文子夏邻。调高原寡和,道丧孰知津。

彩笔精灵远,瑶编绝艺陈。千秋垂灿烂,一代仰嶙峋。

鸾掖名长在,龙门迹未湮。凄凉玄阁草,重睹玉堂宾。

貌识鄱阳烈,诗传水部亲。转教山斗望,怅绝颍溪滨。

42

题郭主簿模摩诘本辋川图卷 其十五 白石滩

题郭主簿模摩诘本辋川图卷 其十五 白石滩,元代,杨敬德,

湍驶风逾清,水明石可把。倚杖独移时,白鸥翩然下。

72

梦到沙州奉怀殿下

作者:佚名(唐代)

梦到沙州奉怀殿下,唐代,佚名,

一从沦陷自天涯,数度恓惶怨别家。将谓飘零长失路,谁知运合至流沙。

浪漫有幸达人主,惟恨天才遇尚赊。日夕恩波沾雨露,纵横顾盼益光华。

光华远近谁不羡,常思刷羽抟风便。忽使三冬告别离,山河万里诚难见。

昨来魂梦傍阳关,省到敦煌奉玉颜。舞席歌楼似登陟,绮筳花柳记跻攀。

总缘宿昔承言笑,此夜论心岂暂闲。睡里不知回早晚,觉时只觉泪斑斑。

85

梦游河津遇苏石水醒识其状

梦游河津遇苏石水醒识其状,明代,曹于汴,

梦里逢知友,怜予髭白生。草茵相枕藉,村酿若生平。

惜去马鞍解,伤时襟泪横。龙门冈阜上,乍醒使人惊。

44

汉郊祀歌二十首 其五 西颢

汉郊祀歌二十首 其五 西颢,明代,王世贞,

西颢澄素,少皞司收。万实坚强,秀颖内遒。芃芃禾黍,登我场圃。

既徵既狝,克诘外侮。敢假和仲,爰荐麻犬。神之庇之,柔迩能远。

32

【商调】望远行 四景题情 春

【商调】望远行 四景题情 春,元代,汤舜民,

杏花风习习暖透窗纱,眼巴巴望他,不觉的月儿明钟儿敲鼓儿挝。梅香,

你与我点上银台蜡,将枕被铺排下。他若是来时节,那一会坐衙,玉纤手忙将这

俏冤家耳朵儿掐。茶,实实的那里行踏?乔才,你须索吐一句儿真诚话。夏

藉花风拂拂爽透书斋,静搀搀门半开,不觉的伤人心动人情感人怀。梅香,

我多管少欠他相思债,我则索咬定着牙儿耐。他若是来时节,那一会罪责,玉纤

手忙将这俏冤家面皮儿掴。茶,实实的要个明白,乔才,你莫不也受了王魁戒?秋

桂花风萧萧响透帘箔,滴滴溜明月高,不觉的鸡声罢蛩声悲雁声高。梅香,

□□着了□□□□,□□□□□。他若是来时节,那一会取招,玉纤手忙将这俏

冤家□□□□。茶,实实的犯法违条,乔才,你则索舍了命忙陪告。冬

雪花风飘飘冷透屏帏,闷恹恹只自知,不觉的铜壶残银灭串烟微。梅香,

他多管在柳陌花街内,每日家醺醺醉。他若是来时节,那一场省会,玉纤手忙将

这俏冤家耳腮上槌。茶,实实的那里着迷,乔才,你正是饱病难医治。

70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金橙径

作者:苏轼(宋代)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金橙径,宋代,苏轼,

金橙纵复里人知,不见鲈鱼价自低。

须是松江烟雨里,小船烧薤捣香齑。

1

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为温侍御置)

盛山十二诗。绣衣石榻(为温侍御置),唐代,韦处厚,

巉巉雪中峤,磊磊标方峭。勿为枕苍山,还当础清庙。

38

咏晴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咏晴 其一,宋代,赵蕃,

冥冥十日雨,不见海棠梨。霁色晨初上,禽声乐可知。

春衣犹故褐,薄饭祇朝齑。自信端如此,流行任所之。

16

九里松马上作

九里松马上作,宋代,赵孟坚,

九里松株不断青,松风上发下泉声。

耳边为爱闻天籁,故约游韁缓缓行。

68

闻舅氏以秘书监致政谨献拙诗为贺

作者:刘敞(宋代)

闻舅氏以秘书监致政谨献拙诗为贺,宋代,刘敞,

今日王朝士,多称贤大夫。恩荣随几杖,官职上蓬壶。

行路叹或泣,都城画有图。他时辟雍问,惇史记吁谟。

72

闻张给事倍道兼程已过古北戏作七言

作者:刘敞(宋代)

闻张给事倍道兼程已过古北戏作七言,宋代,刘敞,

叱驭勤王肯暂留,边沙朔雪犯貂裘。飞黄一日须千里,应笑迂儒骑土牛。

77

新晴

作者:施枢(宋代)

新晴,宋代,施枢,

寒窗寂寞度残冬,接得春来雨又风。

芳思悠悠空自远,清游款款与谁同。

林梢淡抹烟初霁,菜甲新抽土旋融。

多谢殷勤檐鹊舞,数声足喜夕阳中。

6

谒金门

谒金门,宋代,赵以夫,

梅共雪。著个玉人三绝。醉倒醉乡无宝屑。照人些子月。
催得花王先发。一曲阳春圆滑。疑是嵬坡留锦袜。至今香未歇。

44

和州连云观留题呈太守王纯父

和州连云观留题呈太守王纯父,宋代,郭祥正,

连云之观何寥廓,碧瓦危侵天一角。深排柱础贯九江,返挂帘钩吞五岳。

风樯北去烟溟溟,雁阵南飞秋漠漠。白衣每从栏下回,金盆正在檐前落。

蔡公书榜妙入神,剑戟纵横挫矛槊。主君自是蓬莱仙,分符暂与民同乐。

卷舒当为天下霖,一钓能令六鳌跃。滕王庾亮尔何人,回视规模太卑削。

我从姑孰飞轻舟,欲陪珠履登斯楼。与公酣歌相献酬,兰亭俗饮安足求。

手摇麈尾拂斗牛,为君千载扬风流。

44

松陵晚泊

作者:武衍(宋代)

松陵晚泊,宋代,武衍,

漭漭风涛外,天随底处寻。

碧云千嶂暝,红树九秋深。

故国荒城梦,空江倦客心。

行藏那复计,篷月闯孤斟。

62

和驹父大雨雹

作者:洪朋(宋代)

和驹父大雨雹,宋代,洪朋,

绍圣二年端月尾,南州雨雹如雁子。今朝霹雳清泠里,杂然而下势未已。

狡狯变化何壮哉,欬唾珠玉天际来。销毁金石不足道,梢杀林莽今可哀。

圣人在上调玉烛,纵有此物宁为灾。邂逅丰年亦如此,长老相传又堪记。

吾今一饱良不易,摩挲枵腹聊自慰。

11

文叔折柬誇其夜宿湖心午登南屏石洞纳凉

作者:韩淲(宋代)

文叔折柬誇其夜宿湖心午登南屏石洞纳凉,宋代,韩淲,

落残明月照湖心,小艇扬波荷气深。谁能一枕华胥梦,占得其清无暑侵。

长飙撼石应真洞,净慈高绝南山阴。斋盂茗椀复宴坐,了义不必开禅林。

老身执热困尘屋,偪塞嘈杂蹄足音。栎庵受用乃如此,斫额望之聊自吟。

41

六一泉

作者:韩淲(宋代)

六一泉,宋代,韩淲,

不见六一翁,但见六一泉。得泉以思翁,昔僧何其贤。

旨哉山中乐,合与苍崖镌。后来坡仙铭,空以文字传。

山林已禁苑,复与道院连。兰若纵莫存,此水尤泠然。

岁月诚易与,陵谷终变迁。薰风拂湖水,晚日明湖烟。

回头叫林逋,醉倒孤山前。

4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