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自战国争雄来,何城不荒为垒培。治乱兴废讵足哀,矧无名号寒於灰。
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禦侮强敌摧。
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内咨礼乐古典该,外强师旅腾风雷。
足尊天子朝灵台,乌用此城高崔嵬。城之峻矣维其颓,宫之广矣今蒿莱。
黍离兴难悲邅回,如侯万国徒尘埃。一时火炽俄烬煨,惟有陋俗知营财。
曰自战国争雄来,何城不荒为壁垒。
自从战国时期开始争夺霸权以来,哪座城池不曾为战争所摧毁,被修筑成壁垒。
治乱兴废讵足哀,矧无名号寒於灰。
治理和混乱兴盛和衰落的变迁又何尽可悲,更何况那些默默无名的城池沉寂在尘灰之中。
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
晋国的土地被剖开分割,家族纷争不断,而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功业重光。
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御侮强敌摧。
三位师傅传承经术,开创伟业,五位臣子驱逐欺凌和摧毁强敌。
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
何况还有聪明才智的成子相国和英勇的将领吴起。
内谘礼乐古典该,外强量旅腾风雷。
内部借鉴古代的礼乐制度,外部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场上威风凛凛。
足尊天子朝灵台,乌用此城高崔嵬。
足够尊崇天子前来朝拜灵台,这座城池何等高耸峻峭。
城之峻矣维其颓,宫之广矣今蒿莱。
城池曾经峻峭壮观,如今却已经颓败;宫殿曾经广阔辉煌,如今只剩下蒿莱草丛。
黍离兴难悲邅回,如侯万国徒尘埃。
国家的兴盛和衰落难以预料,如侯的功业最终只成为了尘埃。
一时火炽俄烬煨,惟有陋俗知营财。
曾经炽热的光芒瞬间熄灭,只有低俗的追逐财富的人们依然存在。
曰自战国争雄来,何城不荒为壁垒。
自从战国时期开始争夺霸权以来,哪座城池不曾为战争所摧毁,被修筑成壁垒。
治乱兴废讵足哀,矧无名号寒於灰。
治理和混乱、兴盛和衰落的变迁又何尽可悲,更何况那些默默无名的城池沉寂在尘灰之中。
晋壤剖裂分家陪,魏至文侯功业恢。
晋国的土地被剖开分割,家族纷争不断,而魏国在文侯的治理下,功业重光。
三师经术王迹开,五臣御侮强敌摧。
三位师傅传承经术,开创伟业,五位臣子驱逐欺凌和摧毁强敌。
况有成子相君才,吴起将兵亦伟哉。
何况还有聪明才智的成子相国和英勇的将领吴起。
内谘礼乐古典该,外强量旅腾风雷。
内部借鉴古代的礼乐制度,外部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场上威风凛凛。
足尊天子朝灵台,乌用此城高崔嵬。
足够尊崇天子前来朝拜灵台,这座城池何等高耸峻峭。
城之峻矣维其颓,宫之广矣今蒿莱。
城池曾经峻峭壮观,如今却已经颓败;宫殿曾经广阔辉煌,如今只剩下蒿莱草丛。
黍离兴难悲邅回,如侯万国徒尘埃。
国家的兴盛和衰落难以预料,如侯的功业最终只成为了尘埃。
一时火炽俄烬煨,惟有陋俗知营财。
曾经炽热的光芒瞬间熄灭,只有低俗的追逐财富的人们依然存在。
这首诗词通过对魏文侯所建城池的描绘,表达了对文侯治理和功业的赞美,同时反思了时代兴衰和人们对财富的追求。它既展示了古代政治家和将领的智慧和英勇,也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弱点。整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和人生的无常,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
(1019—1090)凤翔盩厔人,字大观。仁宗庆历六年进士,授孟州司户参军。历知万泉、夏县、永昌,皆有善政。英宗时,以侍御史出通判汾州。神宗熙宁三年为开封府判官,言青苗法不便。出为陕西、永兴军路转运使,知同、陕州。哲宗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卒谥懿简。有《春秋论》、《唐春秋》、《西山别录》、《史记牾论》等。
【双调】水仙子 田家,元代,贯云石,
绿阴茅屋两三间,院后溪流门外山,山桃野杏开无限。怕春光虚过眼,得浮
生半日清闲。邀邻翁为伴,使家僮过盏,直吃的老瓦盆干。
满林红叶乱翩翩,醉尽秋霜锦树残,苍苔静拂题诗看。酒微温石鼎寒,瓦杯
深洗尽愁烦。衣宽解,事不关,直吃的老瓦盆干。
田翁无梦到长安,婢织奴耕尽我闲,蚕收稻熟今秋办。可无饥不受寒,乐丰
年畅饮开颜。唤稚子ド新酿,靠篷窗对客弹,直吃的老瓦盆干。
布袍草履耐风寒,茅舍疏斋三两间,荣华富贵皆虚幻。觑功名如等闲,任逍
遥绿水青山。寻几个知心伴,酿村醪饮数碗,直吃的老瓦盆干。
和颖叔丁山黯字,宋代,郭祥正,
寒日少晶光,山色亦惨惨。瀑泉冻不飞,啼鸟声顿减。
传呼绣衣来,僧鼓击坎坎。石坐无毡裀,团团织蒲菼。
比为泉石游,固已慕清淡。爱君神采莹,皎若白玉鉴。
一登林际亭,毫发无遗瞰。勇起发孤唱,四坐噤莫阚。
君辞如太羹,我语效盐咸。卷旗促降敌,贤将释不斩。
虽生已包羞,铅刀竟谁錾。却读道旁碑,往事增新感。
功名能几何,回首岁时暂。胡为夺浩气,百忧煎一胆。
趋时既迍邅,独往固勇敢。白云无人争,皓月从我揽。
开樽直一醉,莫惊别袖掺。明发何所思,龙断坐汲黯。
和王益新繁县东湖瑞莲歌,宋代,梅挚,
东湖七月湖水平,鳞波暗织箫籁声。
中有植莲一万本,红漪相照擒繁英。
地灵气粹不我测,双葩条如同一茎。
黄姑织女渡银汉,蜺旗凤葆罗空青。
又认英皇立湘渚,翠华不返凝怨慕。
五十哀弦顿晓声,骈首低昂泣珠露。
是时主人集宴喜,湖光浸筵霞脚腻。
朋簪峨峨尽才子,椽笔交辉云藻丽。
酒酣倚栏惜红晖,炳素徘徊萦不飞。
魏宫甄后昼方寝,彷佛有人持玉衣。
此邑古来无异政,室家疮痏何由庆。
三年鼠窃例皆然,以薪救火火弥盛。
自公柅车政克和,载途鼓腹腾讴歌,
歌公用心日皎皎,不独于今古应少。
因感珍芳两两开,玉贯珠联当县沼。
况我与公高适道,芝歌肯迹商山皓。
嘉谋嘉猷思入陈,愿将此美归华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