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来极塞,连阙谓风吹。禅客呵金锡,征人擘冻旗。
细填虫穴满,重压鹤巢欹。有影晴飘野,无声夜落池。
正繁秦甸暖,渐厚楚宫饥。冻挹分泉涩,光凝二阁痴。
踏遗兰署迹,听起石门思。用表丰年瑞,无令扫玉墀。
迢迢从极远的边塞而来,连续的山峦,仿佛在告诉我风在吹动。禅师高呼着“金锡”,征人们冻得手指发麻,刺刀气冲风旗。细雪填满了虫穴,沉重的雪压断了鹤巢。犹如影子飘荡在晴天的田野上,无声地夜晚降临下来,沉入池塘。正当秦地的田野繁茂时,楚宫的饥肠辗转。冰冻的泉水变得酷寒,阳光凝固了二阁,呈现出一种迷惘的样子。踩过遗留的兰署的痕迹,倾听着石门的思绪。寓意着丰收的吉祥之年,但不能让人们清扫宫廷的玉墀。
:这首诗以描绘雪的景象为主题,通过描述雪花的细腻、沉重和冰冻的特点,展示了雪花的美丽与困境。诗中还描绘了冬天的严寒对人们的影响,以及冬天中的寂静和沉寂。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寒冷季节的感受和思考。
:这首诗以丰富的形象和对比手法,描绘了雪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的对照,刻画了雪的美丽与沉重。同时,诗中还透露出对冬季的思考,寓意着冬天的饥寒和寒冷所带来的困境和思索。整体上,这首诗描绘了冰雪世界中的静态与动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感悟和思索。
李洞,字才江,人,诸王孙也。慕贾岛为诗,铸其像,事之如神。时人但诮其僻涩,而不能贵其奇峭,唯吴融称之。昭宗时不第,游蜀卒。诗三卷。 晚唐诗人李洞有一百七十余首诗歌(残句六句)流传至今,其中涉及蜀中的诗篇约有三十首,占其创作总量的六分之一,足见蜀中经历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声声慢·秋声,清代,章钰,
千愁不断,万恨难平,天公代为传到。塞断闻根,刚自强宽秋抱。
居然似潮有信,荡虚空、骚情多少。蓦地起,凭山哀浦思,把人心搅。
已是伤春病夏,好消息、那听按时来报。大造何言,随处篁吟松啸。
惊回大千醉梦,要商量、岁寒共保。莫等閒,仿欧阳篇赋算了。
水调歌头 为初心真人七帙初度时延祥有赐田之命,元代,张雨,
瑞霭延真馆,春满瑞真家。绛县老人年纪,更柰紫髯何。
前日黄华迎赐,赐予青毡旧物,田野总讴歌。报贶启金箓,笙鹤恰来过。
问蟠桃,花结实,树交柯。今朝佳气五云,都在牡丹坡。
何物可为公寿,直比心如明月,清镜阅人多。于此看勋业,铜狄细摩挲。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 其三 竹,宋代,苏轼,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
雪舫分司同年狱中有诗成集其送万生幼杨还甬上寄怀甚殷未及答也至杭答以三首即送之东行 其二,清代,全祖望,
初秋我渡江,与君重相见。痛定几低回,噩梦宁须唁。
投杼应遭疑,祝网终蒙眷。竟逃人鲊瓮,且挽沙埸絭。
披读近日诗,一过一称善。浑忘左徒忧,不作宵雅怨。
更喜有哲昆,在原远急难。诗力雅相当,强兵送挑战。
岂期对床约,飘泊在狴犴。采采蠲忿花,连枝何婉娈。
乃知真性情,多得之忧患。我亦罢郁陶,重理旧诗研。
醉白堂,宋代,韩琦,
戆老新成池上堂,因忆乐天池上篇。乐天先识勇退早,凛凛万世清风传。
古人中求尚难拟,自顾愚者孰可肩。但举当时池上物,愧今之有殊未全。
池东无廪贮馀粟,池西无亭挥五弦。中无高桥跨三岛,下压鳌背浮清涟。
其间合奏散序者,童妓百指皆婵娟。平无三石展湘簟,静无双鹤翘丁仙。
雅无吴郡青版舫,游泛安便牢且坚。吾今谋退亦易足,池南大屋藏群编。
一车岂若万籍富,子孙得以精覃研。夹堂脩竹抱幽翠,森森拥槛竿逾千。
池中所出粗可爱,芡盘菱角红白莲。芍药多名来江都,牡丹绝艳移洛川。
及时花发池左右,香苞烂染朝霞鲜。戆老于此兴不浅,间会宾属陈芳筵。
妖妍姬侍目嘉卉,咿哑丝竹听流泉。宜城酿法亦云美,诗酒仅可追前贤。
狂吟气健薄霄汉,豪饮体放忘貂蝉。酒酣陶陶睡席上,醉乡何有但浩然。
人生所适贵自适,斯适岂异白乐天。未能得谢已知此,得谢吾乐知谁先。
闻伯庸再安抚泾原,宋代,刘敞,
西师又失律,将帅各颠覆。流血丹川原,积尸委山谷。
咄嗟仁寿域,短夭生理促。王命有不行,国威为之衄。
鄙夫无忧责,感慨祗恸哭。况闻哀痛诏,辍食想颇牧。
朝廷足名卿,多垒各含辱。谋议宜深长,疮痍待湔浴。
使乎非常任,天子意所属。百万气未苏,吾民且局缩。
贤人勤功名,报国忍劳笃。往者博望侯,昔时来君叔。
再三持汉节,白发走川陆。岂不久憔悴,事业光简牍。
关河据上游,郡国同心腹。征膳向五年,强宗亦单独。
君乘赤轮车,一一询比屋。唐虞升平风,惆怅难再沐。
感寓 其十一,明代,王称,
玄穹贮幽默,至理何寥寥。良窳潜一机,回薄如旋飙。
嫱嫫孰妍媸,殇聃讵遄辽。张生既中废,单子亦外彫。
所以塞北翁,颇识理乱条。云胡徇物者,汲汲徒内焦。
咄哉感吾衷,长歌且行谣。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