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绣衾

作者:张枢(宋代)

屏绡裛润惹篆烟。小窗闲、人泥昼眠。正雪暖、荼コ架,奈愁春、尘锁雁弦。
杨花做了香云梦,化池萍、犹泛翠钏。自不怨、东风老,怨东风、轻信杜鹃。

7

诗文译文

绣被轻轻抚平,如同轻晕的烟。

小窗空静,人沉睡于白昼之中。

阳光温暖,茶与花为伴,

却无法摆脱忧愁的春天,如尘埃将雁弦紧锁。

杨花仿佛化作了香云梦,水池上漂浮的萍草,如翠绿的钏链。

我不怨恨,可东风老去,恨东风轻易相信杜鹃。

诗文赏析

《恋绣衾》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作者对爱情的思念之情。诗中以细腻的表达方式勾勒出美好的意境,如绣被被人抚平、小窗静谧、阳光温暖等等,营造出一种安静而恬淡的氛围。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忧愁、东风的老去以及杜鹃花的轻易相信,透露出对爱情的思念和对变迁的感慨。诗中运用了一些象征意象,如杨花化作香云梦、萍草如翠绿的钏链,增加了的层次和丰富性。

整首诗以婉约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思念和对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春天忧愁的描摹。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对爱情的感情和心里的思考,以抒发内心复杂情感的方式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敏感。

张枢

张枢(1292-1348),字子长,祖籍东阳。父张观光娶金华潘氏,遂家于金华,曾为婺州路教授,是金华首任学官,著有《屏岩小稿》1卷。其外祖父家藏书数万卷,枢取读,强记不忘。稍长,挥笔成章。人问古今沿革、政治得失、礼乐兴废、帝号官名,回答皆无脱误。谈论人物,则其世系门阀,材质良莠,历历如指掌。请许谦收为弟子,谦奇其才,以学友相待。耻仕元朝。七年,诏命为翰林修撰、儒林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纂修本朝后妃功臣传,又坚辞不就。使者强其就道,至武林驿称病辞归,次年卒于家。

其他诗经

待月坛

作者:陈樵(元代)

待月坛,元代,陈樵,

忆昔待月钱唐秋,眼寒桂树枝相樛。桂枝半蠹花不实,折之不得令人愁。

帝乡幽燕邈吴越,还向山中弄明月。闻道君家待月坛,坛空风露何漫漫。

便欲因之溯寥廓,倒骑玉蟾飞广寒。广寒宫殿殊清绝,素娥婵娟皎如雪。

笑指桂树对我言,留取高枝待君折。待君折,须几时。

明年八月会相见,付与天香第一枝。

22

京口行

京口行,清代,邵长蘅,

前月有人京口至,向我具说京口事。可怜十万良家子,被驱血作长江水。

马首纷纷红袖啼,城中处处青磷起。玉帛子女委如山,良民痛哭官兵喜。

忆昨海艘蔽江下,艅艎艨艟捷如矢。炮火朝轰建业城,烽烟夜照瓜洲市。

北军病热人马疲,辽人三万一万死。岂无浙军但袖手,将军阵亡中丞走。

天堑之险一苇航,区区孤城亦何有。城中食尽还出降,官吏抱印趋道傍。

釜鱼假息非得已,男号女哭形苍黄。从来兵机有翻覆,龙江关头昼飞镞。

佽飞材官骑若云,死国还能立战勋。婴城既有郎尚书,杀敌复用梁将军。

将军突骑来酣战,虎头燕颔谁不见。腰间血洗大食刀,马上横飞仆姑箭。

追奔逐北旋枯蓬,沿江报捷速飞电。此时官军却入城,苦死鸡犬无留生。

讵有童男贯高槊,似闻节妇悬衣桁。呜呼此事真可吁,屠戮岂异犬与猪。

上功尽拟侯王相,烈焰翻将玉石俱。杀民何锐杀贼怯,尔辈不得夸身殊。

昨夜寡妪哭交衢,骨肉丧尽身羁孤。腹饥足茧但僵卧,日暮哀哀眼血枯。

32

自从行别袁水部

自从行别袁水部,明代,袁宏道,

自从龙门称千里,天下风流属袁氏。以兹仙郎复檀名,依然弹冠粉署里。

我见行馆沙市傍,市上桃花照春浪。章华绕路幽兰笑,巫峡趋门玉练长。

主人经年忽回首,父老相赠一卮酒。游今争勒羊公碑,商妇共挽遗爱柳。

龙洲江上一片石,髣髴留君向君揖。甲帐开时云不流,锦帆过处香犹袭。

傲然一舸下江浦,直到浔阳九折处。湘娥绿粉扫晴烟,小孤云鬟逗秋雨。

三湘九江昔所悲,长沙曾此别东篱。我今与子忝同谱,别意悠悠谁与吐。

君不见四世五公声名极,青眼望君君努力。

14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

作者:康珽(唐代)

送贺秘监归会稽诗,唐代,康珽,

解绶申知足,归元道益真。离章垂睿作,祖帐别群臣。

紫禁辞明主,青溪访羽人。赏延忠孝著,荣耀故乡春。

38

心月照云溪 景金本注云,一首本蓦山溪 乔

心月照云溪 景金本注云,一首本蓦山溪 乔,元代,丘处机,

阴阳变化,万古同於此。得失暂时间,又何必、欣生恶死。存亡寿夭,都在百年中,回头看,北邙山,累累皆相似。身如赁舍,性假权居止。何处是家乡,任六道、循环驱使。觉来放下,不受苦孜煎,非眷属,莫忧佗,且要堤防自。

67

岩桂花

作者:高翥(宋代)

岩桂花,宋代,高翥,

玉蕊琅玕树,天香知意薰。

露寒清透骨,风定远含芬。

70

常山道中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常山道中 其二,宋代,赵蕃,

烟雨濛濛鸡犬声,道长人寂掩柴荆。漫山桃李浑无数,归近何妨细作程。

83

游仙一十九首 其十六

游仙一十九首 其十六,宋代,郭祥正,

二景结良匹,曾非尘虑侵。欣欣启皓齿,玉佩扬清音。

碧河并绛实,采濯期追寻。言舒意亦散,双好永齐心。

2

和吕纪常奉使契丹

和吕纪常奉使契丹,宋代,毕仲游,

雪压胡沙老上庭,春华虽减使华增。且看意气并人物,未说文章与吏能。

靴淀早行围晓月,滹沱还渡坼春冰。红牙新下都司诰,异日应须五色绫。

19

寻昔游

作者:武衍(宋代)

寻昔游,宋代,武衍,

碧水青山旧路迷,刘郎怊怅阮郎悲。

仙桃一别人间去,洞里春风自四时。

77

念奴娇 寄云中完颜公

念奴娇 寄云中完颜公,元代,耶律履,

紫琼洼挂,算何年、砻琢云根山骨。理润坚温,知雅称、绝格风流人物。

待价因循,一时奇遇,得失才容发。千金先许,玉堂初认仿佛。

老坡疑是前身,赤蛇宵吼,肯迟留扪拂。尚有当时耽玩趣,习气终难摩没。

更莫矜夸,武夷玉窦,千尺兴平窟。开奁发幂,隶僮已倦嗟咄。

95

己亥明禋恩封邺侯感愧有作二首 其一

作者:岳珂(宋代)

己亥明禋恩封邺侯感愧有作二首 其一,宋代,岳珂,

静即为方动即圆,幼知棋局老饶先。封同桑梓一千户,迹远蓬莱二十年。

品禄幸犹容后隐,干畬何敢拟前贤。只馀筑室疑相似,三万牙签还俨然。

22

句 其十二

作者:徐俯(宋代)

句 其十二,宋代,徐俯,

金盏银台何足比。

39

过隐者居

过隐者居,宋代,陈必复,

瘦筇独与鹤相随,行尽荒郊入翠微。

溪鸟喜晴将子浴,山蜂傍暖采花归。

空村岁月徵书晚,深径蒿莱客屦稀。

久欲依居图别业,自愁无计泣牛衣。

73

次韵昌甫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昌甫,宋代,韩淲,

论交与谁语,忽厌来者众。山林恨不深,万事祗一鬨。

秋风吹衣裳,憀慄薄寒中。幽忧诵离骚,此意千载共。

世岂无升沉,人自有轻重。匪惟物所移,即以势之动。

吁嗟奈若何,得句且吟讽。吾侪聚集地,绝倒颇闲纵。

虽作三日留,尚觉归倥偬。长歌固云哀,恸哭未为痛。

迁书并屈贾,班史传王贡。甚矣孔仲尼,不复周公梦。

48

金山绝顶晓望

作者:李结(宋代)

金山绝顶晓望,宋代,李结,

烂烂匏瓜懒不扪,冥冥钟梵歇天门。海波忽动扶桑紫,金粟山河绕世尊。

57

赠别吴忱宣德

作者:程俱(宋代)

赠别吴忱宣德,宋代,程俱,

吴公河南守,荐士得贾生。伟兹天下士,何止千人英。

吴公失名字,功业暧不明。要非万顷波,莫著横海鲸。

当时好贤意,岂愧勃与婴。蔽贤如面墙,自使两目盲。

好贤如力穑,穰穰嘉谷成。至今馀庆在,望著河南城。

如君岂其裔,乐善莫与京。高门二千石,世德故可评。

平生周旋士,往往凌青冥。作吏今十年,读书不求名。

向来光山政,何异古所称。嗟哉士营己,宁使我负人。

聊须借汝头,一用朱吾轮。今君乃能尔,所弃如毛尘。

故知古贤世,尚见风俗淳。猗予一畸士,落落良可憎。

折腰务求合,俗眼竟不青。憧憧九衢内,邂逅盖一倾。

何从乃知我,顿有交欢情。相随若形影,出语见肺膺。

长安速化地,顽钝终无营。中宵起归思,襆被东南征。

投林无择巢,促步无安行。宁嫌蕞尔邑,要是众不争。

纷纷同舍客,聚散两不停。毛子去山色,哦诗对峥嵘。

想见簿领间,烱如九秋鹰。深州戢修翮,题舆重庐陵。

胸中若悬鉴,圭角不自呈。石老故游倦,飘萧数星星。

崇山古恶地,无乃烦笞榜。程翁颇专嘿,两版昼夜扃。

时时系乌帽,匹马挟二黥。安知刹那间,一卧不复兴。

其馀复谁在,谁与交忘形。去驾虽结辙,来樯竞扬舲。

怀君尚留寓,京尘染裾缨。其谁念久要,佐子飞且鸣。

况君缁衣后,世故饱所更。会当力推挽,横绝非阶升。

却顾五湖上,有人方耦耕。

78

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各一首 其一

雨窗宴坐与表兄论作诗写字之法各一首 其一,元代,丁鹤年,

南窗薄暮雨如丝,茗盌熏炉共论诗。天趣悠悠人意表,忘言相对坐多时。

67

题曹云西画卷

题曹云西画卷,元代,柯九思,

东吴高士云西客,爱染长笺浅深墨。空濛不记山几重,万树疏烟气犹湿。

渔人举网溪流清,野老何来款素情。上方钟磬出云表,归帆影落空江明。

前村鸡犬日已暮,黄叶秋风满山路。个中妙境压古人,三复摩挲未能去。

83

乙卯元旦

乙卯元旦,明代,文徵明,

沧溟日日羽书传,华发萧萧节叙迁。时不可追空逝水,老今如此况烽烟。

漫抛旧历开新历,却到衰年忆少年。潦倒不妨诗笔在,晓窗和墨写新篇。

1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