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多困,正日移帘影,银屏深闭。唤梦幽禽烟柳外,惊断巫山十二。宿酒初醒,新愁半解,恼得成憔悴。逢松云鬓,不堪鸾镜梳洗。
门外满地香风,残梅零乱,玉糁苍苔碎。乍暖乍寒浑莫拟,欲试罗衣犹未。斗草雕阑,买花深院,做踏青天气。晴鸠鸣处,一池昨夜春水。
春天来了,我感到非常困乏,正午的太阳把窗帘的影子移动了,银屏深深地合上。
我唤醒了梦中的幽禽,它在烟雾中的柳树外惊飞,打破了巫山十二层峰的宁静。
喝醉酒醒来,新的忧愁只解除了一半,使我变得疲惫不堪。
看见自己的松树般的白发,不忍心再面对镜子来梳洗。
门外充满了芬芳的风,残留的梅花零乱地散落,玉糁碎落在苍苔上。
忽冷忽热,无法预测,想试穿上轻柔的罗衣,却还未实现。
斗草雕刻的栏杆,隐蔽在买花的深院中,一起外出迎春的好天气。
晴天鸠鸟鸣叫的地方,有一个池塘,昨夜的春水还在那里。
《念奴娇》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感受和心境。诗中表达了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的矛盾情感,他感到疲倦和忧愁,但又被春天的美景所吸引。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色、诗人的内心矛盾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诗人的内心纷乱。例如,诗中描绘了窗帘影子和银屏深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疲倦和困乏的状态。同时,诗人用\"唤梦幽禽\"和\"惊断巫山十二\"来形容春天的到来,展现了春风吹拂下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繁荣景象。诗中还有对醒来后的新忧愁和对自己衰老的描写,以及对春天芬芳和梅花的描绘,都体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整体上,这首诗词通过对春天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展现了诗人矛盾的心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柴望(1212—1280)字仲山,号秋堂,江山人。南宋嘉熙四年(1240)为太学上舍,供职中书省。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当局居安思危。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著作有《道州苔衣集》、《咏史诗》20首及词集《凉州鼓吹》。墓在今江山市长台镇高斋山下,列为江山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次韵大资节使薛公见贻二首 其一,宋代,葛胜仲,
黑头自致已三旌,暂寄江湖适性情。五总龟游钦学富,九皋鹤立见神清。
西雍宁累飞章荐,东閤频蒙倒屣迎。方幸台躔照苕霅,以兹投劾未能轻。
吴山十六景,清代,弘历,
入山思水秀,涉水忆山青。吴门两兼更双绝,致我清跸为延停。
朝来天平翠色在窗牖,复得经营惨淡传神手。二八冠景旧标名,两三具法新结搆。
望中峰姿峦态无不有,岂必一一穷林薮。巉巉万笏朝天阊,彷佛万方玉帛咸来王。
酸枣令刘熊碑诗 其二,两汉,蔡邕,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理财正辞。束帛戋戋。□梦刻像。
鹤鸣一震。天临保汉。实生□勋。明试赋授。夷夏已亲。
嘉锡来抚。潜化如神。其神伊何。录不伤人。
归雁,唐代,鲍溶,
南国春早煖,渚蒲正月生。东风吹雁心,上下和乐声。
绕水半空去,拂云偕相迎。如防失群怨,预有侵夜惊。
渺邈天外影,支离塞中莺。自顾摧颓羽,偏感南北情。
乍甘烟雾劳,不顾龙沙荣。虽乐未归意,终不能自鸣。
喜去春月满,归来秋风清。啼馀碧窗梦,望断阴山行。
不及瑶
送林伯虎 其二,宋代,赵汝燧,
玑衡占东南,老人方昭回。明庭聚耆德,公难卧蒿莱。
行行出东门,丹心趋玉阶。雪棹乘兴尔,云岫何心哉。
了却济世缘,应念金石台。天街跃马馀,就访孤山梅。
和靖有两鹤,他日骑归来。
次韵伯皋真隐道院,宋代,韩淲,
幽讨过真隐,同抱白云眠。夜呼醉道士,取琴咏琅然。
松鸣檐外山,水落桥下渊。推窗挂星斗,清神浩无边。
是中宜共如,此外凭谁传。孙登苏门啸,子猷剡溪船。
古来贤达士,往往如春烟。浮名竟何益,毕世空林泉。
纵观彼斗筲,畏涂竞争先。舆马能几时,鼎镬已在前。
九日,宋代,王炎,
湖边老石立巨鳌,背负浮图千尺高。升高望远天界阔,海山江树皆秋毫。
蓬莱藏室极清静,虽有暇日无游遨。不应令节亦虚度,特为萸菊觞新醪。
樽前一笑岂易得,身涉百忧今二毛。兹游回首便陈迹,事如逝水流滔滔。
明年九日定何许,未用感慨增烦劳。半生随牒落州县,莫年结绶来神皋。
去留聚散偶然耳,且覆一杯持蟹螯。
正月二十七日陪唐子耆登卧龙时稼轩已去令人怀之,宋代,苏泂,
晴雨烟云态,高深会见闻。乱山依越定,一水向吴分。
元白诸侯表,杨王俊士群。春风到红绿,花草总能文。
酬黄山人郡中见怀之作兼呈魏使君,明代,李攀龙,
千山佳色郡斋前,楚客相思秀句传。白雪调成堪自老,青云名在好谁怜。
胡床夜傍南楼月,浊酒春开北海天。羡尔风流陪坐啸,转令人见使君贤。
题朱泽民小景并诗后,明代,吴宽,
睢阳画癖不可医,睢阳作画真画师。
岂惟长绢善挥洒,只此短纸谁能为。
野旷天寒气萧爽,人坐茅亭绝尘想。
阶前旧雨客不来,天末晴云心独往。
青山滴滴青于苔,平地忽见芙蓉开。
秋声似向耳边起,石上乔松若个栽。
意长要在无多笔,余墨淋漓缀唐律。
诗中有画画中诗,百年再见王摩诘。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