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絮飞时绿暗,荼蘼开后春酣。花外青帘迷酒思,陌上晴光收翠岚。佳辰三月三。解佩人逢游女,踏青草斗宜男。醉倚画阑阑槛北,梦绕清江江水南。飞鸾与共骖。
大致是
柳絮飞时,绿色隐隐,荼蘼开放过后,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帷帐之外的景色迷离,让人思绪如醉,陌上的晴光,收起了翠绿的朦胧。美好的时光,在三月三日。解下佩饰的人遇到了游女,一同踏上青草地,享受适宜男性的户外娱乐活动。醉倚在画栏的槛上,北面是昏昏入睡的江水,梦境却环绕在清澈的江水中。飞鸾与快马共存,彼此相伴。
《十拍子(上巳)》是宋代赵善扛所作的一首诗词。它描述了春天的景色和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乡野生活的热爱。
柳絮飞时,绿色隐隐,荼蘼开放过后,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帷帐之外的景色迷离,让人思绪如醉,陌上的晴光,收起了翠绿的朦胧。美好的时光,在三月三日。解下佩饰的人遇到了游女,一同踏上青草地,享受适宜男性的户外娱乐活动。醉倚在画栏的槛上,北面是昏昏入睡的江水,梦境却环绕在清澈的江水中。飞鸾与快马共存,彼此相伴。
这首诗词的是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乡野生活的向往。他用细腻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柳絮飞舞的场景给人一种清新而细腻的感受,荼蘼盛开则带来了春天的气息,让人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情境中。诗中还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三月三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可以一同踏青并寻找欢乐。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借醉倚画栏和梦绕江水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纯净自然环境的喜爱。飞鸾与骖马的形象描绘了快乐与自由的境界。
整首诗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美景,表现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人们的行为,诗词充满了欢乐和愉悦的氛围,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同时,通过刻画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共生的理念。整首诗词深入人心,让人对春天和乡野生活产生了美好的情感共鸣。
次韵黄仲则绮怀十六首 其十三,近现代,刘雄,
夜深惯看月玲珑,片刻相陪晓梦中。后会未逢青鸟使,前身合是首阳虹。
滴残秋雨苔痕碧,灺尽春心烛焰红。回首流光如逝水,年华恨不与卿同。
九日次陶韵,宋代,韩淲,
草木易黄落,倏然时序交。岂无素心人,松柏不改凋。
今日我重九,惘然风度高。起寻得良觌,南雁将横霄。
夸毗信谁子,短世亦已劳。旱暵乃天运,惔焚禾谷焦。
一歌百世苏,重歌千载陶。唱予而和汝,其雨复崇朝。
远游四十韵,宋代,方一夔,
介士苦拘检,策士妙筹度。侠窟养声誉,宦海高阶爵。
纷然殊门户,何能脱缰索。自怜心期远,雅与俗物薄。
潜光莹璆璧,幽芬结蓠药。濯濯出山泉,亭亭横空鹗。
挟策误中眉,投耒悲失脚。文围严靷鞅,诗战淬铓锷。
梯飙转南溟,铭山荡朔漠。君门虎豹严,天路鬼神恶。
高唱不逢和,贵售屡遭却。龙移崖垠崩,鳌掉海湖涸。
运流数迁谢,时改异今昨。乃翁安事书,此辈宜疏阔。
三年屠蛟虬,无用闲猛斫。百金买砂青,不售虚奇药。
日月双飞奔,身世两寂寞。夜雨暗灯火,秋月冷篱落。
不甘软弱吞,坐受饥穷缚。万里落半途,全局差一着。
逝将故人心,共赴青云约。东游略蓬壶,南望趋衡霍。
鼎中珠还返,腰下宝踊跃。朝真玉皇颔,问道金仙诺。
青丘启玄命,白虎司秘钥。朱实足我粮,灵液共我酌。
眷我上界仙,差胜生民乐。危登望沙界,横溃煎鼎镬。
毡毳宅吴楚,戈鋋血川洛。冠缨望豺狼,罗绮逐猱玃。
枯根痛芟薙,弱肉生啖嚼。离离尽丘坟,莽莽空城郭。
悲来怆长怀,悟去念遐托。相期离尘垢,有便上寥廓。
翘迹霄汉隔,动步穷途错。机关暗施张,爪距猛拿攫。
盆瓶喧蠛蠓,旦暮算渠略。纷纷自起灭,泛泛无栖泊。
云烟渺空山,浪涛赴旧壑。他日欲相知,姓名寄归鹤。
佽飞庙迎神引,宋代,谢翱,
剑歌兮击筑,茭青兮蓼绿,夕济甬兮沉玉。步巫兮禹孙,葺神藩兮楚军,神之乘兮海云。
噀芳兮越咒,斩将兮神祐。秋零露兮为醑,春集鸦兮神语。
风萧萧兮满旗,云之车兮来思。
长歌行 其三,明代,李攀龙,
累累城上星,河汉流清光。耿耿不能寐,寤言起彷徨。
彷徨立中庭,辽辽夜未央。白云涂我衣,北风吹我裳。
还坐顾四壁,兰灯一何明。缄书寄远道,涕泣下纵横。
倦鸟无故林,游子无故乡。驱车出门去,徒侣相扶将。
与蒋宗谊城东观泉因忆旧谈越中五泄之胜,明代,吴宽,
秋早俄惊急雪流,夜来高岸雨初收。同行赖有三山客,试问何如五泄游。
歇马旋成燕市饮,扣舷遥想越人讴。玉泉山路凉风爽,还约寻源向上头。
张水部惠予浆水玉石砚予视之隐有云气梅干双双侵云月色照耀走笔短歌谢之,明代,湛若水,
张君惠我浆水砚,烟水微茫云一片。又如月色照梅梢,但色光芒月不见。
一干两干干青天,挛拳根着万千年。学文须学石间秀,美在其中人得传。
赠方文玉左辖南还,明代,郑岳,
榜下人还几,天涯意倍亲。因君谢尘鞅,复此叹参辰。
戎务时参画,军兴屡算缗。江湖平剧寇,越巂拊罢民。
禄秩承三锡,封章见屡陈。官箴恒检束,势路独逡巡。
尽瘁年逾迈,图归愿始伸。客途方雨雪,故国尚松筠。
潮汐门通海,清辉月近邻。山僧遗紫笋,渔父荐纤鳞。
触事情俱适,无为俗转淳。谷斋诸老在,结社继前人。
冯佩之之江西督学和宫谕谢木斋韵,明代,吴希贤,
霜台值春晚,芳草都门多。故人夙严驾,欲别还相过。
感时愧余拙,黄鸟丘之阿。正学久蓁芜,异说纷蝉蛙。
西江远可涉,帆影天一涯。吾道皦如日,此去将如何。
赠君锦绣段,听君白玉珂。锄茅忆山径,濯锦夸天河。
愿君更努力,洙泗多流波。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