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送友人归蜀)

作者:姚勉(宋代)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斗牛色寒。大丈夫不作,儿曹离别,何须更唱,三叠阳关锦还乡,油幢佐幕,谁道青天行路难。从今去,听声名焰焰,飞动岷山。
征途少饮加餐。要做取功名久远看。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更须砥柱,三峡惊湍。闻道槐庭,已登安石,此去须弹贡禹冠。明年里,踏梅花有分,相见长安。

63

诗文译文

拂剑整装,光射紫霄,

斗牛色寒。大丈夫不作,

儿曹离别,何须更唱,

三叠阳关锦还乡,油幢佐幕,

谁道青天行路难。

从今去,听声名焰焰,

飞动岷山。征途少饮加餐。

要做取功名久远看。

卷长风吹醒,剑关云气,

更须砥柱,三峡惊湍。

闻道槐庭,已登安石,

此去须弹贡禹冠。

明年里,踏梅花有分,

相见长安。

《沁园春(送友人归蜀)》通过友人归蜀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同时展示了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诗人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友人整装待发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友人远行的坚定决心和壮志满怀。

诗词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拂剑光射紫霄,斗牛色寒等,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成功地刻画了友人的志向远大和奋发向前的姿态。诗人用三次过阳关所获得的锦织品作为隐喻,寄托了对友人取得成功的期望。此外,诗中也透露出对友人征途艰难的关切,但鼓励友人要坚毅不拔,如风吹醒卷轴,剑关云气一样坚定。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展示了自己已经进入安石政权的高层,此时诗人对友人的鼓励更具有分量,预示着友人即将取得功名的喜讯。末句中的踏梅花和长安,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并展示了友人与诗人再次相聚的美好期盼。

总体而言,《沁园春(送友人归蜀)》通过描绘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形象,表达了友人离别时的祝福和鼓励,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高傲与自豪,以及对友人功名追求的支持和期盼。诗词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寓意深刻的隐喻,使得

诗文简析

《沁园春(送友人归蜀)》是宋代诗人姚勉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送别友人归蜀为题材,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和对他追求功名的激励。

诗中描绘了友人整装待发的场景,以拂剑、光射紫霄、斗牛色寒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友人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决心。友人离别之际,诗人勉励其不需再唱离别之歌,而应该一心追求功名,将三次过阳关所获的锦织品归还故乡,以表达对友人的期待。

诗人希望友人在此之后能够听闻到其在外的声名鹊起,能够在岷山飞动,少有风波的征途上享受美酒佳肴。同时也提醒友人努力追求长远的功名,像风吹醒卷轴一样,须有坚实的支撑,像剑关云气一样意志坚定,像三峡惊湍一样,遇到困难也不退缩。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已经到达槐庭,已经进入了安石时期政权的高层,鼓励友人相见长安时能够奏响贡禹冠的音乐,预示了友人功名即将实现。并表示明年时友人将踏梅花,与诗人在长安相见。

诗文赏析

《沁园春(送友人归蜀)》通过友人归蜀的离别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祝福和鼓励,同时展示了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诗人以丰富的意象描绘了友人整装待发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友人远行的坚定决心和壮志满怀。

诗词中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拂剑、光射紫霄,斗牛色寒等,通过这些描写诗人成功地刻画了友人的志向远大和奋发向前的姿态。诗人用三次过阳关所获得的锦织品作为隐喻,寄托了对友人取得成功的期望。此外,诗中也透露出对友人征途艰难的关切,但鼓励友人要坚毅不拔,如风吹醒卷轴,剑关云气一样坚定。

最后几句诗中,诗人展示了自己已经进入安石政权的高层,此时诗人对友人的鼓励更具有分量,预示着友人即将取得功名的喜讯。末句中的踏梅花和长安,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并展示了友人与诗人再次相聚的美好期盼。

总体而言,《沁园春(送友人归蜀)》通过描绘友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卓越的形象,表达了友人离别时的祝福和鼓励,同时也展示了诗人自身的高傲与自豪,以及对友人功名追求的支持和期盼。诗词中形象生动的描写和寓意深刻的隐喻,使得这首诗词充满了力量和感人之处。

姚勉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志不忘。

其他诗经

两蜀故人寄余阆中左绵题名石刻来皆二十馀年矣怅然有感

作者:陆游(宋代)

两蜀故人寄余阆中左绵题名石刻来皆二十馀年矣怅然有感,宋代,陆游,

忆过西州乐饮时,百车载酒万花围。只言身外皆馀事,岂信人间有骇机。

雪鬓巳成新梦境,缁尘空化旧征衣。早知一笑难如此,剩判年光醉不归。

88

戏荅朝士

作者:李都(唐代)

戏荅朝士,唐代,李都,

华缄千里到荆门,章草纵横任意论。应笑钟张虚用力,却教羲献枉劳魂。

惟堪爱惜为珍宝,不敢传留误子孙。深荷故人相厚处,天行时气许教吞。

52

喜迁莺·暮春清昼

喜迁莺·暮春清昼,宋代,耿时举,

暮春清昼。政莺啭夏林,棠阴初秀。鼓角欢雄,旌旗明灭,宝马又还西骤。山水六朝堪画,宫阙千门如绣。印悬斗。盛元戎小队,花间迎候。芳酎。为公寿。带雨梨花,未用啼红袖。玉帐风前,胡床月下,谈笑要清群丑。桃叶渡船应在,太白酒楼依旧。暂回首。看槐班爰立,沙堤成就。

12

展重三日从先公墓下归道出仲夏李花盛开

展重三日从先公墓下归道出仲夏李花盛开,清代,全祖望,

省墓馂已毕,放棹沿流泉。聊以补上巳,兼之访隐仙。

何来瑶光星,散落亿万千。朗然自高洁,白云巢其颠。

桃花如妖女,特以浓见怜。李花如静女,乃以淡更妍。

是中分雅俗,不为肉眼传。溯昔长溪屐,蹉跎且廿年。

故人化异物,春露委荒阡。浩歌感禊事,碧水生寒烟。

40

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观新模正献杜公草书

作者:韩琦(宋代)

次韵和崔公孺国博观新模正献杜公草书,宋代,韩琦,

珍藏正献草书诗,传诫云来示永贻。几夜风涛偃松柏,半天雷雨起蛟螭。

临池学苦应同妙,舞剑功如未是奇。刊石岂徒为世玩,更思清节可师之。

62

成父居于普宁寺钟楼之下辟以为斋旧名坎止近易榜曰发深省衡州舅氏书之仆为赋四小诗以发深省斋为韵 其四

作者:赵蕃(宋代)

成父居于普宁寺钟楼之下辟以为斋旧名坎止近易榜曰发深省衡州舅氏书之仆为赋四小诗以发深省斋为韵 其四,宋代,赵蕃,

我有嗜睡癖,衾枕长与偕。晨昏要无失,曷日住君斋。

45

和舜明晚雨

作者:朱松(宋代)

和舜明晚雨,宋代,朱松,

一雨平龟坼,层台转小凉。吟羞东野窘,醉想谪仙狂。

湿翠生苔径,馀清袭芰裳。王郎不相顾,扫地静焚香。

42

春雨

春雨,宋代,罗公升,

三更饱甘雨,翛然凉意秋。

惊霆驾风至,气欲掀我楼。

溟蒙划轩豁,稻陇如泼油。

兵凶岁相仍,糟糠甚珍羞。

天公一反手,少缓带犊谋。

诸贤自蒿目,百亩真吾忧。

72

松陵晚泊

作者:武衍(宋代)

松陵晚泊,宋代,武衍,

漭漭风涛外,天随底处寻。

碧云千嶂暝,红树九秋深。

故国荒城梦,空江倦客心。

行藏那复计,篷月闯孤斟。

62

次韵子颜 其三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子颜 其三,宋代,韩淲,

锄尽世骄虚,宜乎爱隐庐。高风照千古,此道卷还舒。

19

玉川煎茗图

玉川煎茗图,宋代,赵希迈,

一卷残书自课儿,欹斜茅屋任风吹。

阶头石鼎煎茶熟,还咏当时月蚀诗。

86

再用前韵答继周丈二首 其一

作者:王炎(宋代)

再用前韵答继周丈二首 其一,宋代,王炎,

云路鹓鸿度九关,谁知雾豹隐南山。追怀先世交朋旧,幸拜英姿丈席间。

叹我壮年犹白发,知公有道养朱颜。运斤肯试成风巧,当许抠衣侍燕閒。

6

新安四咏 其四

作者:崔鶠(宋代)

新安四咏 其四,宋代,崔鶠,

我爱新安好,新安度岁华。风烟迷郡阁,浦溆带人家。

南亩元多黍,丘中亦种麻。更逢飘皂盖,疆埸视新瓜。

23

和吕居仁泾县旌德道中见寄三首 其三

作者:李宏(宋代)

和吕居仁泾县旌德道中见寄三首 其三,宋代,李宏,

赏溪漱玉声湍激,石壁参天路阻长。准拟解鞍能过我,新泉活火茗瓯香。

29

山居 盘谷

作者:程俱(宋代)

山居 盘谷,宋代,程俱,

重重翠联锦,一掩一回处。三径踏烟霞,披榛自来去。

95

陈孝廉父以七十犹守诸生其年家子来索寿章

陈孝廉父以七十犹守诸生其年家子来索寿章,明代,卢龙云,

经术传家旧有声,贤星久重太丘名。斑衣擢桂香先染,彩笔占花念未更。

兰树阶庭偏美色,菊萸篱落好餐英。三朝容鬓安车日,岂逐终童更请缨。

80

闻别驾洪子成擒首贼四名贺以小诗

闻别驾洪子成擒首贼四名贺以小诗,明代,湛若水,

洪生胸中有兵甲,陷伏无妨寡敌多。因已收功擒首贼,老夫长啸也高歌。

60

将由瓜洲往三茅访句曲华阳洞途中绝句十首 其九

将由瓜洲往三茅访句曲华阳洞途中绝句十首 其九,明代,湛若水,

明道先生此脯龙,佛头光放一齐空。我来剪棘披云上,要探骊龙第一宫。

87

重阳日经车盘驿

作者:郑岳(明代)

重阳日经车盘驿,明代,郑岳,

迢递车盘道,闽关望不赊。四年怜作客,万里喜还家。

树隐山含雾,溪明水印沙。重阳风日好,一任葛巾斜。

16

玉山李道会颜则求着福庆观记以黄谷二十六咏见示用韵以寄 其十

作者:郑真(明代)

玉山李道会颜则求着福庆观记以黄谷二十六咏见示用韵以寄 其十,明代,郑真,

坐阅文成却老方,石床阴覆紫云凉。仙山甲子须臾事,不管人间白昼长。

7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