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

作者:卢炳(宋代)

猎猎霜风,濛濛晓雾。归来喜踏江南路。千林翠幄半红黄,试看青女工夫做。
茅舍疏篱,竹边低户。谁家酒滴真珠露。旋酤一醆破清寒,趁晴同过黄花渡。

68

诗文译文

猎猎霜风,濛濛晓雾。

归来喜踏江南路。

千林翠幄半红黄,试看青女工夫做。

茅舍疏篱,竹边低户。

谁家酒滴真珠露。

旋酤一醆破清寒,趁晴同过黄花渡。

诗文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诗人感受到猎猎的霜风和濛濛的雾气,喜悦地踏上回家的江南之路。千林中的树叶渐渐变成半红半黄的颜色,诗人欣赏着江南女子的巧手工作。茅舍和篱笆散乱,竹篱边上的低矮门户描绘出江南地区特有的民居风景。诗人问道,哪家的酒滴下像珍珠般的露水。诗人自己酿造一杯酒来破除清寒,趁着晴朗的天气一同经过黄花渡。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秋天的景色和人物活动,给人一种清新、明快的感觉。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展现了江南地区秋天的美丽和独特的风情。猎猎霜风、濛濛晓雾、千林翠幄、青女工夫等形象描写使诗词更加生动有趣,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江南秋天的景色和氛围。

此外,诗中还表达了对归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诗人描述了自己回家时喜悦地踏上江南之路的心情,这种喜悦情绪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得淋漓尽致。诗的后半部分描绘了诗人酿造一杯酒来破除清寒,趁着晴朗的天气一同经过黄花渡,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和豁达心态,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情感。

总体而言,卢炳的《踏莎行(过黄花渡,沽白酒,因成,呈天休)》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和描绘江南秋天景色的能力,表达了对归家和生活的喜悦,展现了秋天的美丽和人们的乐观态度,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受。

卢炳

卢炳,约宋高宗绍兴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三一年前后在世)字叔阳,(一作叔易)号丑斋,里居及生卒年均不祥。尝仕州县,多与同官唱和。其他事迹不可考。著有哄堂词(亦作烘堂词)一卷,《文献通考》为辞通俗,咏物细腻。

其他诗经

偈颂九十三首

偈颂九十三首,宋代,释梵琮,

九月尽,十月初。

山下开田,山上开炉。

开田要博饭吃,开炉暖热身躯。

78

【黄钟】侍香金童

【黄钟】侍香金童,元代,关汉卿,

春闺院宇,柳絮飘香雪。帘幕轻寒雨乍歇,东风落花迷粉蝶。芍药初开,海棠才谢。

【幺】柔肠脉脉,新愁千万叠。偶记年前人乍别,秦台玉箫声断绝。雁底关河,马头明月。

【降黄龙衮】鳞鸿无个,锦笺慵写。腕松金,肌削玉,罗衣宽彻。泪痕淹破,胭脂双颊。宝鉴愁临,翠钿羞贴。

【幺】等闲辜负,好天良夜。玉炉中,银台上,香消烛灭。凤帏冷落,鸳衾虚设,玉笋频搓,绣鞋重攧。

【出队子】听子规啼血,又西楼角韵咽。半帘花影自横斜,画檐间丁当风弄铁,纱帘外琅玕敲瘦节。

【幺】铜壶玉漏催凄切,正更阑人静也。金闺潇洒转伤嗟,莲步轻移呼侍妾:"把香桌儿安排打快些。"

【神仗儿煞】深沉院舍,蟾光皎洁。整顿了霓裳,把名香谨爇。伽伽拜罢,频频祷祝:"不求富贵豪奢,只愿得夫妻每早早圆备者!"

91

【南吕】金字经 增叶云中山

【南吕】金字经 增叶云中山,元代,张可久,

增叶云中山行

万里封侯贵,一场春梦中,破帽青鞋策短筇。逢,南山采药翁。桃花洞,白云千万重。

访吾丘道士

细草眠白兔,小花啼翠禽,且听松风尘绿阴。寻,洞天深又深。游仙枕,顿消名利心。

青霞赵肃斋索赋

酒后诗情放,水边归路差,何处青霞仙子家?沙,翠苔横古槎。竹阴下,小鱼争柳花。

寿彦远卢使君

胜境藏仙洞,浩歌来醉乡,菡萏开十里塘。香,卢家白玉堂。仙人仗,凤头萱草黄。

湖上寒食

火冷尝仙饭,酒香撒鬼钱,细雨家家杨柳烟。园,断桥西堍边。秋千倦,玉人争画船。

环绿在上

水冷溪鱼贵,酒香霜蟹肥,环绿亭深掩翠微。梅,落花浮王杯。山翁醉,笑随明月归。

开玄道院

翠崦仙云暗,素琴冰涧长,画永人闲白玉堂。尝,煮茶春水香。玄泉上,鹤飞松露凉。

佛会

万寿月面佛,十方云会僧。宝殿香风秋树鸣。青,莲花地上生。灵上顶,半空玉磐声。

王国用胡琴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缕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题扇

玉手银筝柱,翠涛金屈卮,正是鱼肥蟹健时。诗,醉题秋扇儿。黄华字,乱风摇柳丝。

次韵

出岫白云笑,入山明月愁,两字功名四十秋。羞,死封不义侯。村学究,且读书青海头。

云雨山头暗,女牛大上期,宝鼎香寒玉漏迟。推,角门花影移。鸳鸯会,莫教明月知。

75

寄题喻叔奇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 其二十四 爱山堂

寄题喻叔奇国博郎中园亭二十六咏 其二十四 爱山堂,宋代,杨万里,

诗人性癖爱看山,晓坐堂中夕懒还。只对月山无限好,月山外面八双鬟。

98

平陆县丞何德举吾文字友也官满报政京师近书来升嵩县知县余作近体诗答之

作者:王翰(唐代)

平陆县丞何德举吾文字友也官满报政京师近书来升嵩县知县余作近体诗答之,唐代,王翰,

尘虑今朝一笑开,嵩阳贤令寄书来。但惊风雨生华翰,顿觉阳春被草莱。

携酒入云寻好石,谈诗和月坐苍苔。如今情致都无此,欲报琼瑶愧不才。

57

汴中偶题

作者:汪藻(宋代)

汴中偶题,宋代,汪藻,

蜻蜓斜日立帘钩,燕子新晴语柁楼。熠熠晚花随意得,茫茫春水此生浮。

无官可缓三人带,有子能胜十具牛。老大拂衣归去好,莼鲈何必待清秋。

66

广川夫人挽诗二首 其二

作者:汪藻(宋代)

广川夫人挽诗二首 其二,宋代,汪藻,

秋风一夕霣庭萱,无复春归寿母门。修墓已将徵在合,渡江犹喜伯仁存。

早为举案齐眉妇,晚见扶床坐膝孙。全福了无毫发恨,始知阴德自平反。

69

在伯沅陵俱和前诗复次韵五首 其二

作者:赵蕃(宋代)

在伯沅陵俱和前诗复次韵五首 其二,宋代,赵蕃,

梅兮何等花,意似幽人作。芳不待三熏,胜自专一壑。

屈原语醉醒,孺子歌清浊。醉如糟可餔,清亦足可濯。

13

行次长风沙次韵

作者:刘跂(宋代)

行次长风沙次韵,宋代,刘跂,

清晨喜气动江流,两见新篇到小舟。石裂崖颓非快意,风声鹤唳亦消忧。

已令双鲤随梅使,更不飞乌倚柁楼。兴味从今得嘉境,著书应不号穷愁。

58

和定国湖上 其五

作者:刘跂(宋代)

和定国湖上 其五,宋代,刘跂,

鸂鶒鸬鹚乐更真,夷犹溪水碧粼粼。全如傲世佳公子,泛泛波间不可亲。

33

山行雨中二首 其二

山行雨中二首 其二,宋代,刘辰翁,

入城过新雨,路静市人稀。吾家林塘间,水鸭狂欲飞。

门阑稚子笑,隔树见翁归。何人无此乐,颓暮乐知希。

56

咏蛤蜊

咏蛤蜊,宋代,员兴宗,

君起西南思,为予叠前篇。

我兴乐东西,珍烹口同然。

佳哉有蛤氏,商略依舜泉。

马刀形则古,瓦屋虫能天。

入手意便韵,况余谢荤膻。

何必逢麴车,为君口流涎。

62

次韵胡教授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胡教授,宋代,韩淲,

犹记到阶除,虚怀不自居。从容姑借酒,厌饫惬于书。

物物徒娱客,人人足胜予。年来数相过,此道定谁如。

18

题静轩

题静轩,宋代,徐元杰,

主静非专在静时,至於动处亦随之。

圣贤学问惟知止,敬义工夫要夹持。

所养勿忘由勿助,其中何虑又何思。

莫教鹘突名轩意,物诱情迁几坐驰。

8

静安八咏 其七 芦子渡

作者:寿宁(元代)

静安八咏 其七 芦子渡,元代,寿宁,

芦瑟瑟兮水溶溶,望美人兮袁之崧。雁呖呖兮心忡忡,眺东城兮江之中。

吾将踏苇兮歌清风。

48

柬子相 其一

柬子相 其一,明代,李攀龙,

已负西山约,将无惜壮游。怀人当落日,卧病复清秋。

时事君高枕,风尘我敝裘。加餐看物理,天地一虚舟。

2

寄职方刘时雍同寮

作者:张弼(明代)

寄职方刘时雍同寮,明代,张弼,

我有故人职方刘,青鸾骨相悬珠眸。吐辞非劲亦非柔,东风吹春明月秋。

少年经义冠南州,时人错认文章流。拜官偶作司马俦,边陲万里劳谋猷。

高冠博带青缣裘,赢马彳亍前无驺。谁知身与庙廊忧,小窗健笔风飕飕。

剚蛟扼虎驱貔貅,事当疑义少冥搜。长僚可否进宸旒,睿谟圣断天地侔。

风行雷厉遍遐陬,顿令愁叹皆歌讴。乃知片言少绸缪,赎取沙场万髑髅。

貂蝉不觉生兜鍪,职方小臣不知由。丈夫济世机可投,冯唐郎署亦伊周。

何须金紫身公侯,我心如蚁才如鸠。也曾十载同君游,出守何能展一筹。

静坐饱餐恒自羞,摩挲老眼斗南楼。望君心事范苏州,悠悠富贵如浮沤。

89

雨中寓多寻山庄 其十

雨中寓多寻山庄 其十,明代,张子翼,

地阔炊烟集,年登米价轻。不知宽一分,犹似枉平生。

75

吴采臣粮宪约同入雷峰官舟先发

吴采臣粮宪约同入雷峰官舟先发,明代,释今无,

芙蓉蘸水曲江逢,逸兴遄飞过碧淙。先我锦帆分野色,知公新趣逗樊笼。

排云击节波千顷,策杖寻僧月一峰。终岁鼓鼙人事改,相随真觉此情浓。

7

夏日宴集沈氏庄次王遵严韵

作者:饶相(明代)

夏日宴集沈氏庄次王遵严韵,明代,饶相,

昔读古人书,夙抱先忧志。心源未澄彻,每为外物累。

因循度岁时,龌龊牵俗事。迩来反诸身,颇觉有真意。

吾气大且刚,浩然塞天地。一为物所役,四海无容袂。

鬼神启我衷,吾道今有契。鸿雁落河皋,远自天边致。

踪迹风尘内,议论云霄际。启心输忠赤,瞩目览苍翠。

天阔云烟敛,波光鱼鸟戏。观物悟道机,触景发人思。

浮生惜寸阴,饮食须知味。误几三十载,不饮长如醉。

5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