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处州烟雨楼落成,欲就中秋,后值雨)

楼观数南国,烟雨压东州。溪山雄胜,天开图画肖瀛洲。我破瀛洲客梦,来剖仙都符竹,乐岁又云秋。聊作幻师戏,肯遗后人愁。
趁佳时,招我辈,共凝眸。君侯胸次邱壑,意匠付冥搜,刻日落成华栋,对月难并清景,千丈素光流。老子兴何极,小子趣觥筹。

80

诗文译文

楼观数南国,烟雨压东州。

溪山雄胜,天开图画肖瀛洲。

我破瀛洲客梦,来剖仙都符竹,乐岁又云秋。

聊作幻师戏,肯遗后人愁。

趁佳时,招我辈,共凝眸。

君侯胸次邱壑,意匠付冥搜,刻日落成华栋,对月难并清景,千丈素光流。

老子兴何极,小子趣觥筹。

诗文赏析

烟雨楼落成,欲就中秋,后值雨。

烟雨楼这座楼已经建成,本打算在中秋节时欣赏美景,但遭遇了后来的雨天。

楼观数南国,烟雨压东州。

站在楼上眺望南方的风景,烟雨笼罩着整个东州。

溪山雄胜,天开图画肖瀛洲。

这里的溪山壮丽宏伟,犹如打开了一幅画卷,仿佛是描绘了神话中的仙岛瀛洲。

我破瀛洲客梦,来剖仙都符竹,乐岁又云秋。

我打破了对瀛洲的遥远梦想,来到了这里,揭开了仙都的神秘面纱,欢乐的时光又被称为秋天。

聊作幻师戏,肯遗后人愁。

只是把这些景色当作幻术师的戏剧一般,不会让后来的人感到忧愁。

趁佳时,招我辈,共凝眸。

趁着这美好的时光,邀请我们这些同辈一起来凝视欣赏。

君侯胸次邱壑,意匠付冥搜。

你身怀胸次高峻如山,精心设计着邱墓山壑,用心良苦。

刻日落成华栋,对月难并清景,千丈素光流。

指定了日期竣工,华丽的建筑拔地而起,然而对着明亮的月光,难以与清新的景色相媲美,终究只是千丈素光的流动。

老子兴何极,小子趣觥筹。

老子的兴致何其高涨,而我这个年轻人只是对着酒杯兴致盎然。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烟雨楼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楼观的景致壮丽,犹如仙境瀛洲,但作者也意识到这些景色只是虚幻的幻境,不会给后人带来忧愁。诗中还透露了对建筑艺术的赞美,但也提到了对于自然之美的难以企及。最后,作者以老子兴致高涨、自己对酒杯的兴致来对比,表达了对于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对于世事的轻松态度。整首诗词意境优美,字里行间充满了和哲理,展示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李处全

李处全(1134-1189)约宋孝宗淳熙初前后在世[即约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在世]字粹伯,里居及生卒年俱不详。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曾任殿中侍御史及袁州、处州等地方官。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处全工词,有晦庵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其他诗经

周祀方泽歌四首 其三 登歌

周祀方泽歌四首 其三 登歌,南北朝,庾信,

质明孝敬,求阴顺阳。坛有四陛,琮分八方。牲牷荡涤,萧合馨香。

和銮戾止,振鹭来翔。威仪简简,钟鼓喤喤。声和孤竹,韵入空桑。

封中云气,坎上神光。下元之主,功深盖藏。

73

见种松苗者

作者:刘崧(明代)

见种松苗者,明代,刘崧,

少壮从军事战征,东南十载废春耕。老翁远作诸孙计,閒种松苗待太平。

2

晚霜曲

晚霜曲,元代,吴师道,

空云黯淡青鳞斜,月色惨惨黄铺沙。九天青女曳裾带,笑抛珠露成飞花。

僵禽淅飒动庭竹,城上啼乌怨如哭。琐窗疏帘点轻毳,古砌芳花凝碎玉。

绣帐垂深□□处,两两金乌喷晴雾。春浓入骨不知寒,屏外凄风倒回去。

烛龙破梦惊晴光,酒波煖滟酥花香。笑看碧瓦冻鸳鸯,岂知茅屋悲无裳。

65

耕隐为黄彦正三首

作者:董纪(明代)

耕隐为黄彦正三首,明代,董纪,

诛茅结屋向东菑,为圃为农亦有师。每引渔樵听客话,须将稼穑教儿知。

秋风稻熟鸡先啄,春雨芝香鹤不饥。庞老从归鹿门后,诸人罕见入城时。

21

雪湖和章许续登高之约予复偶小冗不遂再用前韵申意 其二

作者:谢迁(明代)

雪湖和章许续登高之约予复偶小冗不遂再用前韵申意 其二,明代,谢迁,

菊酿新刍淡漉金,佳辰胜赏待赓吟。西山爽气崇朝见,南涧清流竟日临。

绿上阶苔经雨旧,红翻林叶醉霜深。橘中闻有商山乐,拟及登高一共寻。

5

暮春怀本厚西峰读书

作者:谢复(明代)

暮春怀本厚西峰读书,明代,谢复,

雨水连三月,春光又一年。莺花犹怯冷,云树迥遮天。

幢影浮灯外,钟声落枕边。怜君读书处,寂寞似枯禅。

53

【正宫】塞鸿秋 苏卿写下金

【正宫】塞鸿秋 苏卿写下金,元代,刘庭信,

苏卿写下金山恨,双生得个风流信。亚仙不是夫人分,元和到受十年困。冯

魁到底村,双渐从来嫩,思量惟有王魁俊。

15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五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 其三

作者:苏轼(宋代)

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五首,暴雨初晴楼上晚景 其三,宋代,苏轼,

白汗翻浆午景前,雨馀风物便萧然。应倾半熟鹅黄酒,照见新晴水碧天。

58

顺阳 其一

顺阳 其一,宋代,张舜民,

已免均房险,宽平喜博山。园林皆掩映,风俗自安闲。

麻麦三春暮,人烟百里环。吾行半天下,难得此江关。

9

携茶访徐彦醇助教

携茶访徐彦醇助教,宋代,郭祥正,

蓬荜萧然一亩宫,生涯四壁有清风。乡闾高行终无玷,场屋遗才误至公。

书卷五车心尽记,年华八十耳犹聪。满杯雪液聊分酌,别后音尘岂易通。

98

清明

清明,宋代,沈与求,

杏火烧空泼眼明,游人荡桨渌芜城。山歌惯习吴歈调,水戏终含楚些声。

草满池塘春涨浅,燕归帘幕午风轻。踏青旧约谁能问,已喜年来粥有饧。

81

宫词 其二十一

宫词 其二十一,宋代,张公庠,

共惜流芳甚掷梭,初移夏琯已清和。百花飞尽酴醾发,留得春光数日多。

60

至国门闻苏文饶将出都戏赠长句兼简其兄世美

作者:韩驹(宋代)

至国门闻苏文饶将出都戏赠长句兼简其兄世美,宋代,韩驹,

去年夷门十月雪,九衢日昃行人绝。骑驴兀兀无所之,破袖迎风手龟裂。

度桥并堑得君家,入门脱帽犹凛冽。急燃湿束暖我寒,徐出清酤宁我渴。

君家自无儋石储,蟹黄熊白能俱设。平生见酒唇不濡,是夕连觥耳方热。

群奴夜僵唤不闻,我亦鼾鼻眠东阁。明朝起过城南翁,尚记新声一笑发。

东归每叹怀抱真,西来又喜颜色接。方将慷慨豁心胸,未用峥嵘惊岁月。

城南诗翁况远来,门前雪泥又活活。岂知万事不可期,却树吴樯背城阙。

人生动若参与商,咫尺无论限秦粤。君闻吾语虽少留,但恐一欢成电掣。

念昔相见无他娱,诵诗徵事相誇捷。气凌俗子旁若无,偶坐时闻窃嚅嗫。

於今落落谁汝怜,老屋陈编自怡悦。寄言诗翁傥留滞,岁晚勤迂故人辙。

41

喜晴

作者:潘牥(宋代)

喜晴,宋代,潘牥,

久雨淋漓天亦厌,一声霹雳洗层阴。

青山愁似故人面,初日明如烈士心。

扫石安排朝晒药,约僧准备晚听琴。

清宵那更当三五,剩把金樽对月斟。

53

次韵谢李秘校

次韵谢李秘校,宋代,敖陶孙,

大雅熄自郐,续弦久无人。

中间翰墨场,名字俱已堙。

江山亦何助,东海真扬尘。

我笑李夫子,瓶无半合阵。

人书两俱亡,何用语带真。

作诗来起予,欲卜二仲邻。

依然送目鸿,衮衮天机新。

莫欺鬓眉苍,持护应有神。

狗须侯舞阳,羝角相平津。

皇天信平分,万物各得春。

但愿阅世心,孤特凛箭筠。

日者鹤飞书,江汉起隐沦。

三物论乡国,六艺程成均。

秋风入帝闲,错落骓駓驎。

君曾读诏否,却枕方欠伸。

勿惊作诗面,酒缬吹微鳞。

唾手洗衰陋,一返姚姒纯。

稽古不无力,政复昌其身。

它时玉堂梦,与问三生因。

盟我良不难,欲吒孙子亲。

势君以黄耳,附书莫辞频。

再拜赋断间,水石俱磷磷。

2

内乡县斋书事

内乡县斋书事,元代,元好问,

吏散公庭夜已分,寸心牢落百忧熏。催科无政堪书考,出粟何人与佐军。

饥鼠绕床如欲语,惊乌啼月不堪闻。扁舟未得沧浪去,惭愧舂陵老使君。

20

十二月乐辞十三首 其十二 十二月

十二月乐辞十三首 其十二 十二月,元代,吾丘衍,

风惊雁阵鸣寒天,迎春燕綵飞联翩。星门十二转华月,三十六簧吹暖烟。

琼芳散漫舞幽碎,酒力微昏不成醉。尽衣送岁鼓逢逢,椒花翠盘分小红。

1

暮春城西即事用少陵韵

作者:鲁铎(明代)

暮春城西即事用少陵韵,明代,鲁铎,

春去春来失送迎,送春今岁到春明。

絮辞官柳欲迷路,花恋御沟还出城。

携榼未论燕酿薄,试衣浑爱越罗轻。

蚕眠麦秀西原暮,记得农桑为此行。

55

答吕惟仪

答吕惟仪,明代,卢龙云,

仙籍方罗俊,何人久积功。以余一日长,期尔万夫雄。

过鲁推儒行,于齐表大风。翮高终挺汉,蹄健可腾空。

作室徵能构,为箕学自弓。经传歆与向,谈轶浑于戎。

昭代铜龙署,诸儒白虎通。总堪家万石,岂让世三公。

怀土悲羁客,瞻天负汉宫。滞留江以北,漂泊海之东。

单父鸣琴异,江州洒泪同。任教呼是马,敢望卜非熊。

天命应难度,余心谅有终。浮沉虽潦倒,苍素亦昭融。

志已浮名外,身随变态中。病忧河上叟,得失塞垣翁。

世业看连茹,心交慰转蓬。壮怀知不少,相望意何穷。

令有新司马,人非旧阿蒙。男儿志万里,长剑倚崆峒。

39

龙华寺旧谭道处也归来不觉愯然辄成四绝情见于辞时自都匀环归 其三

龙华寺旧谭道处也归来不觉愯然辄成四绝情见于辞时自都匀环归 其三,明代,邹元标,

当年碣石谭天友,白雪泠泠一代才。长望青霄人去远,孤身独绕法王台。

5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