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双关透顶,此为大道玄门。金丹只是此宗根。大要知时般运。
温养守城野战,华池玉液频吞。玉炉常使火温温。采药审他老嫩。
《西江月》
夹脊双关透顶,此为大道玄门。
金丹只是此宗根。
大要知时般运。
温养守城野战,华池玉液频吞。
玉炉常使火温温。
采药审他老嫩。
这首诗词是宋代诗人萧廷之创作的,叙述了一种修炼成仙的境界和方法。诗中提到了一些修炼者的要点和行为,展现了修炼的艰苦与充满挑战的过程。
这首诗词以深邃隐晦的语言表达了修炼成仙的境界和方法。开头两句“夹脊双关透顶,此为大道玄门”,意味着修炼者需透彻理解夹脊双关的奥秘,才能通向修炼的大道。接下来的两句“金丹只是此宗根,大要知时般运”,则指出修炼的核心是炼制金丹,而且要懂得掌握时机和调节运气。
接下来的两句“温养守城野战,华池玉液频吞,玉炉常使火温温”,表达了修炼者需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修炼,需要坚守自己的内心和战胜外界的挑战。其中的“华池玉液”和“玉炉常使火温温”则暗示了修炼者日常所需的药材和炼丹器具。
最后两句“采药审他老嫩”,表示采集药材时要审视其品质,分辨其是否老嫩,以确保药材的质量完好。
整首诗词通过抽象、隐晦的表达方式,绘制了一个修炼成仙的图景,充满了神秘感和哲理感。读者在品读时可以从诗词中感受到深邃的哲学思考和修行之道的玄妙。
夏云峰(歇指调),宋代,柳永,
宴堂深。轩楹雨,轻压暑气低沈。花洞彩舟泛斝,坐绕清浔。楚台风快,湘簟冷、永日披襟。坐久觉、疏弦脆管,时换新音。
越娥兰态蕙心。逞妖艳、昵欢邀宠难禁。筵上笑歌间发,舄履交侵。醉乡归处,须尽兴、满酌高吟。向此免、名缰利锁,虚费光阴。
【南吕】一枝花 咏剑离匣牛,元代,施耐庵,
咏剑
离匣牛斗寒,到手风云助,插腰奸胆破,出袖鬼神伏。正直规模,香檀把虎口双吞玉,沙鱼鞘龙鳞密砌珠。挂三尺壁上飞泉,响半夜床头骤雨。
【梁州】金错落盘花扣挂,碧玲珑镂玉妆束,美名儿今古人争慕。弹鱼空馆,断蟒长途,逢贤把赠,遇寇即除。比镆铘端的全殊,纵干将未必能如。曾遭遇诤朝才烈士朱云,能回避叹苍穹雄天项羽,怕追陪报私仇侠客专诸。价孤,世无,数十年是俺家藏物。吓人魂,射人目,相伴着万卷图书酒一壶,遍历江湖。
【尾声】笑提常向尊前舞,醉解多从醒后赎,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有一日修文用武,驱蛮静虏,好与清时定边土。
秋郊有怀四首 其一,宋代,陆游,
漫漫荞麦花,如雪覆平野。离离豆子荚,数枝忽堪把。
颇忆故乡时,屏迹谢车马。水宿依蟹舍,泥行没牛胯。
作劳归薄暮,浊酒倾老瓦。缕飞绿鲫脍,花簇赪鲤鲊。
弃官虽未决,世念亦已且。浩歌续楚狂,幽怀欣独写。
邢州咏怀次少陵自京赴奉先韵,清代,王戬,
我生天壤间,赋性苦迂拙。清时慕王贡,讵敢说稷契。
一编抱膝吟,辄拟向空阔。倦起出户牖,寓目江天豁。
速化讵无术,妄念颇执热。窃谓科名中,亦可奋伟烈。
每望通籍者,如星欲附月。棘闱一逐队,誓与性命诀。
蹉跎竟无成,资身百凡缺。彼苍何荼毒,更尔衣食夺。
老亲丘壑志,胡为遭斗穴。祸机发强弩,凶波翻溟渤。
相依颂系来,难辞公卿谒。恶名幸逃免,奔走双骭没。
五载一敝裘,脱落类旄节。厚颜对时辈,戒门或被绝。
驱车身万里,饮泣肠寸裂。因归蓬筚内,息影咏明发。
华发映青袍,长年共愁结。篮舆病可御,仙潜指嵽嵲。
倾耳谷鸟幽,徐步石径滑。菽水尽欢欣,歌声殷击戛。
北窗隔戎马,恍游怀与葛。木叶落洞庭,寒风吹裋褐。
饥驱不暇懒,岁暮且复出。箧间世务书,欲上苍龙阙。
举家挥泪送,尚冀涸辙活。割爱就畏途,所遇无故物。
烟尘汝阳道,有情皆懔栗。村落春不生,鬼瞷悬罄室。
夜眠进新炊,蔬齑杂死质。十日抱杞忧,中原怕萧瑟。
万人饱草木,安望千头橘。汉廷免租诏,霈泽到白骨。
劝籴并发粟,新恩口争述。除夕渡大河,气象回异辙。
试临广武望,巨灵蹠突兀。太行亘长云,华彝无断折。
淇澳森呼汹,漳流搅勃窣。停骖问邢州,代马翻恋越。
邑宰有行役,泥涂耻谁雪。公子蒙招邀,慰我思若渴。
自古患难交,圣贤贵有卒。未知主人意,背客潜悲咽。
整衣盼京洛,未往心屡折。待诏满金门,兹行戒仓卒。
崇高卵易压,羁旅檀可伐。思倚数钜公,清言霏玉屑。
欲嫁惜娉婷,不见厕养卒。南国愧妇女,芣苡闲采掇。
送郑舍人之岭南,明代,王称,
祥因散华甸,灵景耀神圻。东序盛玉帛,南面垂裳衣。
五岳毕效灵,八荒殚同归。欣欣木德荣,郁郁皇风熙。
矞云从何来,欲抱红日飞。微风忽吹去,使我心徘徊。
春山黄鸟鸣,离筵醉斜晖。淊淊江汉流,此会当何时。
凤凰鸣高冈,载见终来仪。文明正兹日,忽叹知音稀。
文房四友叹,宋代,谢翱,
昆吾莫邪轻毛锥,平生故人皆引去。剡溪之皙绛邑黔,独与石君作一处。
中书间起免冠谢,辄被溺冠仍嫚骂。见几自愧后穆生,正恐髡舂不与赦。
有时怒发竖相如,熟视蒙恬挽其须。泓尤沦弃敢自爱,老龟支床息犹在。
荆山风雨朝暮号,璞在吾怀足何罪。恨不雪耻酬诸姬,背水一战汉为池。
楮生不改旧边幅,三褫何但高阁束。客卿骑项百折磨,犹恐玄能赤吾族。
此时不平义重生,阳城裂麻欲死争。平生国士立桥下,誓死守此漆身哑。
渔家傲·千醉醒来春欲去,元代,元好问,
千醉醒来春欲去。莺儿燕子都无语。好个一春行乐处。花无数。宝钗贳酒花前舞。十里驿亭杨柳树。多情折断青青缕。春到去时留不住。留不住。西城日日风和雨。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