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土暮天迥,雁飞寒夜长。
姮娥守狐月,青女恨连霜。
不寐看银烛,长吟送羽觞。
山炉与石鼎,伴我老他乡。
云彩遮蔽了远方的天空,
雁群飞过漫长的寒夜。
姮娥守护着狐狸月亮,
青女嫉妒连绵的霜。
我无法入眠,只能看着银烛,
长时间吟唱,送别羽觞。
山炉和石鼎,陪伴着我在这他乡变老。
这首诗词描绘了岁末的景象和作者的心情。云彩遮蔽了天空,寒夜漫长,寒冷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姮娥是传说中的仙女,守护着狐狸月亮,而青女则因为嫉妒而心生恨意,连绵的霜也象征着冷漠和疏离。
作者无法入眠,只能独自看着银烛,长时间吟唱,以此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和无奈。他用山炉和石鼎来象征着他在他乡的孤独,这些陪伴着他度过岁末时光。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内心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岁末时光的感慨和思考。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云彩和寒夜与姮娥、青女以及银烛、羽觞等元素相对照,增强了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运用寓意象征,将自己的情感与岁末的寒冷和孤独相融合,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生活变迁的思考。整首诗词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对故乡和过去的思念之情。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其诗学白居易、张籍,如:《田家》《海州道中》《输麦行》多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风格平易晓畅。著作有《柯山集》五十卷、《拾遗》十二卷、《续拾遗》一卷。《宋史》卷四四四有传。
邀月,近现代,卢青山,
开窗邀秋月,寡寡淡水色。掬之不盈手,落衣白如雪。
洒扫略无尘,更复镀清漆。招与相对坐,其光漫盈室。
吾庐陋且寒,凄凄与之合。月生已千载,今始为我客。
吾非方中物,恕不中礼节。相觑无一语,塞默适相得。
夜短真须臾,明宵幸不失。
挽右光禄大夫知枢密院事赠开府仪同三司孙公二首 其一,宋代,刘摰,
岑令神情竭,裴公柱石衰。国贪黄发旧,身负赤松期。
人也将安仰,天乎不慭遗。延和听诏语,深见两宫悲。
送成礼部谊叔察访守令河南山东,元代,张翥,
历数开千载,明良会一时。朝廷严守令,宵旰为黔黎。
南服方多故,东州复阻饥。郎官膺简拔,使者出询咨。
此命于今重,如君众论推。直承廉察往,肯作畏难辞。
灵雨随华毂,流风度綵旗。草兼骢一色,柳与辔同丝。
梁宋分淮甸,青齐并海涯。政苛嗟虎猛,民散念鸿离。
罢软宁胜任,奸贪只自私。中牟因雉见,单父得鱼知。
或有隳其职,谁能慎所司。张弦从急缓,朗鉴各妍媸。
治道诚先务,皇心实在兹。俱为良吏选,足慰远人思。
空阔青云步,孤高玉树姿。暂倾冠盖饯,行赴简书期。
事业悬钟鼎,光华映羽仪。归来前席问,请入史臣词。
蝶恋花·九十韶光如梦里,清代,文廷式,
九十韶光如梦里。
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
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惆怅玉箫催别意。
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双调】清江引 分韵为崔月英,元代,宋方壶,
东山涌起玉兔穴,宇宙光相射。二八风流人,三五团圆夜,广寒宫第一枝折
去也。托咏
剔秃一轮天外月,拜了低低说:是必常团圆,休着些儿缺,愿天下有情底
都似你者!
蝶恋花 其二 离情,宋代,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东武二首 其二,宋代,张舜民,
景公登牛山,俯阚临邑区。耕耘被广野,轩冕充修衢。
斗鸡走狗马,击筑吹笙竽。鱼盐来海岱,桑柘入青徐。
饶乐曾无敌,弃背复何如。公乃叹而泣,顾谓诸大夫。
安得千万年,长有此国都。大夫助公泣,献寿犹欷歔。
晏子敛袂笑,笑此君臣愚。世事如轮环,曾不借须臾。
前此十数公,今已成丘墟。胡不长守此,乃与子孙居。
始知富贵者,喜受庸人谀。岂独当时笑,后世亦揶揄。
蜀道篇送别府尹吴龙图,宋代,郭祥正,
长吟李白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长蛇并猛虎,杀人吮血毒气何腥膻。
锦城虽乐不可到,侧身西望泣涕空涟涟。其辞辛酸语势险,有如曲折顿挫万丈之洪泉。
世人不识宝玉璞,每欲酬价齐刀铅。求之往古疑未有,惜哉不经孔子之手加镵镌。
公今易节帅蜀国,为公重吟蜀道篇。旌旗翻空度剑阁,甲光照雪参林颠。
云鳌连推谷声碎,画角慢引斜阳悬。竹马争迎旧令尹,指公长髯皓素非往年。
蜀道何坦然,和气拂拂回星躔。长蛇深潜猛虎伏,但爱雄飞呼雌响亮调朱弦。
时乎乐哉,公之往也,九重深拱尧舜圣,庙堂论道丘轲贤。
抚绥斯民赖良守,平平政化公能宣。来宾兴学有源本,何必早夜开华筵。
尝闻家家卖钗钏,只待看舞青春前。此风不革久愈薄,稔岁往往成凶年。
噫吁嘻,今我无匹马,安得从公游,尽书政绩表中州。
献之明堂付太史,陛下请损西顾忧。
寄郓州李常武兼简王希才先生须城王敦夫,宋代,毕仲游,
胡髯洛面少知音,会爱清閒忙至今。负郭买田元有意,上书论事已无心。
参军近日诗情老,居士从来理性深。若见须城王令尹,为言憔悴白头吟。
赠制笔生许文瑶,宋代,刘辰翁,
许生精艺谁可及,材用刚柔以制笔。水盆洗出紫兔毫,便觉文章生羽翼。
蒙恬将军为动色,为是秦王旧时物。丞相斯曾从驾行,载此篆书封禅碣。
从秦至今几千载,兔尚存皮竹可采。利济天下功不有,入手千人万人爱。
我昔为郎居粉署,用笔唯于许生取。轻衫日对紫薇花,写遍江淹梦中句。
周景瑜同杨伯升见过次景瑜所赠伯升韵,宋代,韩淲,
风流二士真连璧,乃尔行春到涧滨。小坐纵谈前后事,推贤因数古今人。
却思尊酒青灯夕,殊觉头颅白发新。得醉有閒诚可味,此情终不负吾身。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