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牙锵鸣,肃容声精。
交神之闰,罔敢弗诚。
设洗于阼,疊水惟清。
兴以致洁,感通神明。
术牙锵鸣,肃容声精。
交神之闰,罔敢弗诚。
设洗于阼,叠水惟清。
兴以致洁,感通神明。
这首诗词描述了绍兴以后祭祀感生帝的场景。诗词以肃穆庄重的语调,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崇敬和虔诚之情。祭祀仪式中,借助洗礼之水来洁净自己的心灵,以达到与神明沟通的目的。
这首诗词展现了隋代人们对神明的虔诚和敬畏之情。诗人以庄重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祭祀仪式的场景,给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感觉。\"术牙锵鸣\"形容祭祀仪式中铿锵有力的乐器声,使整个仪式充满庄严之气。\"肃容声精\"描述了祭祀者们肃穆而专注的表情和声音,显示出他们对神明的虔诚之心。
诗词中提到的\"交神之闰\"表达了祭祀者们心存敬畏之情,绝不敢有丝毫的不诚实。\"设洗于阼,叠水惟清\"描述了祭祀仪式中准备的洗礼水,强调其清澈纯净。\"兴以致洁,感通神明\"表达了通过祭祀仪式的兴起,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并能与神明产生感应。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绍兴以后祭祀的场景,展现了隋代人们对神明的崇敬和虔诚之情。诗词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祭祀仪式与神明沟通、得到神明庇佑的愿望,同时也强调了诚实、净化心灵的重要性。整首诗词庄重而肃穆,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使人们对祭祀仪式的庄重性和重要性有更深的体会。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赠万生,清代,屈大均,
寡妇得丹穴,礼抗万乘君。百尺怀清台,煌煌巴水滨。
丈夫无货财,为德将何因。观时得权变,白圭诚智人。
东南市玉帛,西北贸马牛。为君富敌国,五行运其筹。
握土成黄金,丹诀藏浮丘。关中日转饷,地利如川流。
功名何赫赫,谁知文终侯。
夜闻埭东卖酒鼓声哗甚,宋代,陆游,
乌桕森疏照溪赤,寒鸦翩翻蔽天黑。鲜鲈出网重兼斤,新蟹登盘大盈尺。
年年此际清霜夜,饭罢读书声满舍。岂惟父子讲家学,亦有朋侪结经社。
谁令屠沽聚里中,鼓声终夜聒老翁。呜呼安得寐无聪,不但杜老左耳聋。
赠从弟弘元诗,南北朝,谢灵运,
毖彼明泉,馥矣芳荑。扬晔神皋,澄清灵溪。灼灼吾秀,徽美是谐。
誉必德昭,志由业栖。
憩凤于林,养龙在泉。舍潜就跃,假云翔天。饪以味变,台以明宣。
言辞戚朝,聿来鼎藩。
昔尔同事,谓予偕征。暌合无朕,聚散有情。我端北署,子腾南溟。
申非授乖,饮泪凄声。
缅邈荆巫,杳翳江湍。三千既旷,繇役实难。想像微景,延伫音翰。
因云往情,感风来叹。
寝处燕说,指辰忌薄。仳离未几,节至采获。静念霜繁,长怀景落。
人道分虑,前期靡托。
视听易狎,冲用难本。违真一差,顺性谁卷。颜子悔伤,蘧生化善。
心愧虽厚,行迷未远。平生结诚,久要罔转。警掉候风,侧望双反。
寒食前十日展谒先司空公墓夜宿山庄三首 其一,清代,全祖望,
青天白日先臣节,长水高山故国恩。犹有赐田环丙舍,敢捋薄植玷清门。
虚堂几忆瞻云泪,老树深栖归鹤魂。永夕岂徒霜露感,蟂矶手泽至今存。
寿宪使江寺簿八首以座右公廉勤谨忠信和缓八字为韵 其二,宋代,程公许,
人心无底谷,贪求何自餍。徇名膏火熬,徇财刀蜜甜。
受命独也正,取造物者廉。孤竹有世守,范防无乃严。
次韵张仲举助教上京即事四首 其四,元代,吴师道,
孔鸾敛翅久盘回,延阁穹崇际复开。四海宣文千载仰,两生接武一时来。
紬书共启缄金匮,持笔行登视草台。努力深期报知己,明时肯负出群才。
杂兴 其七,明代,李攀龙,
诡时苦难遇,直道苦不华。挈瓶羸众口,绳墨矫群邪。
所以上古人,工拙无常家。陆沈金马门,醉即据地歌。
世久自相玩,为德一何多。在群既累生,孤贵亦失和。
首阳与柳下,一龙复一蛇。同流虽所愿,迹迩心则遐。
题吹弹歌舞图 其一,明代,丘夫人,
谁家有女颜如玉,手持几竿昆崙竹。镂金编云一片形,含商弄羽千般曲。
一声迟,晓起丹山彩凤啼。一声疾,夜半孤舟嫠妇泣。
一声喜,秦楼仙侣同飞起。一声悲,异时忠臣乞食归。
十分妙趣真无比,良工写入霜缣里。时人莫道是无声,仙声不入凡人耳。
恭遇上耕籍田作诗八章,明代,黎遂球,
帝德萃虞,王功尚周。历畔启化,豳谷诒谋。徇齐应运,肇祚承休。
昭穆锡嘏,邦本是求。
典集其成,鼎燮式玉。穜稑亨晬,耒耜淳朴。取益必躬,出震聚欲。
爰载青旂,遂戒龙幄。
星辰文从,深出武器。游陋夏补,睹快宸秘。旭杲有庆,虔恪司事。
乐气流元,乾坤大至。
畯馌皆备,三九既任。百灵矩翼,万类宫音。象步羲画,风洽舜琴。
勾芒懔从,上帝惠心。
祖考蒸尝,士女祝勌。军实赫张,神人攸眷。占协旸雨,动若雷电。
稷稼告成,镐饮咸宴。
泛流岂豫,鸣球载歌。日就被辉,云从布和。数举德饱,位列会嘉。
素餐近惧,衎食旨多。
三锡实繁,五色惟物。工称于劳,农乃不屈。趋跃佩带,纷缤尘黻。
出毖拱卫,入徐散拂。
辅德有象,春官威仪。璇杓受禄,颖栗采诗。家食卜吉,井汲且垂。
倾风景化,矢义蒙滋。
江城子慢 阁夜,清代,沈曾植,
寒更欺病客。江阁夜,虬箭伶俜滴。金粟尺。玉带砚,隐约避人书迹。
陨星石。万里归来鹃血污,天门泪,仙人兵解厄。人閒直恁休囚,星汉更无消息。
年时连环共解,对雪江愁晚,眼迷朱碧。枉抛掷。行云梦,神女今来天隔。
了无说。袖里衣冠飘撒下,第几劫,昆池灰晕赤。冥冥碧火,巢中鸮夜吓。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