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江南树。
一夜花开无数。
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
不道春将暮。
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这首词上阕写景,表明春色将残。“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起首二句写春到江南景色。江南多雨,连贵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树”。“雨”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晓》中所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催开百花的及时雨,而不是摧残百花的风雨,所以下句才说“一夜花开无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诗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这是写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长,时不我待,转瞬之间,阳春三月已过,就到暮春时节。“绿树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三四两句写暮春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绿树成阴果满枝”了,花期已过,累累果实已经挂满枝头。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树下已有游人踏出的归路,说明花期已过,游人渐少。上阕纯写春景,但写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一二句写词人与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这当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通过这一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次韵呈维心拙涩不工当为抵掌 其一,宋代,沈与求,
岐亭幽梦堕微茫,百草先春自不芳。山雨压低临涧影,天风吹下满林香。
梨花少韵非俦匹,竹叶多情故敛藏。长记江桥闲立马,落英谁扫重情伤。
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宋代,苏轼,
山川不改旧,岁月逝肯留。
百年一俯仰,五胜更王囚。
同僚比岑范,德业前人羞。
坐令老钝守,啸诺获少休。
却思二十年,出处非人谋。
齿发付天公,缺坏不可修。
和渊明归去来兮辞,宋代,杨万里,
归去来兮,平生怀归今得归。有未归而不怿,岂当怿而更悲。
愧一陶之不若,庶二疏兮可追。肖令威之归辽,喟物是而人非。
捐水苍兮今佩,反芰制兮昨衣。恋岂谖夫太紫,分敢踰于少微。
如鹿得草,望绿斯奔。如鹤出笼,岂复入门。屦虽未得,而趾故存。
谓予不信,有如泰樽。月喜予之言归,隤清晖而照颜。
山喜予以出迎,相劳苦其平安。江喜予而舞波,击碎雪于云关。
纷邻曲之老稚,羌堵墙以来观。沸里巷之犬鸡,亦喜翁之蚤还。
惊鬓髯之两霜,尚赳赳而桓桓。归去来兮,半天下以倦游。
饥予驱而予出,奚俟饱而无求。观一箪之屡空,躬自乐而人忧。
暨一区之草玄,娱羲画与箕畴。岂慕胥靡,济川作舟。
矧先人之敝庐,有一壑兮一丘。后千寻兮茂林,前十里兮清流。
耿靡羡而载营,蹇何骛而不休。已矣乎!用舍匪吾,行止匪时。
何至啜醨如渔父,何必乎誓墓兮如羲之。吾行可枉涂,吾止可预期。
应耘耔而端委,犹端委而耘籽。对天地而一哂,酢风光以千诗。
抵槁茎与朽壳,岂复从詹尹而决疑。
中秋不见月,宋代,朱晞颜,
今年端正月,不见白⽟盘。封姨约丰隆,苦意相作难。
似疑妒孀娥,婵娟满人间。凝尘掩明镜,舞影停双鸾。
林间金背蟆,纳景泥蹒跚。何如草根萤,熠熠明夜阑。
绝怜风枝鹊,飞绕何时安。嗟余老无术,戏挟清光寒。
会须期隔岁,飞步凌天坛。
登苏门山百泉,宋代,刘豫,
太行雄伟赤霄逼,枝分苏门为肘腋。孕奇产秀气蟠郁,涌作琉璃千顷碧。
初疑骊龙蛰山趾,仰喷明珠飞的皪。忽如湘灵理新妆,大鉴开匣乍磨拭。
峰峦倒影浸云烟,蘋藻照沙改颜色。相辉一段佳风月,馀泽几州及动植。
昔闻隐沦有仙人,高标清与溪山敌。悠悠往事散浮云,啸有遗屋行有迹。
我居东秦济水南,无限泉池日亲炙。一行作吏别经年,情思尘埃何处涤。
云祠因祷来凭栏,顿爽骨毛快胸臆。飘飘兰舟七八客,尊俎笙箫随分入。
胜概纷并接不暇,恨乏鲁戈延晷刻。归来簿领厌沉迷,春睡每着蝶梦适。
心约他时杖履游,醉漱溪流枕溪石。
钗头凤 书愤,清代,范安澜,
年华老。光阴耗。旧时颜面今枯槁。愁如缚。心无着。
十年昏聩,一朝惊觉。错。错。错。
灯花小。炉烟袅。匡床闷剧和衣倒。添萧索。增寥落。
暂摅胸膈,还须狂乐。酌。酌。酌。
冬景 地炉煨榾柮,宋代,刘辰翁,
片地为炉古,长镵斫雪来。蒲团容膝坐,榾柮向人煨。
凿破昆山璞,方如煖阁开。一根深雨露,四壁涨烟煤。
光怪浮螭吻,云星拨芋魁。朱门香兽拥,何意早成灰。
冬景 至后日初长,宋代,刘辰翁,
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