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紫岩去後汉公卿,不知几貂蝉。
谁能借留侯箸,著祖生鞭。
依旧尘沙万里,河洛染腥膻。
谁识道山客,衣钵曾传。
共记玉堂对策,欲先明大义,次第筹边。
况重湖八桂,袖手已多年。
望中原驱驰去也,拥十州、牙纛正翩翩。
春风早,看东南王气,飞绕星躔。
询问在紫岩之后的汉朝官员们,
不知道多少貂蝉。
谁能够借到留侯的筷子,
穿上祖传的马鞭。
依然是尘沙遍布万里,
河洛之地弥漫着血腥气。
有谁能够认识到山中的客人,
曾经传承衣钵之人。
共同记载着玉堂之上的对策,
希望先明白大义,
接下来谋划边境事宜。
何况是重要的湖南和广西,
已经多年来置身事外。
望着中原迅速驶去,
统治着十个州,旌旗飘扬。
春风已经吹过,
观察东南方的王者之气,
在星辰的环绕中飞舞。
这首诗是刘过在宋代创作的《八声甘州》之一,表达了对时局动荡的关切和对身世的思考。诗中以问答的方式,探询了紫岩之后的汉朝官员们的去向和命运。作者以貂蝉、留侯、祖传马鞭等形象隐喻历史中的人物和事件,传递出对历史的追问和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
诗中描绘了战乱之地的景象,尘沙遍布万里,河洛之地充满了血腥气味,展现了时代的动荡和残酷。作者以道山客、衣钵传承等表达了对历史中的智者和先知的敬仰和向往。
诗的后半部分强调了对国家大义和边疆事务的关注,湖南和广西被提及为重要地区,而作者对这些地区的置之不理表示了无奈和忧虑。最后,诗中展望了中原的迅速发展和王气的飞扬,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期望和对领袖的赞美。
整首诗以其雄浑的气势、隐喻的手法和对历史和时局的关注,展现了作者对乱世和英雄人物的思考和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国家兴衰和边疆安危的担忧。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闻雁,明代,庞尚鹏,
有鸟有鸟刺天飞,凌风何处借高栖。朝游碧落暮四海,谁道汤网横天施。
雪深边塞五更时,洞庭云暗雨如丝。河汉一声天地晓,耻随越鸟巢南枝。
沙头明月秋偏好,芦洲曲水环蓬岛。群居不为稻粱谋,回翔肯落虞人手。
问尔常从海上来,钓徒几见鹰扬老。
【双调】一机锦 离思,元代,未知作者,
宝钗分,鸾镜缺,瓶坠簪断折,《三叠阳光》争忍,别。心儿里痛哽咽,眼
儿里弹泪血。空教我扌绝耳揉腮,执手和伊相看,也没一句话儿说。
【锦上花】初相见,誓盟设,空教我暗伤嗟,恨千叠。难割难舍,把他奴全
然不藉,直恁的信音绝,谁知你到今心性别。吉玎的玉簪折,支楞的弦断绝。
盼的痴呆,我则想尽老同欢,弄巧翻做了拙。
【江儿水】又早三秋至,寒雁飞。牛星女宿重相会,只听的捣砧声透入在罗
帏内。景凄凉阶下寒蛩唧,桂子飘香拂鼻。叶落丹枫,满目黄花铺地。
【尾】裁冰剪雪呈祥瑞,饮羊羔共同欢会,端的是翠绕红围。
与道源游西庄,遇齐道人,同往草堂,为齐书此,宋代,苏轼,
桑麻已零落,藻荇复消沉。园宅在人境,岁时伤我心。
强穿南埭路,遥望北山岑。欲与道人语,跨鞍聊一寻。
赠韩德真诗,魏晋,曹摅,
赫赫显族。
冠盖峩峩。
葛延王室。
蔹蔓帝家。
如地之岳。
如天之河。
爰有韩生。
体德逶迤。
玉质含章。
珪白无瑕。
庇岳之崇。
荫林之华。
朝游龙泉。
夕栖凤柯。
同宿望舒。
参辔羲和。
弘曜日月。
不荣若何。
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诗,南北朝,谢灵运,
玉玺戒诚信。
黄屋示崇高。
事为名教用。
道以神理超。
昔闻汾水游。
今见尘外镳。
鸣笳发春渚。
税銮登山椒。
张组眺倒景。
列筵瞩归潮。
远岩映兰薄。
白日丽江皐。
原隰荑绿柳。
墟囿散红桃。
皇心美阳泽。
万象咸光昭。
顾己枉维絷。
抚志惭场苗。
工拙各所宜。
终所反林巢。
曾是萦旧想。
览物奏长谣。
秋日之浮石周氏访立之韫公殷靖诸先生遗文多散佚者其残断萹帙后人又閟之不肯画出即赋乂律四首晓之 其三,清代,全祖望,
华贯追思先秩宗,两家倡和最舂容。朅来并罹桑田痛,此日重寻锦里踪。
埋碧定怜十世厄,杀青谁发旧时封。南湖诗老遭牵帅,慷慨同听午夜钟。
明叔有语赠赣丞曾幼度次韵简明叔并寄幼度为明叔赋买江天诗,宋代,赵蕃,
诗成要落天地间,太虚明月相往还。声名或觉四海隘,身乃憔悴穷闭关。
诗中妙理超生死,何但不以彼易此。我来白下岂徒然,簿书凫鹜非吾事。
陈君一见投纻衣,刺天翼并青冥垂。楚人不误玉在璞,山川终用骍之犁。
曾侯愿识今已后,因君示我诗到手。不惟我辈独识真,异馔珍羞甘众口。
几思插翅飞堕前,漫看璧月缺复圆。符移催来定不远,挐音不见闻担肩。
世人千金买婵娟,我视弃去如浮烟。万言杯水世所捐,顾欲赖以无穷传。
念奴娇 熙春台宴同官,宋代,王迈,
层台云外,阅古今、多少兴衰成败。老木千章,若个是、南国甘棠遗爱。
群籁号风,繁阴蔽日,有此清凉界。宾朋在坐,朗然心目明快。
更向会景亭前,登高吊古,此景何人会。岁岁春来春又去,独有灵台春在。
早稻炊香,晚禾摇穗,管取三登泰。酿成春酒,把杯行乐须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