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菊自叹
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
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
对黄花人自羞,花依旧,人比黄花瘦。
问花不语,花替人愁。
登会波楼
四围山,会波楼上倚阑干。
大明湖铺翠描金间,华鹊中问,爱江心六月寒。
荷花绽,十里香风散。
被沙头啼鸟,唤醒这梦里微官。
玉香逦花
玉香逦,花中无物比风流。
芳姿夺尽人间秀,冰雪堪羞,翠帏中分外幽。
开时候,把风月都熏透。
神仙在此,何必扬州。
村居
会寻思,过中年便赋去来词。
为甚等闲间不肯来城市?只怕俗却新诗。
对着这落花村,流水堤,柴门闭柳外山横翠。
便有些斜风细雨,也近不得这蒲笠蓑衣。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同人集双藤书屋罗两峰曹友梅张水屋合作一图纪事,清代,何道生,
三人合画议谁始,两峰友梅张风子。铺将一幅溪藤纸,笔声飒飒风生耳。
一气呵成十五指,烘染如以水济水。是时木脱秋气高,仿佛满屋生风涛。
瀑布下注势千尺,飞流倒溅茅堂茅。一株两株树磊砢,三人五人恣游遨。
顿令座客发遐想,栩栩竞欲凌云翱。呜呼两峰友梅张风子,肝胆一家乃如此。
吾欲合传一篇续画史。
【双调】新水令 闺丽绣闺深,元代,乔吉,
闺丽
绣闺深培养出牡丹芽,控银钩绣帘不挂。莺燕游上苑,蝶梦绕东华。富贵人家,花阴内柳阴下。
【乔木查】忽地迎头见咱,娇小心儿里怕,厌地回身拢鬓鸦,傍阑干行又羞,双脸烘霞。
【搅筝琶】我凝眸罢,心内顽麻。可知曲江头三次遗鞭,我粉墙外几乎坠马。人说观自在活菩萨,堪夸。普院山几时曾到他,更隔着海角天涯。
【甜水令】他秋水回波,春山摇翠,芳心迎迓,彼此各承答。诗句传情,琴声写恨,衷肠牵挂,许多时不得欢洽。
【雁儿落】斗的满街里闲嗑牙,待罢呵如何罢?空揣着题诗玉版笺,织锦香罗帕。
【得胜令】我是个为客秀才家,你是个未嫁女娇娃,不是将海鹤儿相埋怨,休把这纸鹞儿厮调发。若是真么,回与我句实成的话。天那,送了人呵不是耍。
【离亭宴煞】只因你赡不下解合的心肠儿叉,不是我口不严俵扬的风声儿大。伫头凭阑,一日三衙,唱道成时节准备着小意儿妆虾,不成时怎肯呆心儿跳塔?哎,你个吃戏冤家。来来来将人休量抹,我不是琉璃井底鸣蛙,我是个花柳营中惯战马。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宋代,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
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
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送周郎,宋代,陆游,
我居山阴古大泽,四顾茫茫烟水白。平时辙迹所不到,玉树郎君肯来客。
衡门仅可俯首过,陋室真成容膝迮。木盘设食菜数箸,共饱知君不予责。
期年相从无夜旦,一日复有千里隔。送君津头泪如绠,老身恨不生羽翮。
江湖道崄非一二,触处兢畏真良策。从今日望平安书,我欲灯前手亲拆。
满江红·岳渎储精,宋代,刘浩,
岳渎储精,冰壶里、精神可掬。三万卷、龙蛇落纸,琅杆撑腹。便合弹冠登要路,如何袖手缄空谷。又谁知、天独授先生,长生。
鹤易怨,龟多缩。竹太瘦,梅偏独。算人间何物,可传心曲。但愿君如天上月,年年此夜团如玉。更有人、千里共婵娟,偷香祝时出爱姬。
酷相思 本意,清代,范安澜,
忆昔旗亭歌赠芍。恨匆遽、因缘薄。盼青鸟、音书何处托?
悔不的、当初错。认不的、而今错。
剪剪轻风飘雨脚。似有意、添萧索。怎离绪、茫茫难捉摸。
才一会、安排着。又一会、思量着。
顺祀诗并序,宋代,宋祁,
孰顺其祀,明明天子。天子谦让,诏群臣其议。惟章献、章懿,遂祔先帝。
宜索而典,而古而今。顺考攸宜,慰我孝心。群臣稽首,不远厥成。
伊先猷是程,伊大孝是经。匪祥符孰从,则莫我京。
三代庙寝,止一帝后。汉制已迁,儒臣罔究。礼缺不称,因朴趋陋。
亲靡祔尊,神挈斯祐。帝曰俞哉,予奉二慈。匪曰无典,实成训是依。
促灼尔龟,爰蕝尔仪。琢金追玉,昭款信辞。不敢先后,惟以顺跻。
孟冬十月,大飨其时。朕不惮勤,于庭遣之。吉日辛酉,帝自文德。
至于大庆,奉宝授册。永怀劬劳,孝贯天极。虞宾在位,百官承式。
显显太岁,惟册宝是将。和鸾有容,龙旗孔扬。既至于庙,是承是告。
奉迁后主,合侑文考。有主则止,有匹得行。遂旅豆笾,以及芼牲。
明水太羹,有飶有澄。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考悦妣安,蠲我德音。
德音惟何,帝受纯嘏。不专斯飨,用赦天下。开释罪辜,赐逮九军。
一人作孝,庶邦蒙仁。礼非天作,托始于圣。圣克正始,万世攸定。
作述交善,神人胥庆。天谓皇帝,既付所覆。帝克孝治,奉亲以侑。
其收丕祺,蕃衍后昆。万有亿年,继继存存。
答游山人初春在吴门见怀三首 其一,明代,卢龙云,
异地羁愁已渐分,春来花鸟自堪群。朋游祗恨同声远,消息徒劳隔岁闻。
王月漫赓椒里颂,客星仍傍海东云。山川吴越俱形胜,芳草王孙却为君。
考槃清咏 其一,明代,林廷玉,
卜筑依云山,花开花还落。野猿摘木实,渴鹿饮泉壑。
幽鸟日嘤嘤,蛛网悬屋角。丝瓜上墙颠,雀瓢蔓林薄。
忽瞻山之阳,蹁跹翥云鹤。万物遂其生,吾心亦云若。
空山无侣伴,呼酒独自酌。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