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诗一首(时沧州用兵)

作者:杜牧(唐代)

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by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

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慑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

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翦翦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

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尝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0

诗文译文

高文在隋朝末年,提剑顺从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说继之神,神仍使用文字处理。

德泽斟酌生灵,沉睡薰骨髓。

旄头骑兵箕尾,风尘蓟门起。

匈奴兵杀死汉军,尸满咸阳市。

宣皇逃跑豪杰,谈笑开中吗?。

蟠联两河之间,灰烬萌始终不能消除。

号称精锐兵马的地方,齐基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土,争论是一家从事。

叛逆的儿子嫁匈奴孙,西边邻居访问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音阶。

制度自创作,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天替代名称,分财奖赏称赞赏赐。

挖护城河by万丈,缭墙叠千难。

发誓将交付屏孙,但是当血断了。

九庙依仗神灵,四海为输给。

如何七十年,汗艴含羞耻。

韩信、彭越不再生,英国卫都是鬼。

凶门爪牙们,匆匆忙忙如儿戏。

历代圣人只是天天嗨,城外将谁寄。

屯田数十万,堤防常感到惴惴不安。

紧急征召奔赴军队需要,增加赋税供给凶器。

通过破坏统一法,并且追逐随时利益。

流品极蒙龙困,包括离散松弛。

夷狄日开张,百姓更加憔悴。

渺茫遥远太平,萧条全部费用。

到了贞元末年,风流放纵华丽。

艰难极泰沿着来,元和圣明天子。

元和圣明天子,英第二汤武上。

茅草覆盖宫殿,封章开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占卜庸真相。

勃说跑轰霆,河南一平荡。

接在长庆初年,燕国和赵国始终抬着襁褓。

携妻子背着你来,北阙争着叩头。

老抚养儿孙,你生现在有希望。

茹鲠喉还窄,负重力量还没长大。

坐在没有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加蓟垣沙,血、滹沱河浪。

只说人有征,怎么能问无礼。

一天五诸侯,逃亡到鸟去。

取之难梯天,失去容易反掌。

苍茫太行路,修剪修剪回到灌木丛。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几个俘虏事,谁在为我听。

荡荡乾坤大,翛翛曰月明。

喝起文王、武王的基业,可以以平洪溟。

怎能封域内,长有扈氏苗征。

七十里方圆百里,他也曾争论什么。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侮辱豪情壮志,叫看门人没有帮助声音。

聊书感念韵,被留下的贾谊。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其他诗经

次韵答沃泉二首 其二

作者:黄衷(明代)

次韵答沃泉二首 其二,明代,黄衷,

遥峰个个排檐秀,蛱蝶翩翩拂槛过。龙性屯云长作雨,道心明水镇无波。

湖光忽瀁天光动,花气犹含淑气和。奉忆函关牛背老,一编遗我至言多。

52

寻芳草 本意

作者:丁澎(清代)

寻芳草 本意,清代,丁澎,

嫩碧微烟笼。踏青时、芳菲谁共。绣鞋儿、却被香尘拥。

挽不住、王孙梦。

拾翠几寻思,笑然着、合欢闲弄。茜裙飘、撩得蔷薇动。

零乱了、钗头凤。

16

山中五无奈何 其一

作者:李涉(唐代)

山中五无奈何 其一,唐代,李涉,

无奈落叶何,纷纷满衰草。疾来无气力,拥户不能扫。

欲访云外人,都迷上山道。

34

王略帖赞

王略帖赞,宋代,鲍慎由,

昭回于天垂英光,跨颉历籀化大荒。烟华浓淡赋低昂,一噫万古称天章。

鸾跨虬引鹄序行,洞天九九归辽阳。茫茫十二小劫长,玺完神诃命芾藏。

34

葛岭杂书

作者:张雨(元代)

葛岭杂书,元代,张雨,

小娃小艇无踪迹,只有荷花雨溅裙。净洗一方天水碧,不教歌板污游云。

100

祖道应令诗

作者:王浚(魏晋)

祖道应令诗,魏晋,王浚,

侯谁在矣,东宫诜诜。曰保曰傅,弘道维新。前疑协衡,顾问翼轮。

岂伊张仲,专美前津。涣乎唐德,钦在四邻。齐轨上叶,永垂清尘。

65

自古 其一

作者:刘攽(宋代)

自古 其一,宋代,刘攽,

自古边功缘底事,多因嬖幸欲封侯。不如直与黄金印,惜取沙场万髑髅。

51

早春寄潜斋王史君

作者:严羽(宋代)

早春寄潜斋王史君,宋代,严羽,

昏昏醉睡慵朝起,日日柴门待暖开。春至任从花鸟笑,客来还仗酒樽陪。

移舟动觅依江柳,策杖时能访早梅。忽忆使君联骑出,此时乘兴几衔杯。

71

二十夜起对月怀斯远成父 其三

作者:赵蕃(宋代)

二十夜起对月怀斯远成父 其三,宋代,赵蕃,

昨朝执热扇慵挥,今夕凉生寝益衣。想见山房听风竹,怅余何日定成归。

44

里中康节庵画墨梅求诗因述本末以示之

里中康节庵画墨梅求诗因述本末以示之,宋代,赵孟坚,

逃禅祖花光,得其韵度之清丽。

节庵绍逃禅,得其萧散之布置。

回观玉面而鼠须,已见工夫较精致。

双枝倒作鹿角曲,生意由来端若尔。

所传正统谅末节,舍此的传皆伪耳。

僧花工之工则粗,梦良意到工则未。

女中却有鲍夫人,能守师绳不轻坠。

可怜闻名不识面,云有江西陆公济。

季衔麤丑恶拙祖,弊到雪篷滥觞矣。

所恨二王无巨法,多少东邻拟西子。

是中有趣岂不传,要以眼力求其旨。

踢须正七萼则三,点眼名椒梢鼠尾。

枝分三叠墨浓淡,蓊有正背多般蕊。

夫君固已悟筌蹄,重说偈言吾亦赘。

谁家屏障得君画,更以吾诗跋其底。

93

重阳

作者:刘敞(宋代)

重阳,宋代,刘敞,

劳生惜流阴,徂岁逼穷律。灿灿黄菊花,离离紫茱实。

芳香不可再,采掇自有术。零落势足悲,盛时亦未失。

登高散百虑,驱马恣所出。或云避阳九,可以纳元吉。

嘉愿谁间然,且当醉终日。

34

兰边晚酌

兰边晚酌,宋代,赵友直,

深谷笼幽色,超然味更长。

薰人先欲醉,对客漫斟尝。

初触来歌席,犹肄扑酒觞。

主人困坐久,寂寂不闻香。

40

瓶中梅花

瓶中梅花,宋代,徐似道,

可怜玉雪不供愁,似情诗翁作□□。

□□此君虽强项,岁寒相对却风流。

87

游庐山得蟹

游庐山得蟹,宋代,徐似道,

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

亦知二者古难并,到得九江吾事足。

庐山偃蹇坐吾前,螃蟹郭索来酒边。

持螯把酒与山对,世无此乐三百年。

时人爱画陶靖节,菊绕乐篱手亲折。

何如更画我持螯,共对庐山作三绝。

79

王干以诗寄和答

作者:韩淲(宋代)

王干以诗寄和答,宋代,韩淲,

福唐荔子冬生花,青榕深深多释家。海山会府亦繁富,官自货盐常造茶。

民以不冤刑狱折,无岁无人无一节。同僚斗牛应暖热,中酒过厅不可说。

90

三月二日丽正门书事

三月二日丽正门书事,元代,吴师道,

万骑遥闻发上林,内前车马去骎骎。风回辇路香烟合,雨映龙楼柳色深。

杂卒屡呼惊过客,冷官凝望促华音。修门此日逢佳客,咫尺清光傥照临。

64

涵清轩

涵清轩,元代,丁鹤年,

止水才盈掬,涵空有底宽。玉壶秋影净,金镜晓来寒。

落月斜沈白,流霞浅浴丹。上人方宴坐,应向观中看。

52

题墨梅图

题墨梅图,元代,蒲道源,

春风不解惜琼英,可是招魂有客卿。记得小桥曾度处,数枝和月浸溪明。

99

夏日城南郊行

夏日城南郊行,明代,祝允明,

古县周遭景物环,政虽多暇倦跻攀。偶因送客乘时出,却得浮生半日閒。

频过水边仍有竹,忽当林断远逢山。但教到处情如此,瘴海无妨缓缓还。

56

徐子与席怀梁公实

徐子与席怀梁公实,明代,李攀龙,

共指金茎雪色间,鸣珂当日满朝班。即看徐孺能悬榻,岂谓梁鸿更出关。

薄宦天涯成白首,故人江上买青山。岭南梅树今堪折,赠我宁无驿使还。

4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