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至今风低草,戢戢见白石。
金华风烟下,亦有君履迹。
何为红尘里,颌须欲雪白。
在金华山上放牧羊群,
早已获得玉帝的册封。
至今风儿低吹草地,
一片寂静,只见白色的石头。
金华山下的风景,
也留下了你的足迹。
你为何在红尘之中,
颐养着一颗欲变白的胡须。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写给俞清老道人的回答,诗中描述了山野风景和道人的身影,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的向往和景仰之情。
诗的第一句“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描绘了诗人在金华山上放牧羊群的情景,并表示诗人早已在这片山野获得了玉帝的认可和册封。这里的金华山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居的象征,诗人通过放牧羊群在山间过着宁静自在的生活,与尘世繁华相隔。
接下来的两句“至今风低草,戢戢见白石”,描绘了风吹草低的景象,一片寂静中只有白色的石头,表达了山野的宁静与纯净。这种景象与诗人向往的道人生活相呼应,传达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下半首的第一句“金华风烟下,亦有君履迹”,指的是金华山下的风景,也留下了道人的足迹,诗人将自己与道人相提并论,表达了对道人生活方式的赞美和向往。
最后两句“何为红尘里,颌须欲雪白”,诗人反问道人在尘世纷扰之中为何保持一颗欲变白的胡须,表达了对道人超脱红尘的态度的赞叹和羡慕。胡须的颜色隐喻了人的寿命,欲变白则表示道人追求长寿和超凡脱俗的心愿。
整首诗写景细腻,表达了诗人对道人生活的向往和对纯净清静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道人超脱尘世的羡慕和赞叹之情。通过描绘山野风景和道人形象,诗人在诗中追求与自然的融洽和内心的宁静。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双调】雁儿落过德胜今,元代,赵善庆,
天竺寺
檀古道场,水月白衣相。真珠般若林,多宝如来藏。梵相四天王,唐塑八金刚。佛隐松间塔,僧推云外窗。虚堂,法鼓惊天上;长廊,游人惹御香。
游五泄六首 其五 紫阆,明代,陶望龄,
一瀑悬百仞,五瀑方到地。每缘岚雾开,略想峰头翠。
即此料泉源,应从白云坠。攀藤渐跻陟,屡息始能诣。
谁谓孤峭中,忽有桃源事。鸡犬散村落,竹木成位置。
连畴溪女桑,卓午樵人市。向来五瀑布,平流若沟隧。
十里方下山,人家在天际。
赏心亭,宋代,刘攽,
高堂面虚无,水色照群有。不知归流永,但见来帆久。
苍翠前后山,起伏龙蛇走。荒芜六朝旧,独此存不朽。
凉风西北至,萧飒惊户牖。秋意倏已高,玄蝉嘒衰柳。
主人厚宾客,嘉赠随所取。爽豁破萦纡,高凉谢尘垢。
开筵穷日影,玉斗湛清酒。长歌激梁尘,烂醉颇无负。
羁游屡飘荡,攀援每迟后。数公倾盖欢,夙昔故未偶。
夜阑天正黑,出户揽星斗。明发复殊方,行行但回首。
祝圣清旦登星坛唱步虚下坛晓雾四开晴景熙然,宋代,程公许,
峻极先峰接绛霄,佩环催肃大昕朝。步虚杳渺吟崆峒,飙驭依稀驻郁萧。
拟效嵩呼腾汉阙,细听天籁响虞韶。班回徙倚危栏望,红日初升宿雾消。
图志歌,元代,黎崱,
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邕,南抵占城西大理。
古来五岭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阯。其在成周为越裳,重译曾来供白雉。
秦名象郡汉交州,九真日南接其地。汉初赵陀总雄据,乃命为王免诛徙。
继因高后禁关市,陀复怙强随僭伪。即称帝与中国仵,戕害边民严武备。
汉家自是起兵戈,每战无功罢力士。汉文修德不事武,释罪不诛封赵氏。
陀因感德称藩臣,遂使婴齐来入侍。方物珍奇岁贡输,传袭子孙给五世。
吕嘉谋叛暗兴兵,故杀其王并汉使。武皇一怒奋天戈,千里精兵扫凶秽。
路侯博德勇有谋,破越如同破竹势。分为九郡置官守,南越从兹国乃废。
中华闻化遍九州,渐教远人通礼义。光武初除新室难,未遑选擢南方使。
糜洽二女逞奸雄,娣名徵侧妹徵贰。招呼要党据南交,威服百蛮无与比。
侵边寇灭六十城,一立为王一为帅。堂堂汉将马伏波,苦战三年常切齿。
分军驱逐到玺溪,贼酋授首悉平治。广开汉界极天南,铜柱高标传汉史。
命官遣将镇其民,德政清新多惠施。至于士燮善抚绥,贵重一方人所念。
国政纷纷吴蜀在,争为壁垒陈交界。境入汉制宋齐梁,兴诛相承如一轨。
悠悠阅世迨隋唐,始号安南今乃是。张舟始作都护时,修筑罗城制军器。
高骈威信行在彼,此邦人人多慢易。咸通末岁中国乱,转运遐方肆骄恣。
吴权曲颢矫与杨,篡辱相争民力匮。宋初王氏始封王,丁绝转封黎与李。
李传九世一百年,嗣有陈王来袭位。泰平日久重儒风,礼乐衣冠略初似。
皇元一统自古无,德服万邦恩泽被。陈王纳款三十年,后嗣不道违上旨。
甲申假道征占城,令助军器供饷馈。居然逆命相抗衡,拒捍王师心怀异。
陈王子侄二三人,慕义来归沐恩赐。兴师伐罪出有名,千里鹰扬耀旗帜。
进兵数道会于交,势若雷云驰万骑。其王逃海匿山林,旁及无辜遭罪戾。
师还伏罪进表章,犀象玺珠常踵至。圣心荡荡念斯民,罢战休兵合天意。
南陲从此悉安然,亿万生灵蒙其庇。远人怀德自心归,天下为家当盛际。
小臣居沔拜皇恩,窃禄素餐心自愧。乘间缀缉旧所闻,写作《安南风土志》。
用韵夏原威述怀七言六首 其一,明代,郑真,
雉堞煌煌壮国都,移家住近月明湖。秋风篱落花长好,夜雪庭阶草不枯。
烟远山庖供晚爨,云舂野碓急秋租。浮生已付形骸外,何羡商岩隐者徒。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