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体四首次良金韵

作者:顾清(明代)

玛瑙阶边蛱蝶花,玉阑低转画廊斜。

大家近日新经史,不向宫门候小车。

0

诗文译文

在玛瑙阶边,蝴蝶围绕着花儿飞舞,

明亮的玉阑下低垂转弯。

众人近来都专心学习经史知识,

不再守在宫门等待小车。

诗文简析

《宫体四首次良金韵》是明代诗人顾清创作的一首诗,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宫殿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明代宫廷的景象。诗中的玛瑙阶、玉阑和画廊等描绘了宫廷建筑的壮丽和华贵。

第一句描述了玛瑙阶边的花儿和蝴蝶,在宫廷的瑰丽环境中,花朵绽放,蝴蝶翩翩飞舞,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描绘了明亮的玉阑低垂转弯。玉阑是指宫殿中的雕花栏杆,明亮的玉阑下垂转的形象,增添了宫廷的神秘和威严。这句也可以理解为宫廷中的人们低头行礼,表现出一种恭敬和庄重的氛围。

第三句表达了当时众人对经史知识的热情和专注。在明代,文化教育兴盛,人们热衷于学习,特别是经史方面的知识。这句意味着人们珍惜学习机会,努力追求知识。

最后一句表达了宫廷中的变革。过去,人们常常在宫门等待皇帝的小车,以示对皇帝的尊敬,但现在人们更加关注学问,不再把时间浪费在等待上,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整首诗以宫廷为背景,通过描绘宫廷景象和人们的学习热情,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人们对个人成长的重视。它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变革,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新气象和价值观的转变。

顾清

顾清(1460-1528)字士廉,江南华亭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诗清新婉丽,天趣盎然。著有《东江家藏集》《松江府志》等。

其他诗经

将进酒

作者:陈陶(唐代)

将进酒,唐代,陈陶,

金尊莫倚青春健,龌龊浮生如走电。

琴瑟盘倾从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

麻姑爪秃瞳子昏,东皇肉角生鱼鳞。

灵鳌柱骨半枯朽,骊龙德悔愁耕人。

周孔蓍龟久沦没,黄蒿谁认贤愚骨。

兔苑词才去不还,兰亭水石空明月。

姮娥弄箫香雨收,江滨迸瑟鱼龙愁。

灵芝九折楚莲醉,翾风一叹梁庭秋。

醁亚蛮觥奉君寿,玉山三献春红透。

银鸭金鹅言待谁,隋家岳渎皇家有。

珊瑚座上凌香云,凤炰龙炙猩猩唇。

芝兰此日不倾倒,南山白石皆贤人。

文康调笑麒麟起,一曲飞龙寿天地。

90

登庐山天池寺

作者:尹台(明代)

登庐山天池寺,明代,尹台,

匡庐秀出九江水,揽结天池翠几重。万壑云开青锦绣,千峰日照紫芙蓉。

危林袅雾晴兼合,飞瀑垂虹断忽逢。北望长安忻在目,朝氛莫遣蔽高舂。

82

怀阿嫂二首 其一

怀阿嫂二首 其一,清代,费墨娟,

自从分手系相思,一别何堪会面迟!忆否去年风雪夜,围炉剪烛共谈诗?

77

渔家杂兴

渔家杂兴,宋代,叶元素,

鸣榔声里过吴松,月似银盘贴水中。

纲得锦鳞鱼数尾,岂无一尾是蛟龙。

30

再出三峡

再出三峡,近现代,陈仁德,

夔门重过势依然,百丈悬崖峻极天。山夹激流舟似苇,笛鸣深谷雨如烟。

危樯出没狂涛里,新句推敲古渡边。十二巫峰何处是,游人指点白云间。

92

生查子

作者:王观(宋代)

生查子,宋代,王观,

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两鬓可怜青,一夜相思老。
归傍碧纱窗,说与人人道。真个别离难,不似相逢好。

89

(二十换头)【双调】新水令

(二十换头)【双调】新水令,元代,关汉卿,

玉骢丝鞚金鞍革占,系垂杨小庭深院。明媚景,艳阳天。急管繁弦,东楼上恣欢宴。

【庆东原】或向幽窗下,或向曲槛前,春纤相对摇纨扇。闲凭着玉肩,双歌《采莲》,斗抚冰弦。遂却少年心,称了于飞愿。

【早乡词】九秋天,三径边,绽黄花遍撒金钱。露春纤把花笑捻,捧金杯酒频劝,畅好是风流如五柳庄前。

【挂打沽】浅浅江梅驿使传,乱剪碎鹅毛片。旋剖湿橙列着玳筵,玉液着金瓶旋。酒晕红,新妆面,人道是穷冬,我道是虚言。

【石竹子】夜夜嬉游赛上元,朝朝宴乐赏禁烟。密爱幽欢不能恋,无奈被名缰利锁牵。

【山石榴】阻鸾凰,分莺燕,马头咫尺天涯远,易去难相见。

【幺】心间愁万千,不能言。当时月枕歌眷恋,到如今翻作《阳关》怨。

【醉也摩挲】真个索去也么天,真个索去也么天!再要团圆,动是经年,思量杀俺也么天!

【相公爱】晚宿在孤村闷怎生眠,伴人离愁月当轩。月圆,人几时圆?不似他南楼上斗婵娟。

【胡十八】天配合俏姻眷,分拆开并头莲。思量席上与樽前,天生的自然,那些儿体面。也是俺心上有,常常的梦中见。

【一锭银】心友每相邀列着管弦,却子待欢解动凄然。十分酒十分悲怨,却不道怎生般消遣。

【阿那忽】酒劝到根前,只办的推延。桃花去年人面,偏怎生冷落了今年。

【不拜门】酒入愁肠闷怎生言,疏竹萧萧西风战。如今,如年似长夜天,正是恰黄昏庭院。

【金盏子】咱无缘,风流十全。尽可怜,芙蓉面。腕松着金钏,鬓贴着翠钿,脸朵着秋莲。眼去眉来相思恋,春山摇,秋波转。

【大拜门】玉兔鹘牌悬,怀揣着帝宣,称了俺男儿深愿。忙加玉鞭,急催骏马宛,恨不圣到俺那佳人家门前。

【也不罗】只听得乐声喧,列着华筵,聚集诸亲眷。首先一盏拦门劝,走马身劳倦。

【喜人心】人丛里遥见,半遮着罗扇,可喜的风流业冤,两叶眉儿未展。百般的陪告,一创的求和,只管里熬煎。他越将个庞儿变,咱百般的难分辨。

【风流体】胡猜咱,胡猜咱居帝辇,和别人、和别人相留恋。上放着、上放着赐福天,你不知、你不知神明见。

【忽都白】我半载来孤眠,信口胡言,枉了把我冤也么冤。打听的真实,有人曾见,母亲根前,恁儿情愿,一任当刑宪,死而心无怨。

【唐兀歹】不付能告求的绣帏里头眠,痛惜轻怜。斩眼不觉得绿窗儿外月明却又早转,畅好是疾明也么天!

【尾】腰肢困摆垂杨软,舌尖笑吐丁香喘。绣帐里无人,并枕低言。畅道美满姻缘,风流缱绻,天若肯为人,为人是今生愿。尽老同眠也者,也强如雁底关河路儿远。

74

作者:刘旦(宋代)

句,宋代,刘旦,

紫宸拜赐鸣双笏,皂盖颁春佩左符。

膺门昔忝登龙客,董墓今悲下马人。

感恻复何言。

70

浴日亭(在南海庙前。)

作者:苏轼(宋代)

浴日亭(在南海庙前。),宋代,苏轼,

剑气峥嵘夜插天,瑞光明灭到黄湾。

坐看旸谷浮金晕,遥想钱塘涌雪山。

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忽惊鸟动行人起,飞上千峰紫翠间。

67

夜泊龙庙回望建康有感

作者:陆游(宋代)

夜泊龙庙回望建康有感,宋代,陆游,

我醉行水上,身轻如飞烟。

鱼龙互悲啸,伴我夜不眠。

羽扇挥浮云,月挂牛斗间。

河汉横复斜,风露方浩然。

坡陀石头城,寂寞七百年。

世事感予怀,竦身入青天。

83

答多情和尚

答多情和尚,近现代,刘雄,

衡门之下寄畸人,漫把穷通付鬼神。廿四华年如电抹,三千幽梦共云沈。

周旋诸友散何许?惭愧故交招我魂。已分余生作书蠹,何曾病骨解嬉春。

64

宴阑思旧诗

宴阑思旧诗,南北朝,萧统,

孝若信儒雅,稽古文敦淳。茂沿实俊朗,文义纵横陈。

佐公持方介,才学罕为邻。灌蔬实温雅,摛藻每清新。

余非狎异者,惟旧且怀仁。绸缪似河曲,契阔等漳滨。

如何离灾尽,眇漠同埃尘。一起应刘念,泫泫欲沾巾。

30

首夏清景想望山居

首夏清景想望山居,唐代,李德裕,

嘉树阴初合,山中赏更新。禽言未知夏,兰径尚馀春。
散满萝垂带,扶疏桂长轮。丹青写不尽,宵梦叹非真。
累榭空留月,虚舟若待人。何时倚兰棹,相与掇汀蘋。

24

同张明府游溇水亭

同张明府游溇水亭,唐代,李群玉,

草色绿溪晚,梅香生縠文。云天敛馀霁,水木笼微曛。
垂钓坐方屿,幽禽时一闻。何当五柳下,酌醴吟庭筠。

71

奉和御制平胡

作者:裴漼(唐代)

奉和御制平胡,唐代,裴漼,

玄漠圣恩通,由来书轨同。忽闻窥月满,相聚寇云中。
庙略占黄气,神兵出绛宫。将军行逐虏,使者亦和戎。
一举轒輼灭,再麾沙漠空。直将威禁暴,非用武为雄。
饮至明军礼,酬勋锡武功。干戈还载戢,文德在唐风。

4

玉炉三涧雪 勤劳

玉炉三涧雪 勤劳,元代,丘处机,

物外虽明端的,天心未放玲珑。区区陌上走西东。

也学浮生作梦。

梦寐更劳数载,岩龛复度三冬。待佗消息显真功。

放出凌云螮蝀。

75

次韵阿荣存初参议秋夜见寄

作者:虞集(元代)

次韵阿荣存初参议秋夜见寄,元代,虞集,

寓馆城门夕,高秋雨露开。天垂华盖近,月转紫垣来。

疏阔思良会,淹留到不才。深期谢安石,挥麈散风埃。

71

代石答五首 其五

作者:虞集(元代)

代石答五首 其五,元代,虞集,

去岁留诗别,嗟哉白发人!冠依子夏制,居切左丘邻。

执籥充振鹭,脩辞缀获麟。终须愁坎壈,勿用诮嶙峋。

27

送高学士知越

送高学士知越,宋代,钱惟演,

粉署为郎鬓雪侵,酒酣风驶惜分襟。

云迷水馆春旗润,树绕山城暝角深。

下担挂钩传密意,渡江桃叶听遗音。

孤莺啼罢芳心歇,倦翼因君忆故林。

63

再次韵呈审知

作者:赵蕃(宋代)

再次韵呈审知,宋代,赵蕃,

秋风泠然动高竹,起并朝檐温体粟。

忽惊剥啄意谁何,乃是和诗重拜辱。

再三开阖手不置,不惟诗好字亦熟。

我虽年事滥催忝,于此论功真未足。

重怜别来不我舍,连日追随访林谷。

和诗未厌数还往,别后要期常诵读。

知音已死或绝弦,闻韶解忘三月肉。

但得我辈识铮铮,徒使世人讥碌碌。

8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