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后阁

作者:王珪(唐代)

君王初幸集灵台,碧藕催花海上开。

见说一房皆百子,凤衔双蒂几时来。

0

诗文译文

君王初次来到集灵台,碧藕催动花儿在海上绽放。有人说皇后的宫房中每个都是百子之家,凤凰衔着双蒂花,何时才能到来呢?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皇帝初次访问集灵台的场景。集灵台是古代祭祀神明的地方,而皇帝的到来则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吉祥。诗中还提到了皇后的宫房,暗示了皇帝子嗣众多,家庭幸福美满的景象。最后,凤凰衔双蒂花的形象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向往。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皇帝初次访问集灵台的喜庆场景。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花海绽放和皇后宫房中百子之家的景象,展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皇室的幸福。诗词最后以凤凰衔双蒂花的形象作为结尾,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整首诗词意境清新、情感真挚,通过对皇帝访问集灵台和皇后宫房的描绘,展示了王朝的繁荣和皇室的幸福。同时,通过凤凰衔双蒂花的意象,表达了对更美好时光的期待和向往。这首诗词在形式上简洁明快,意境上优美动人,展现了王珪优秀的诗词才华。

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其他诗经

游碧玉洞

游碧玉洞,明代,区必傅,

杖策恣邀游,相从在浚谷。洞口白云生,天际岩如屋。

瀑布挂崖间,飞空作碧玉。长侣江流声,还如烟雾簇。

幽人获其趣,仰卧观不足。采彼涧中蒲,泛觞石泉曲。

吹笙应空山,幽响恒相逐。往笑任所之,沿流揽秋菊。

共唱紫芝歌,遥慕绮与角。

83

太平岩夜归

太平岩夜归,清代,方文雄,

酒醉诗成后,山钟迫晚归。岚烟千嶂隐,灯火万家微。

放足随高下,忘机任坦巍。明朝如有意,相约莫相遗。

27

赠颜君

赠颜君,清代,屈大均,

复圣之子孙,大宗在曲阜。峨峨司勋郎,与我知交久。

曩者游西秦,声诗相可否。黄河石华鱼,华阴槐曲酒。

风俗爱宗周,酣歌亦击缶。洋洋风雅篇,正变无不有。

夫子昔删诗,先师尝左右。三百所弦歌,琴声满窗牖。

龟山与猗兰,二操亦在手。子孙被流风,德性尝敦厚。

世为鲁大夫,文献十而九。宗器多圭璋,孔氏称甥舅。

光禄善五言,人诵秋胡妇。遗响在黄门,一赋如琼玖。

司勋正始声,比兴无其偶。赋诗存讽谏,美刺绝不苟。

君也为哲兄,埙篪如一口。陋巷有神灵,文章作渊薮。

分支去温陵,礼乐遥遵守。闽海接泗沂,先学相师授。

公本济世才,辉映桃陵后。为政历朔南,声教先孝友。

含吐黄钟音,中和以自寿。复圣乃春生,一阳为物母。

以配复初爻,龙潜未见首。元气在素王,司徒能多取。

公也益含弘,光大庶无负。

76

暮春泛舟游玄湖二首 其一

作者:李英(未知)

暮春泛舟游玄湖二首 其一,未知,李英,

郭外玄湖胜,风光欲暮春。扁舟聊寄兴,泉石偶相亲。

万柳飘丝密,千莺转曲频。沧浪还指点,烟景与游人。

76

【黄钟·醉花阴】 豪侠

【黄钟·醉花阴】 豪侠,元代,谷子敬,

酒簪花异乡客,花酒内淹留数载。花悦眼酒忘怀,酒酽花浓,举酒在花溪

侧。忽顿觉数年来,将我这悒怏的心肠忽地改。

【喜迁莺】想当初狂态,醉乡中放浪形骸。吾侪,尽都是五陵豪迈,都是些

阔论高谈梁栋材。一个个安邦定策,一个个剑挥星斗,一个个胸卷江淮。

【出队子】到春来东城南陌,信青骢踏绿苔。柳阴中打绕逞狂乖,芳径内妆

幺真意脉,粉墙上题诗思腻色。

【刮地风】到夏来绕定雕栏垂杨摆,绿阴庭槐。戗金船倚棹兰舟外,信意忘

怀。听韵悠悠乐声一派,摇纨扇玉体相捱。有翡翠轩碧纱橱避暑楼台,捧瑶觞莫

减侧,摆列着十二金钗。直吃的晚凉生日暮遥天外,共采莲人归去来。

【西门子】到秋来写长空寒雁儿堪人爱,霁一天秋月色。绿叶儿殷,黄菊儿

开。效龙山落帽老秀才,直吃的脸晕红身子儿歪,娇滴滴玉人儿扶策。

【古水仙子】我、我、我自鉴戒,似、似、似锦阵里疏狂李太白。将、将、

将宝剑共瑶琴,还、还、还花钱共酒债。我、我、我嫌天宽恨地窄,呀、呀、呀,

却原来是冬景幽哉。看、看、看泻长空瑞雪风乱筛,见、见、见傲冰魂玉梅南轩

外,馨、馨、馨,时送将暗香来。

【尾声】倚翠偎红理当戒,乐琴书不出茅斋,似这般好光景我曾多见来。

81

将别贵阳感赋

作者:张翰(清代)

将别贵阳感赋,清代,张翰,

严城风急起骊歌,此日开樽唤奈何。老去和戎怜物绛,市中屠狗忆荆轲。

蛮天落木秋容淡,夜雨孤镫别泪多。为问东南诸将帅,几时边徼议横戈。

51

大言

大言,南北朝,萧统,

观修鹍其若辙鲋。视沧海之如滥觞。经二仪而局蹐。跨六合以翱翔。

47

初月二首 其一

初月二首 其一,唐代,李群玉,

滟滟流光浅,娟娟汎露轻。云间龙爪落,帘上玉钩明。

桂树枝犹小,仙人影未成。欲为千里别,倚幌独含情。

50

惜花

作者:韩琦(宋代)

惜花,宋代,韩琦,

看花关有分,分薄亦蹉跎。蜂蝶争无限,笙歌得几何。

利名长自役,风雨不须多。趁取红香在,高吟卷醉螺。

97

送周守二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送周守二首 其一,宋代,赵蕃,

昔我移官皇恐滩,缄诗送公因阿连。转头梅事两飘忽,我亦解秩当返辕。

岂期邂逅客归舍,逢公政成朝日边。可无一语道离阔,顾待别后空阑干。

我闻袁人道路言,往者颇病吏道烦。袁人徯公以为治,如赤子待父母安。

问公治袁竟何如,宽不至弛严不残。不惟民绝催科瘢,吏亦不急惠文冠。

太平官府见今日,珥笔旧俗略不存。簿书期会足閒暇,江山风月忘游般。

作堂圃中视所尚,我所尊者房李韩。东西日月双跳丸,后人思公面孱颜。

人言循吏治无迹,有如春风被田园。试看一一发生意,从千百数何繇论。

淳熙圣人叹才难,得人之路无不殚。而于守令最注意,往往六察并郎官。

少公迩日与几政,仲氏力请得皖灊。公虽迟登玉笋班,持节其惠寡与鳏。

未知除书落何地,我家怀玉江东山。勿言形迹暂云远,在处孰非千万间。

61

句 其一

句 其一,宋代,张仲时,

太平功业属男儿,虹蜺万丈云中气。

41

圆通

圆通,宋代,张伯端,

见了真空空不空,圆明何处不圆通。

根尘心法都无物,妙用方知与物同。

28

别叶馆伴

别叶馆伴,宋代,韩缴如,

泣涕汍澜欲别离,此生无复再来期。漫将宝玉陈深意,莫忘思人见物时。

89

羁燕四十馀日归兴殊切口占赋归 其八

羁燕四十馀日归兴殊切口占赋归 其八,宋代,汪梦斗,

商量何必又商量,休笑吾人议论长。事欠剸裁多积压,心犹疑忌少担当。

无由把袖舒衷愤,空负悬弧射四方。只恐秋风破茅屋,急归烂赏木犀香。

87

陈素斋席上

作者:韩应(宋代)

陈素斋席上,宋代,韩应,

自得沧洲趣,门开接钓矶。江光翻夕照,岚气上秋衣。

心苦一官冷,吟多万事违。何如明月夜,有客扣林扉。

61

君明出留题吴江诗次韵

作者:程俱(宋代)

君明出留题吴江诗次韵,宋代,程俱,

包山水脉通西垠,森然林屋开东晨。飞仙下视三万顷,岂异滴水陶家轮。

时时馀浸被吴楚,赤子■■哀漂沦。松江一支东入海,海道今者皆扬尘。

遂令洪波洄不吐,禹迹莫辨伪与真。滔滔利往桥下水,省照黄绶孤吟身。

月轮行空万籁息,尚记此境清无伦。当时苦恨无好句,空负岁月临江津。

得公新诗妙入理,羊酪敢方千里莼。公言慎勿作境会,取舍过咎由来均。

54

作者:吴澄(元代)

句,元代,吴澄,

百年竹木青春在,一院香花白昼閒。屋头月上元无夜,树杪风来若有期。

花香静昼微风里,草色深春一树馀。金镜南飞光欲半,银潢西去寂无声。

定非战国谈天衍,疑是仙家缩地房。秋陇故园迷蝶梦,晓窗客枕厌鸡声。

42

柳居图

柳居图,明代,李延兴,

先生夙华川,山中好隐居,门前十柳青扶疏。种来不记几岁月,生意蔼蔼充吾庐。

先生一生好心事,放迹其下乐有馀。垂垂露叶覆轩户,灿灿雪絮吹琴书。

清风潇瑟来枕席,流水汨■鸣阶除。或逢樵,或对渔。

隔浦荡轻航,呼童巾小车。丸药听黄鸟,攀条穿白鱼。

野老争席树阴底,凉影团团摇酒壶。山中之人有天趣,丹墨点染成画图。

若非下惠当时宴休处,定是柴桑处士之故墟。自持御史节,朝夕赋归与。

载歌柳居柳,临觞惜居诸。既不能归田重培育,又不能驰书问何如。

风瑟瑟,动干旟,露湑湑,沾佩裾。千丝万缕乱心曲,渺渺遥思飞云衢。

寄言子孙爱惜之,要使清阴大芘吾里闾。

94

住金塔寺十四首 其三

住金塔寺十四首 其三,明代,释函可,

亦是前朝寺,寺毁空浮图。嵯峨插霄汉,寂寞守山隅。

老僧见再拜,持斧斫枯株。曲直任天然,自手搆茆庐。

四壁坚且厚,一径不崎岖。筑灶近古井,支床叠破书。

扫叶烧不尽,拾粟食有馀。明月造其堂,猛虎伏其闾。

山前清浅流,可以濯我躯。

44

冬日述怀

冬日述怀,明代,何南凤,

僧俗凭谁认得清,自家曲调自家听。禅关未许无尘到,大士曾从异类行。

活泼泼同云变化,洞空空似水澄停。野狐五百生前语,转尽金刚般若经。

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