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心长在,年侵力未堪。
圣贤憎独学,老宿幸同参。
已信乾坤蕴,无逾孔孟谈。
谁能中道废,长使一生惭。
任重心长在,年侵力未堪。
圣贤憎独学,老宿幸同参。
已信乾坤蕴,无逾孔孟谈。
谁能中道废,长使一生惭。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诗人认为自己身负重任,但年岁的增长使得他的体力逐渐无法承受。他感叹圣贤们不喜欢独自学习,幸运的是他还能与前辈们一同探讨学问。他已经深信宇宙蕴藏着无限的奥秘,这已经超越了孔孟的学说。诗人希望能有人能够坚守中道,不被偏见束缚,长久地使自己感到惭愧。
项安世是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宋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双调】新水令 武陵春当年,元代,康进之,
武陵春
当年曾避虎狼秦,是仙家幻来风韵。景因人得誉,人为景摹真。佳趣平分,人景共评论。
【驻马听】花片纷纷,过雨犹如弹泪粉。溪流滚滚,迎风还似皱湘裙。桃源路近与楚台邻,丽春园未许渔舟问。两般儿情厮隐,浓妆淡抹包笼尽。
【乔牌儿】风流人常透引,尘凡客不相认。地形高更比天台峻,洞门儿关闭紧。
【沉醉东风】瑶草细分明舞茵,翠鬟松仿佛溪云。蜂蝶莫浪猜,鱼雁难传信。好风光自有东君,管领红霞万树春,说什么河阳县尹!
【甜水令】难描难画,难题难咏,难亲难近,无意混嚣尘。若不是梦里相逢,年时得见,生前有分,等闲间谁取温存!
【折桂令】美名儿比并清新,比不的他能舞能讴,宜喜宜嗔。惑不动他疏势利的心肠,老不了他永长生的鬓发,瘦不的他无病患的腰身。另巍巍居世外天然异品,香馥馥产人间别样灵根。最喜骚人,寓意超群,把一段蓬莱境妆点入梁园,将半篇锦绣词互换出韩文。
【随煞】说清高不比那寻常赚客的烟花阵,追访的须教自忖。先办下无差错的意儿诚,后问的他许成合的话儿准。
鼙舞歌五首 其一 圣皇篇,魏晋,曹植,
圣皇应历数,正康帝道休。九州咸宾服,威德洞八幽。
三公奏诸公,不得久淹留。蕃位任至重,旧章咸率由。
侍臣省文奏,陛下体仁慈。沈吟有爱恋,不忍听可之。
迫有官典宪,不得顾恩私。诸王当就国,玺绶何累缞。
便时舍外殿,宫省寂无人。主上增顾念,皇母怀苦辛。
何以为赠赐,倾府竭宝珍。文钱百亿万,采帛若烟云。
乘舆服御物,锦罗与金银。龙旂垂九旒,羽盖参班轮。
诸王自计念,无功荷厚德。思一效筋力,糜躯以报国。
鸿胪拥节卫,副使随经营。贵戚并出送,夹道交辎軿。
车服齐整设,韡晔耀天精。武骑卫前后,鼓吹箫笳声。
祖道魏东门,泪下沾冠缨。扳盖因内顾,俛仰慕同生。
行行将日暮,何时还阙庭。车轮为徘徊,四马踌躇鸣。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重阳陪诸乡丈游水乐洞过风篁岭龙井张饮观两苏仙辩才法师像晚憩杨家梅园归路小雨,宋代,程公许,
凛秋天气佳,令节天赐沐。客居意莫展,胜赏诺已宿。
风澹湖不波,雾敛山更簇。画舫厌嚣喧,笋舆恣追逐。
閒寻水乐洞,嵌空韵琴筑。烟云互吞吐,台馆适凉燠。
非无人力胜,亦自天巧足。侧步滑青苔,醉面爽飞瀑。
风篁转幽径,龙井鉴寒玉。默堂定未起,清风谁与续。
四海两仙翁,三生缘契熟。定知明月夜,屐响答空谷。
归路取名园,移尊屡更仆。冻雨不成泥,驺骑未须趣。
峨岷渺何在,万里劳远目。安得天瓢翻,尽把边尘沃。
文昌德宏毅,承旨气肃穆。温雅奉常卿,忠愤胶庠博。
宫讲静有仪,正字竭忠告。而我赘其间,自省羞朴樕。
明堂索桴栋,底用采卷曲。平生丘壑姿,本不耐羁束。
抚事长郁陶,临觞转颦蹙。故园俯大江,绕屋艺嘉木。
何以娱岁晚,篱落森杞菊。糗粮幸有储,那不返耕筑。
寿乔平章三首 其三,宋代,程公许,
屋老当奈何,风雨撼四壁。主公志经营,所赖有匠石。
度材林薮幽,计土帑廥积。心思妙规制,指授契绳尺。
逮其万间具,夫岂一人力。柱天纪元功,眉寿永无极。
周宣当中兴,拜手歌考室。
龚立道家藏虢月石屏,宋代,敖陶孙,
桑田鉴一夺,周官寒如灰。
赐珏先沦奔,乃自垂棘胎。
劫火到咸阳,六国无珍材。
空馀虢山在,蚌水相萦回。
古潭月荒凉,孤光翳复开。
六丁所邀留,珪魄幻紫瑰。
必藏三千年,掘狱无张雷。
君先世闽南,家枕凤咮堆。
夜光有感触,渠伊人剸裁。
向来匪石心,不转误国魁,
皦发照万世,是君以闻来。
远孙极风流,乞语谫馀哀。
摩挲紫云姿,百感集我怀。
石汝亦不遇,无两欧苏梅。
临江仙 孟津河山亭同钦叔赋,因寄希颜兄,元代,元好问,
试上古城城上望,水光天影相涵。都将形胜入高谈。河山君与我,独恨少髯参。造化戏人儿女剧,狙公暮四朝三。百年都合付薰酣。人家谁有酒,吾与典春衫。
题所藏赵仲穆画江山秋霁图,元代,柯九思,
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高标雅韵化幽壤,断缣遗楮轻黄金。
忆昔京华陪胜集,郎君妙年才二十。江南春雨又相逢,笔底秋山那可及。
便欲追踪僧巨然,破墨烂熳还清妍。倚阑人待沧海月,悬崖树拂潇湘烟。
老夫□爱扁舟趣,风静波深疑可渡。顾生痴绝忽大叫,指点前峰问归路。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