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秦武阳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0

诗文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诗文注释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略:通掠,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13)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5)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6)善:好好地。

(17)把:握,抓住。

(18)揕:刺。

(19)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0)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1)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2)盛:装。

(23)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24)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5)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6)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27)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8)为副:做助手。

(2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0)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2)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3)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5)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3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7)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38)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9)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0)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42)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43)比:并,列。

(44)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5)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46)使使:派遣使者。

(47)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8)奉:两手捧着。

(49)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0)陛:殿前的台阶。

(51)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2)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3)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4)发:打开。

(55)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56)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57)剑坚:剑插得紧。

(58)还:通“环”,绕。

(5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1)郎中:宫廷的侍卫。

(62)提:掷击。

(63)负剑:负剑于背。

(64)废:倒下。

(65)引:举起。

(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67)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其他诗经

济南黄台三首 其二

作者:任诟(金朝)

济南黄台三首 其二,金朝,任诟,

柴扉水际昼还扃,落日城头晚更明。深绿淡黄洲渚冷,败荷无数似临平。

3

【中吕】山坡羊 别怀衣松罗

【中吕】山坡羊 别怀衣松罗,元代,张可久,

别怀

衣松罗扣,尘生鸳甃,芳容更比年时瘦。看吴钩,听秦讴,别离滋味今番又,湖水藕花堤上柳。飕,浑是秋;愁,休上楼。

春睡

花沾宫额,草香罗带,一春心事愁无奈。感离怀,梦多才,流莺只在朱帘外,午睡正浓惊觉来。挨,金镜台;歪,金凤钗。

感旧

凭高凝眺,临风舒啸,一番春事胡蝶闹。越山高,楚天遥,东风依旧桃花笑,金鞍少年何处了,牢,粗布袍。熬,白鬓毛。

闺思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一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吓,却是你!

29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于舟中

送王补之行风忽作因题四句于舟中,宋代,王安石,

淮口西风急,君行定几时。故应今夜月,未便照相思。

90

爱姬赠主人诗

爱姬赠主人诗,南北朝,刘孝绰,

卧久疑妆脱,镜中私自看。薄黛销将尽,凝朱半有残。

垂钗绕落鬓,微汗染轻纨。同羞不相难,对笑更成欢。

妾心君自解,挂玉且留冠。

35

明洪武钦定五权歌为嶰谷兄弟作

明洪武钦定五权歌为嶰谷兄弟作,清代,全祖望,

遐稽古哲王,所先在算命。曰律度量衡,以持威斗柄。

审数物不淆,审物施悉称。三时按其程,八节谐厥令。

春半禾初生,忽微未足订。夏至禾见秒,晷景中天映。

秋半秒告成,平准可谛定。积秒得分分得铢,因而重之以次竟。

左旋为规右旋矩,摄尽奇零无滞剩。羊山黍适均,昆山竹最胜。

苍苍太古铜,雅肖君子行。关石叶元声,雄雌互酬应。

六燕兼五雀,即以通物性。后王治术疏,有惭作者圣。

秦权与汉权,盈缩多累更。递传至唐宋,所悬或径廷。

延祐有圜环,经世典堪证。虽然精意愧古初,要为列朝资考镜。

猗与明高皇,雄才难缕罄。当年诸群雄,剪除岂易逞。

重轻各有差,浪举即为病。急权武昌军,远通察罕聘。

回辔扫淮张,长驱下幽并。揆时度势良已难,成功岂曰由侥倖。

所惜三相公,秉均稍伤佞。犹喜去邪决,揆席弗终横。

南天奠钟鼎,奉常陈笙磬。太宰平铨司,大农训市正。

鸿胪与大行,法守均以靖。冬官下百工,四方歌无竞。

茫茫易代来,宗器伤孤另。何来御府钟,忽供词流咏。

莫道此琐琐,事曾关七政。不见璿与玑,犹委蒋山径。

吾侪多好事,感物成漫兴。论易谁传得一斤,窃恐卮言自道听。

论文空思扛千钧,窃恐别裁为世憎。为君作放歌,吾徵在史乘。

77

蕲口道中三首 其三

作者:王令(宋代)

蕲口道中三首 其三,宋代,王令,

维舟溯江流,人力与水争。回视东下人,恍如御风行。

谁能倒长江,奔泻暂西倾。聊用快客意,何惮鱼龙惊。

47

雪后

作者:刘敞(宋代)

雪后,宋代,刘敞,

日出桑柘巅,鹤鸣风景和。纵心适田野,顾觉春意多。

欣欣林间叟,负薪行且歌。此中有真乐,富贵如余何。

40

司理弟之官岳阳相别于定王台凄然有感为赋五

司理弟之官岳阳相别于定王台凄然有感为赋五,宋代,真德秀,

先民不可见,怀哉金玉音。

士虽一命微,爱物宜存心。

矧兹圜扉内,白日变重阴。

求情箠楚下,冤哉讵能禁。

謼嗥漫弗省,鬼神为悲吟。

子往莅其职,朝夕惟钦钦。

谨刑勿留狱,斯语真良箴。

17

杏花

杏花,宋代,葛天民,

陌上春泥苦未乾,绛唇渐吐不禁寒。

海棠尚晚教谁伴,山帽冲风每自看。

声好最怜清晓卖,味甘长纪绿阴团。

年年过雨胭脂落,时序关心有几般。

14

王升之绝句以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为韵因次其韵 其五

作者:刘跂(宋代)

王升之绝句以诗成有共赋酒熟无孤斟为韵因次其韵 其五,宋代,刘跂,

忆昨艘楫间,月白云水暮。妙语同赏心,请君来重赋。

52

偶经西湖林逋故宅四圣观见旁畜野鹤立草径对之萧然有怀 其一

偶经西湖林逋故宅四圣观见旁畜野鹤立草径对之萧然有怀 其一,宋代,员兴宗,

未分幽容相料理,只缘老子合婆娑。此中琢句出冰玉,曾吸湖光奈尔何。

86

和昌甫梦中见寄

作者:韩淲(宋代)

和昌甫梦中见寄,宋代,韩淲,

高人山枕晓,何必问钧天。自觉无他梦,谁言有此篇。

交游疑是熟,时序亦非便。寒食蘧蘧里,清江忆钓鳊。

3

叔问作崇兰馆图画叔问去非与余相从林壑间二公各题二绝句余同赋四首 其四

作者:程俱(宋代)

叔问作崇兰馆图画叔问去非与余相从林壑间二公各题二绝句余同赋四首 其四,宋代,程俱,

置我正须岩石里,如公总合上凌烟。要令他日看图画,不愧平生与昔贤。

89

雪度

作者:谢翱(宋代)

雪度,宋代,谢翱,

千山万山雪崔嵬,欲流不流水洄洄。蛰熊出穴戍草短,客行心急梦归来。

南园桑柘未生叶,南溪渡头不可涉,朝种木兰拔为楫。

31

送僧归天竺

作者:金涓(元代)

送僧归天竺,元代,金涓,

锡影孤飞下十峰,定知分住翠芙蓉。岩云晓伏参禅虎,溪雨晴收入钵龙。

香洗供花吟对月,清浮谈麈坐依松。我来欲遂林泉约,金碧楼台第几重。

38

立秋夜听秋声

立秋夜听秋声,明代,李延兴,

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

47

小景二绝句 其一

作者:谢铎(明代)

小景二绝句 其一,明代,谢铎,

招招隔岸舟,我心行且畏。岂不念远游,渡头风稳未。

77

塞上曲

塞上曲,明代,郑学醇,

羽书飞奏汉明光,诏护诸军出塞场。捲甲夜趋邀虏骑,弯弧秋净射天狼。

黑山戍外云光白,青海城边日色黄。沙漠未清心不死,梦中犹逐左贤王。

94

黄冈杂咏 其一

作者:吴向(明代)

黄冈杂咏 其一,明代,吴向,

稳睡寒床帖竹枝,宛然奇梦诵新诗。一樽贮却香醪好,留到看山对菊时。

67

木黄岭

木黄岭,明代,吴与弼,

偶从佳地又开颜,久坐凉飙意转閒。平野旷然清远目,白云深处指闽山。

6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