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寿八十老人·十一月十六日)

作者:锦溪(宋代)

蓬岛仙翁,元来是、神钟岳渎。

喜遇生申时节,一阳来复。

蓂荚合朝曾舞翠,月华昨夜圆如玉。

展红笺、泚笔染新章,从头录。

渭川叟,非钩禄。

鲁公子,非徼福。

况家传、胡氏长生箓。

点额婴儿腾好语,殷勤捧献杯中绿。

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

0

诗文译文

满江红(赠给八十岁的老人·十一月十六日)

蓬岛仙翁,一向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神钟岳渎。

喜遇到生肖申的时节,太阳再次升起。

蓂荚合朝曾经舞动翠绿的姿态,月光在昨夜圆满如玉。

展开红色的册子,用笔染上新的篇章,重新开始记录。

渭川老人,不追求官职和权势。

鲁公子,不追求富贵和福气。

况且家传的胡氏长生箓。

轻拍额头的婴儿还发出了聪明的言辞,殷勤地递上杯中的绿茶。

再加九次,屈指算计已过去漫长岁月,为您祝福。

解析

诗文简析

这首诗是宋代的作品,以一种温暖而祝福的心态,赠送给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诗人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和敬意,以及对岁月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人借用了神仙居住地的蓬岛和神钟岳渎,来形容老人的尊贵和高寿。称老人为蓬岛仙翁,意味着老人拥有神仙般的寿命和状态。而生肖申在古代的意义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因此,诗中提到喜遇生申时节,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喜庆之情和良好祝愿。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凸显老人的吉祥和康乐。蓂荚合朝曾舞翠,指的是蓂荚花在朝霞照耀下摇曳的美丽景象,这也呼应了老人的欢乐和康复。而月华昨夜圆如玉,则以月亮的圆满寓意老人的圆满和满足。

然后,诗人将焦点转移到红色的传记册上,展开红笺,用泚笔染上新章。这里含有一种重新开始、继续记录的意味,表达了老人活力的延续和对新篇章的期待。

最后,诗人以渭川叟和鲁公子为代表,表达了对老人不追求权势和富贵的称赞和赞美。而家传的胡氏长生箓,则象征着老人家族的传承和长寿的秘诀。诗人还提到了点额婴儿,意味着老人的智慧和幸福已蔓延至下一代。再加九次,屈指算计已过去漫长岁月,为您祝福,表达了对老人的深深祝福和敬佩。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家族传承、祝福和敬佩等元素的运用,描绘了老人高龄的庆贺和对他的美好祝愿。展示了诗人对老人的敬爱和对长寿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对幸福和家族传统的重视。

诗文赏析

满江红(寿八十老人·十一月十六日)

蓬岛仙翁,元来是、神钟岳渎。

喜遇生申时节,一阳来复。

蓂荚合朝曾舞翠,月华昨夜圆如玉。

展红笺、泚笔染新章,从头录。

渭川叟,非钩禄。

鲁公子,非徼福。

况家传、胡氏长生箓。

点额婴儿腾好语,殷勤捧献杯中绿。

更九番、屈指篯铿年,为君祝。

满江红(赠给八十岁的老人·十一月十六日)

蓬岛仙翁,一向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此处是神钟岳渎。

喜遇到生肖申的时节,太阳再次升起。

蓂荚合朝曾经舞动翠绿的姿态,月光在昨夜圆满如玉。

展开红色的册子,用笔染上新的篇章,重新开始记录。

渭川老人,不追求官职和权势。

鲁公子,不追求富贵和福气。

况且家传的胡氏长生箓。

轻拍额头的婴儿还发出了聪明的言辞,殷勤地递上杯中的绿茶。

再加九次,屈指算计已过去漫长岁月,为您祝福。

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的作品,以一种温暖而祝福的心态,赠送给一位八十岁的老人。诗人表达了对老人的祝福和敬意,以及对岁月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诗人借用了神仙居住地的蓬岛和神钟岳渎,来形容老人的尊贵和高寿。称老人为蓬岛仙翁,意味着老人拥有神仙般的寿命和状态。而生肖申在古代的意义中,象征着吉祥和好运。因此,诗中提到喜遇生申时节,表达了诗人对老人的喜庆之情和良好祝愿。

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凸显老人的吉祥和康乐。蓂荚合朝曾舞翠,指的是蓂荚花在朝霞照耀下摇曳的美丽景象,这也呼应了老人的欢乐和康复。而月华昨夜圆如玉,则以月亮的圆满寓意老人的圆满和满足。

然后,诗人将焦点转移到红色的传记册上,展开红笺,用泚笔染上新章。这里含有一种重新开始、继续记录的意味,表达了老人活力的延续和对新篇章的期待。

最后,诗人以渭川叟和鲁公子为代表,表达了对老人不追求权势和富贵的称赞和赞美。而家传的胡氏长生箓,则象征着老人家族的传承和长寿的秘诀。诗人还提到了点额婴儿,意味着老人的智慧和幸福已蔓延至下一代。再加九次,屈指算计已过去漫长岁月,为您祝福,表达了对老人的深深祝福和敬佩。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家族传承、祝福和敬佩等元素的运用,描绘了老人高龄的庆贺和对他的美好祝愿。展示了诗人对老人的敬爱和对长寿的思考,同时也传递了对幸福和家族传统的重视。

其他诗经

王爷庙次韵黄山谷登快阁

王爷庙次韵黄山谷登快阁,近现代,陈忠平,

几度登临约未成,偶从雨隙得微晴。烟光色散诸般幻,水镜天开一线明。

香火终年车络绎,沙丘亘古棘纵横。我来不为前途卜,但与閒鸥有旧盟。

90

刘谦山邑尊 其六

刘谦山邑尊 其六,清代,卞乃钰,

德化流行俗自移,齐民那必在鞭笞。愿将旧政贻新尹,慈惠长留去后思。

46

送莫内翰五首

送莫内翰五首,宋代,释慧空,

黄龙室内三关语,赵老青州一布衫。

何事临分无别说,则川庞老是同参。

82

杂感

杂感,清代,何承道,

何人开府海南偏,鹿耳秋潮画角悬。雄镇自堪威绝徼,大臣自古制中权。

青冥片月鸡笼塞,白发孤藩马革年。旧是武皇开辟地,此行急为策安边。

44

秋日武陵客舍写怀 其一

作者:陈寿(明代)

秋日武陵客舍写怀 其一,明代,陈寿,

功业难成自可嗟,那堪旅食向天涯。沧江断雁惊秋思,青镜流年感物华。

落日丹枫愁里树,故园黄菊梦中花。悠悠归计何时定,独对西湖苦忆家。

6

春日二首 其二

作者:陆游(宋代)

春日二首 其二,宋代,陆游,

久抛朝帻懒重弹,华发萧然二寸冠。不恨凄凉侵晚境,犹能语笑向春盘。

银杯酒色家家绿,箬笠烟波处处宽。一片梅花无复在,却嫌新暖换馀寒。

8

杂感五首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杂感五首 其一,宋代,陆游,

孔欲居九夷,老亦适流沙。忠信之所覃,岂间夷与华。

况我州闾间,相视等一家。老稚各自力,勉蹈思无邪。

33

宿白佛寺

作者:胡宿(宋代)

宿白佛寺,宋代,胡宿,

下马憩禅关,春苔一径斑。归云寻谷口,倦鸟泊林间。

山客收棋罢,龛僧数息閒。月高人不寐,隔岭水潺潺。

36

偕循守周彦质过苏东坡白鹤新居和东坡韵

偕循守周彦质过苏东坡白鹤新居和东坡韵,宋代,方子容,

豹隐南山鹤在阴,浮罗一望白云深。巧工且缩居旁手,烈士谁知负壮心。

嗟我抗尘仍走路,羡君叩寂且求音。如何东岭神仙境,肯约衰翁数访临。

78

偈八首 其二

偈八首 其二,宋代,释思慧,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踏倒系驴橛,清风满天下,庄生亦是悠悠者。

73

奉和君实早朝书事

作者:范镇(宋代)

奉和君实早朝书事,宋代,范镇,

日气晓先赤,天形秋转高。风轻金辔勒,霜重毳衣袍。

匹马精神倦,前驺意思豪。近来君在告,连直几番鳌。

58

即事三首 其一

作者:洪朋(宋代)

即事三首 其一,宋代,洪朋,

短短戎葵晚自芳,飞飞蝴蝶夏犹忙。钩帘到面清风远,唤梦吟莺白日长。

51

次韵曾守立春席上七绝句 其五

次韵曾守立春席上七绝句 其五,宋代,沈与求,

日应东风转,春随北斗回。不须邹子律,馀暖到寒荄。

49

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本港春味

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本港春味,宋代,敖陶孙,

今日忽感悟,闭门谢麴生。

未危却二孺,不战仇三彭。

掊击北海樽,哜量东坡羹。

尚恨薄滋味,未能免亏成。

我俗咽元和,默坐朝上京。

坐等梨枣熟,小试升天行。

9

江西秋闱分韵

作者:吴澄(元代)

江西秋闱分韵,元代,吴澄,

一天秋意满,淡泊散微叆。羁栖滞公馆,朓朒忽已再。

佳辰遘九日,节物两冥昧。东篱黄花吐,应笑我安在。

天网罩群髦,驱使及我辈。白袍蚁蜂聚,黑字蛇蚓态。

居然三千牍,负以几牛背。妍媸属镜鉴,舛驳混铅黛。

披条索其华,掇撷纷琐碎。临文费三思,抚几时一嘅。

皇心天广远,鸿泽海汪濊。猗欤际休明,光垢勇砺淬。

谁能日锄耨,沃衍有荒秽。继今获小成,力学期大耐。

异时国君臣,彪炳丽昭代。此中断金侣,清气浮沆瀣。

缱绻胶漆情,颉颃璚瑶佩。忽谓岁华徂,共希贤哲配。

道崇极所跻,厚德重弥载。临别无媚言,努力各自爱。

79

题黄筌梅花山茶野禽图

题黄筌梅花山茶野禽图,元代,柯九思,

萼绿仙人白玉冠,霞裙辉映碧云团。芳禽惯听吹箫暖,偎遍春丛午睡阑。

59

苏文忠天际乌云卷九首 其一

苏文忠天际乌云卷九首 其一,元代,柯九思,

山中覆鹿拾蕉叶,眼底生花二月明。不道人生俱梦里,新诗犹话梦中情。

27

黄大痴缥缈仙居图

黄大痴缥缈仙居图,元代,柯九思,

玉观仙台紫雾高,背骑丹凤恣游遨。双成不唤吹箫侣,阆苑春深醉碧桃。

87

雨中句容道中喜看山色

雨中句容道中喜看山色,明代,祝允明,

洗秋零雨向萧神,京邑风光斩地新。马上会淹京兆客,天涯忽见苧萝人。

轻云淡荡铅华薄,初日曈昽宝镜真。便欲涉江嗟未得,芙容犹自隔青蘋。

10

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

古诗后十九首 其六,明代,李攀龙,

烛烛芙蓉花,擢擢采兰妇。怀袖忽已盈,馨香谁为有。

秋草一以萎,此物难独久。驰情一水间,无因携素手。

4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