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作者:郑域(宋代)

水晶宫殿,放三千龙女,凌波浮浴。

花里雕房分洞户,隐隐钉头齐簇。

处子娇羞,碧裙无袖,密护圆D57A玉。

堤头微露,半身犹掩金绿。

知是紫府筵开,□随纤指,出玲珑窗屋。

倩剥霓裳轻手搔,掐损些些香玉。

端的中心,密藏芳意,苦苦何时足。

巴城憔悴,采歌犹闻新曲。

0

诗文译文

念奴娇,水晶宫殿。

三千龙女,凌波浮浴。

花中有雕刻的房屋,每个小洞都隐隐可见簇起的钉子。

少女娇羞的样子,穿着碧色的裙子,没有袖子,保护着圆形的玉饰。

堤岸微微露出,身体的一半还是掩盖着金色的草地。

知道是紫禁城的筵席开启,却跟着纤指一起走出玲珑的窗户。

轻轻地剥掉霓裳,轻捻着香玉。

真正的美丽隐藏在内心,在急切地期待什么时候才够满足。

巴城憔悴的人们,仍然能听到新的音乐。

诗词的在于描绘了一个华丽而幻想的场景,表现了古代宫廷女子的美丽与羞涩。水晶宫殿三千龙女和浸浴的画面,展示了古代宫廷女子的豪华生活和非凡魅力。描写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和裙子的样式,彰显了古代女子的妩媚和细腻。描述了堤岸和窗户的画面,传达了宫廷女子的封闭和纤指的灵巧。最后提到巴城憔悴的人们,强调了宫廷的封闭和别样的美丽。

整首诗词充满了华丽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宫廷女子的美丽和神秘。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宫廷生活的虚荣和封闭,以及普通百姓与宫廷的对比。整体而言,

诗文简析

《念奴娇》是一首描写古代宫廷女子美丽动人的诗词。诗人郑域以华丽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水晶宫殿里放着三千龙女,在水中嬉戏的场景。

诗文赏析

念奴娇,水晶宫殿。

三千龙女,凌波浮浴。

花中有雕刻的房屋,每个小洞都隐隐可见簇起的钉子。

少女娇羞的样子,穿着碧色的裙子,没有袖子,保护着圆形的玉饰。

堤岸微微露出,身体的一半还是掩盖着金色的草地。

知道是紫禁城的筵席开启,却跟着纤指一起走出玲珑的窗户。

轻轻地剥掉霓裳,轻捻着香玉。

真正的美丽隐藏在内心,在急切地期待什么时候才够满足。

巴城憔悴的人们,仍然能听到新的音乐。

诗词的在于描绘了一个华丽而幻想的场景,表现了古代宫廷女子的美丽与羞涩。水晶宫殿、三千龙女和浸浴的画面,展示了古代宫廷女子的豪华生活和非凡魅力。描写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和裙子的样式,彰显了古代女子的妩媚和细腻。描述了堤岸和窗户的画面,传达了宫廷女子的封闭和纤指的灵巧。最后提到巴城憔悴的人们,强调了宫廷的封闭和别样的美丽。

整首诗词充满了华丽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宫廷女子的美丽和神秘。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宫廷生活的虚荣和封闭,以及普通百姓与宫廷的对比。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宛如梦境般的古代宫廷世界。

郑域

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前后在世。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曾倅池阳。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随张贵谟使金,著有燕谷剽闻二卷,记金国事甚详。嘉定中官行在诸司粮料院干办。域能词,花庵词选中录存五首。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松窗词》一卷。杨慎《词品》卷四谓其《 昭君怨》咏梅词“兴比甚佳”,又《画堂春·春思》词“乐府多传之”。

其他诗经

大寒早行

作者:石介(宋代)

大寒早行,宋代,石介,

万动皆休迹,五更独鸣鞭。星霜结凄色,风霰过长川。

草暖犬犹睡,河冰马不前。城墙多有穴,村屋半无烟。

饿虎寒犹吼,妖狐怪不眠。山空乱猿叫,树折一鸡颠。

几处炉爣炭,何人坐有毡。崎岖转行路,凛冽逼穷年。

脚指两个落,衫裳百孔穿。嘘唏鼻才润,僵直手难拳。

身固冻不死,志当穷且坚。四方丈夫事,谁为泪潺湲。

4

太原赠张彦远

太原赠张彦远,元代,元好问,

并州城边十月末,清霜棱棱风入骨。因君夜话吴江春,酒光潋滟金杯滑。

閒閒骑鲸去灭没,当年爱君俊于鹘。平生我亦识翁人,惆怅流年如电抹。

官家新筑文昌台,苍生不忧堕巅崖。眼看东阁奇士满,如君岂得藏蒿莱?

晨鸡未鸣子当发,明星煌煌大于月,野夫一笑冠缨绝。

79

和吴献臣衰病吟

作者:邹智(明代)

和吴献臣衰病吟,明代,邹智,

岭表何官最我閒,我颜原不似公颜。坐残夜雨斑衣冷,望断秦云大被难。

药盏不曾三日歇,柴门常用两重关。小儿度日真如梦,独钓蟛蜞去不还。

16

墙上难为趋

墙上难为趋,南北朝,王褒,

昔称梁孟子。兼闻鲁孔丘。记政聊为述。问东岂相酬。

末代多侥倖。卿相尽经由。台郎百金价。台司千万求。

当朝少直笔。趋代皆曲钩。廷尉十年不得调。将军百战未封侯。

夜伏拥门作常伯。自有蒲萄得凉州。白璧求善价。明珠难暗投。

高墙不可践。井水自难浮。风胡有年岁。铦利比吴钩。

3

渔父词一十八首。知路

作者:吕岩(唐代)

渔父词一十八首。知路,唐代,吕岩,

那个仙经述此方,参同大易显阴阳。
须穷取,莫颠狂,会者名高道自昌。

10

近郊

作者:胡宿(宋代)

近郊,宋代,胡宿,

信马斗城外,芳郊秋物多。丹枫惊岁晏,华黍喜时和。

野老醉相话,牧童閒自歌。牛羊稍觉晚,一一下层坡。

84

题文待诏风木图 其二

题文待诏风木图 其二,清代,全祖望,

我亦深嗟不造天,鲜民负疚自年年。朅来水阁山窗下,惭对慈乌孝鲤前。

剩有遗容传旧德,更无好梦到新阡。披图读罢空三叹,一片苍凉木末烟。

35

醉花间·月落霜繁深院闭

醉花间·月落霜繁深院闭,唐代,冯延巳,

月落霜繁深院闭,

洞房人正睡,

桐树倚雕檐,

金井临瑶砌。

晓风寒不啻,

独立成憔悴,

闲愁浑未已,

人心情绪自无端,

莫思量,休退悔。

6

闻王深甫下第

作者:刘攽(宋代)

闻王深甫下第,宋代,刘攽,

骅骝历块误颠蹶,卞子抱璞空归来。天下何会识琬琰,市人空复尚驽骀。

81

送晏公留守南都

作者:刘敞(宋代)

送晏公留守南都,宋代,刘敞,

苍龙大火明堂分,原庙离宫万乘居。五帝遗声在名颂,三公出使用安车。

去思尚想多耆老,条教祇烦读旧书。复道平台弥百里,邹阳何处曳长裾。

20

谢昌甫茶且嘱同往来诸友饮之

作者:韩淲(宋代)

谢昌甫茶且嘱同往来诸友饮之,宋代,韩淲,

山翁包题抵书信,盥掌剥封乃茶茗。更看健句团笔阵,得之足以忘食寝。

清风两腋何敢辜,常日诸人当聚饮。陆子泉头活火煎,一啜须令各苏醒。

59

观迎春四首 其二

观迎春四首 其二,明代,卢龙云,

东郊淑气接长干,帝里春还万户欢。几向寒梅问消息,今朝得与众同看。

23

證西堂新创落成二首 其二

證西堂新创落成二首 其二,明代,释函可,

敢负心期力已非,年来多病愿俱违。门庭既立仍虚待,云水行看此地归。

横出一枝犹寂寂,曾经三棒自依依。客床半尺须频扫,拄杖时来问翠微。

63

述先德诗四十韵

述先德诗四十韵,明代,湛若水,

维祖奉训初,治中肇德庆。倦游憩增城,定卜甘泉境。

再传县簿君,民事亦簿领。元帅出乱季,保障六乡靖。

池鱼贷断死,先期自归命。他乡绐乞囚,完保士腰颈。

舟师厄苏寇,率义援乃竞。甘泉名义乡,获免降军令。

孤婴暂微弱,继世复蕃盛。我祖樵林公,鹡鸰五呼应。

人皆好誇靡,我独乐居静。冥栖上游庄,林塘互交映。

我师尝卧游,题诗寄高兴。上苏上游樵,下钓铁江泳。

春至理农桑,蚕熟谷亦颖。夫人自蚕缫,谷易丝绢并。

以兹广土业,土直宁优剩。孝友动里闾,行义太丘等。

自兹重乡评,世业保终竟。显考曰怡庵,高才乃雄逞。

直志靡款曲,正色奸回屏。强弱以弱强,高义畏乡井。

损己忧人忧,人众天久定。好士屡济贫,乐友侠游骋。

长洗荤血肠,日啜十瓶茗。谥妣曰贤母,四十孀居整。

贞智与慈俭,纯诚自天性。高人阳明子,碑表阐幽行。

恨公不立朝,大节唾奸佞。水也寔不肖,承德数世永。

每感尹母言,且免咸父订。妄秉圣途志,岁暮徒耿耿。

特立与群疑,独行耻孤影。年颓志不酬,挥戈倡予猛。

远道行跛鳖,渊泉汲短绠。二品蒙素飧,深夜愧私省。

恭逢圣主恩,褒封一朝并。三世连八座,祖考及予姓。

维昔世田家,迈迹自今炳。誓当报主恩,出心以为证。

70

赠虞幼悦并简涂仲宣还江西

作者:王祎(明代)

赠虞幼悦并简涂仲宣还江西,明代,王祎,

京华一别六经春,浙上重逢若易分。多喜圣君深念国,尽烦儒士远从军。

青油幕冷三更月,昼锦衣裁五色云。壮岁功名须树立,愧无长策助斯文。

25

次高克明韵 其一

作者:祁顺(明代)

次高克明韵 其一,明代,祁顺,

郡城潇洒近岩扃,乐对琴书适性灵。原宪贫身非谓病,次公狂态本来醒。

朝山拄笏千层碧,夜阁然藜一点青。疏钝无能裨治理,发硎新刃愧庖丁。

55

寄题箕子墓四首 其四

作者:祁顺(明代)

寄题箕子墓四首 其四,明代,祁顺,

东藩制度旧封君,千载遗风尚礼文。欲吊英灵何处是,夕阳荒草锁孤坟。

74

凿池觅金鲫四首 其一

凿池觅金鲫四首 其一,元代,唐桂芳,

浚底规圆作小池,生涯何异类儿嬉。春来剩种菰蒲叶,卧听潇骚山雨时。

50

酬蓝茶仙先春见寄

酬蓝茶仙先春见寄,明代,邱云霄,

灵雨开仙圃,春风长玉芽。摘来旗叶捲,封处墨题斜。

品落龙团翠,香翻蟹眼花。欲移三径地,从此遍栽茶。

23

寿姚接宾八十一 其一

寿姚接宾八十一 其一,明代,释今无,

八十还教八十长,多君时炷佛前香。眼看四代神俱壮,亲手新高玳瑁梁。

1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