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寄魏衍

薄薄初经眼,辉辉已映空。

融泥还结冻,落木复沾丛。

意在千山表,情生一念中。

遥知吟榻上,不道絮因风。

0

诗文赏析

雪花初次落在眼前,轻薄如羽毛;

雪光辉煌已映照空旷。

凝结的泥土又被冻住,

落叶再次沾湿雪丛。

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的意愿在千山之表,

而情感则诞生于他的一念之中。

遥远的他坐在吟诵的榻上,

却不知道飞絮因风而起。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雪中的景象,展现出冬天的寒冷和静谧。薄薄初经眼,辉辉已映空,形容雪花轻盈飘落,给人一种纯净和安静的感觉。融泥还结冻,落木复沾丛,描绘了大地被冰雪覆盖的景象,给人一种冷冽的氛围。

诗词的则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意在千山表,情生一念中,诗人渴望将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让千山感知。遥知吟榻上,不道絮因风,诗人坐在吟诵的床榻上,遥远的他并不知道飞絮是因风而起,暗示了诗人对外界事物的无知和无所谓的态度。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将冬天雪景与内心情感相结合,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情感世界的抒发。整首诗词给人一种清冷而空灵的感觉,读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静谧,同时也能体味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绪的起伏。

陈师道

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其他诗经

屏翁领诸孙小集亦龙弟野亭君玉即席有诗次韵

作者:戴炳(宋代)

屏翁领诸孙小集亦龙弟野亭君玉即席有诗次韵,宋代,戴炳,

结屋新亭好,登临雅兴长。心融八窗白,尘隔九衢黄。

泛菊金英碎,尝粳玉颗香。更期梅着蕊,来赏小春光。

76

送鲁府黄谦纪善归莆田

作者:王绂(明代)

送鲁府黄谦纪善归莆田,明代,王绂,

饯别秦淮上,春潮没浅沙。寸心应恋阙,千里暂还家。

客路多芳草,都门正落花。徵书看又起,未必久烟霞。

39

巴陵怪风行

巴陵怪风行,清代,黄承吉,

吾闻帝子之出恒飘风,今来正值风交通。踉砀天吴夜不息,银虬雪貘抟虚空。

虚空震感无声入,撇擘撞舂万舟急。撞欲崩摧撇欲流,擘如相掎舂相袭。

舟人黑暗竞凌波,腰系樯绳仗樯立。引长抛重百难施,绠似云连铁山集。

我船三荡不可支,欲离所傍愁无依。风威况是离不得,斡旋实赖能工师。

洞庭春雨连天涨,激切飞廉怒相向。水势今宵尽却回,湘源却恐生波浪。

少妇无端觏此惊,牵裾坐对可怜生。瞪然仆婢更何事,如此风波宁可行。

呜呼人生岂不怀乡里,薄宦偏羁二三子。一夜心旌百丈悬,梦回错认蛟宫里。

48

初归杂咏七首 其六

作者:陆游(宋代)

初归杂咏七首 其六,宋代,陆游,

小园五亩剪蓬蒿,便觉人间迹可逃。尽疏珍禽添尔雅,更书香草续离骚。

药苗可斸携长镵,黍酒新成压小槽。老入鹓行方彻悟,一官何处不徒劳。

63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二,宋代,王安石,

两朝身与国安危,典策哀荣此一时。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灵輀。

24

渔者

作者:郭震(唐代)

渔者,唐代,郭震,

江柳弄风颦翠黛,山光着雨湿臙脂。

却收短棹拈长笛,一叶舟中仰面吹。

86

诗偈 其六十四

作者:庞蕴(唐代)

诗偈 其六十四,唐代,庞蕴,

人有五般花,花兰变成香。氤氲满故宅,供养本爷娘。

有人见不识,报道十月桑。外尘一念爱,合成五色囊。

囊中起三柱,柱上有千梁。梁变成地狱,地狱作天堂。

缘个一群贼,自作自消亡。纵令存草命,何时还故乡?

文字说定慧,定慧是爷娘。何不依理智,逐色在他乡。

早须归大宅,孝顺见爷娘。

98

黄州临皋亭

作者:刘攽(宋代)

黄州临皋亭,宋代,刘攽,

远国江千里,荒城水一涯。居人愁避虎,过客竞乘槎。

秋雨吹天暮,寒涛浸日车。从来迁谪地,卑湿是长沙。

22

和原甫同诸公饮郇公园

作者:刘攽(宋代)

和原甫同诸公饮郇公园,宋代,刘攽,

车马何籍籍,相从城南陌。大第锁名园,朱闳间素壁。

即事览胜槩,抚旧叹陈迹。零落归山丘,慨吒西州客。

春风几时还,顾盼生颜色。杂英缀初红,宿荑吐新碧。

故池无还波,乔树实自昔。赏心及兹辰,缅想缔构力。

十千置尊酒,玉斗雪霜白。饮醉半欢哀,浩歌怀感激。

天地亦旅人,川谷故变易。欢娱瞥过目,百年犹暂觌。

即令西驰晖,稍复向禺昃。我辈不尽兴,将为后时惜。

90

喜杜仲高移居清湖

作者:高翥(宋代)

喜杜仲高移居清湖,宋代,高翥,

笑携鸡犬入城居,无复游从叹阔疏。

河水通船堪载酒,桐阴近屋可修书。

饭香休忆辛田米,羹美何惭丙穴鱼。

我亦买山湖上住,效芹时拟贡园蔬。

52

筹思堂

筹思堂,宋代,范纯仁,

亭为筹思设,公将称此名。致诚通造化,审虑敌权衡。

境寂居忘倦,心虚照自明。讵同游宴事,休戚系群生。

17

拱北楼

拱北楼,宋代,朱晞颜,

屹立东南一柱齐,悬空栱桷尽翚飞。雄吞二景开黄道,远接三辰入紫微。

春树已随辽鹤返,秋云不隔塞鸿归。长安只在蝉蜒处,莫向西风赋落睴。

58

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题为

南雄除夜读老杜集至岁云暮矣多北风之句感时抚事命题为,宋代,郭祥正,

岁云暮矣多北风,怒嗥万里吹惊鸿。只今我亦在行旅,陟彼庾岭临苍穹。

霜寒不复瘴雾黑,酒贱颇得樽罍红。鼓角看看变新律,烛泪璀璀随残冬。

一阶寄禄百无补,白发又送年华终。鬼章虽获万国贺,防边未可旌旗空。

中原将帅谁第一,愿如卫霍皆成功。庙堂赫赫用耆旧,熟讲仁义安羌戎。

我甘海隅食蚌蛤,饱视两邑调租庸。呜呼不独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

51

樗亭

作者:韩淲(宋代)

樗亭,宋代,韩淲,

筑亭以樗名,平生无宦情。寥寥千载人,感慨闻风声。

73

和徐思叔题贫乐图

和徐思叔题贫乐图,宋代,杨长孺,

三间破屋一床书,锦心绣口冰肌肤。

自纫枯叶作袴襦,此君便是长须奴。

36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九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 其九十九,宋代,释普度,

秧入土,麦上场。丰年已兆,比屋盈仓。饥来吃饭,热来乘凉。

东倒西擂,随缘遇方。更无馀事可商量,夜来却被子规啼断肠。

因甚如此,阎罗老子要饭钱。

89

图志歌

作者:黎崱(元代)

图志歌,元代,黎崱,

安南版图数千里,少是居民多山水。东邻合浦北宜邕,南抵占城西大理。

古来五岭号蛮夷,肇自陶唐有交阯。其在成周为越裳,重译曾来供白雉。

秦名象郡汉交州,九真日南接其地。汉初赵陀总雄据,乃命为王免诛徙。

继因高后禁关市,陀复怙强随僭伪。即称帝与中国仵,戕害边民严武备。

汉家自是起兵戈,每战无功罢力士。汉文修德不事武,释罪不诛封赵氏。

陀因感德称藩臣,遂使婴齐来入侍。方物珍奇岁贡输,传袭子孙给五世。

吕嘉谋叛暗兴兵,故杀其王并汉使。武皇一怒奋天戈,千里精兵扫凶秽。

路侯博德勇有谋,破越如同破竹势。分为九郡置官守,南越从兹国乃废。

中华闻化遍九州,渐教远人通礼义。光武初除新室难,未遑选擢南方使。

糜洽二女逞奸雄,娣名徵侧妹徵贰。招呼要党据南交,威服百蛮无与比。

侵边寇灭六十城,一立为王一为帅。堂堂汉将马伏波,苦战三年常切齿。

分军驱逐到玺溪,贼酋授首悉平治。广开汉界极天南,铜柱高标传汉史。

命官遣将镇其民,德政清新多惠施。至于士燮善抚绥,贵重一方人所念。

国政纷纷吴蜀在,争为壁垒陈交界。境入汉制宋齐梁,兴诛相承如一轨。

悠悠阅世迨隋唐,始号安南今乃是。张舟始作都护时,修筑罗城制军器。

高骈威信行在彼,此邦人人多慢易。咸通末岁中国乱,转运遐方肆骄恣。

吴权曲颢矫与杨,篡辱相争民力匮。宋初王氏始封王,丁绝转封黎与李。

李传九世一百年,嗣有陈王来袭位。泰平日久重儒风,礼乐衣冠略初似。

皇元一统自古无,德服万邦恩泽被。陈王纳款三十年,后嗣不道违上旨。

甲申假道征占城,令助军器供饷馈。居然逆命相抗衡,拒捍王师心怀异。

陈王子侄二三人,慕义来归沐恩赐。兴师伐罪出有名,千里鹰扬耀旗帜。

进兵数道会于交,势若雷云驰万骑。其王逃海匿山林,旁及无辜遭罪戾。

师还伏罪进表章,犀象玺珠常踵至。圣心荡荡念斯民,罢战休兵合天意。

南陲从此悉安然,亿万生灵蒙其庇。远人怀德自心归,天下为家当盛际。

小臣居沔拜皇恩,窃禄素餐心自愧。乘间缀缉旧所闻,写作《安南风土志》。

1

留别赵上舍

留别赵上舍,明代,祝允明,

归骑聊乘一日閒,夕阳移座未能还。西风明日丹阳道,回首鸡鸣雪满山。

12

宿林泉观

宿林泉观,明代,李攀龙,

盥漱焚香坐翠微,烟霞犹在芰荷衣。怪来不作人间梦,一夜寒泉拂牖飞。

80

与许彦明夜话有怀王钦佩赋寄

与许彦明夜话有怀王钦佩赋寄,明代,文徵明,

八月驱车入旧京,戍尘千里暗江云。承平日久方多事,交旧星稀苦忆君。

洛下秋风应已至,江东暮雨不堪闻。一时幽意何人会,灯火微吟对许浑。

7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