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李因笃一生安贫乐道,勤于研读,执教著文,毕生不倦,学识渊博,著述宏富。其主要著作有:《诗说》《春秋说》《议小经》《汉诗音注》5卷,《汉诗评》5卷,《古今韵考》《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受祺堂文集续刻》4卷,手抄本《山汉论》1卷等。
李因笃在音韵学研究上,一生与顾炎武携手合作,《音学五书》是顾炎武音韵学的主要著作,写稿时,常与因笃商讨,顾炎武说:“深知吾书,海内惟李天生一人”。可见对李因笃在音韵文字学方面造诣的肯定。李因笃还研究了杜甫在七言律诗中使用仄声的规律和特点,得到当时朱彝尊等人的肯定。他著有《汉诗音注》和《古今韵考》。
幼年时期
幼年时人呼为“神童”,李因笃的先世是山西洪洞人,金元时,迁移关中,定居富平东乡(今薛镇韩家村)。其高祖、祖父经商于陕北的延安、定边、安边一带。父亲,名映林,“始以文补邑诸生,少而刚方,绩学不怠,独好传注,以程朱为宗。”从师明末关学儒宗冯从吾,为得意门生。崇祯七年(1634年)4月,患病而亡,年仅27岁。其母田氏,为富平人田时需的女儿。是年7月,李自成率义军攻占富平,其居韩家村被围,祖母杨氏囿于传统“忠君”思想,率族人81人俱焚,3岁的因笃与弟因材随母去外婆家才幸免于难。从此,李家门户萧条,无依无靠,母子三人只得客居外婆家。
李因笃外祖父为增广生员,对因笃“提携教诲”,使因笃受到良好教育。因笃天资聪颖,5岁即读经史,过目不忘。7岁时,其母见因笃逐渐懂事,便取出其父遗书及冯从吾小像,哭诉曰:“此孔孟真传,若父畴昔之潜心从事者也,小子从此自励,若父为不亡矣。”因笃从此昼夜诵习,手不释卷,继承父志,学益大进。“八岁能文章,出语辄惊人”。11岁应县试,考取第一名,入庠学习,时人称之为“神童”。不久,他抛弃了科举应考,“为诗文,有闻于时,而尤潜心于传注之书,以力追先贤。”
游历时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攻陷北京,明亡。时因笃13岁,深感亡国之痛,立志反清复明。顺治五年(1648年),18岁时,他告别故里,出外游学,看见山河依旧,朝服易改,思想故国家邦,祖先遗训,不禁感慨万千,仿杜甫作《秋兴》诗八首以寄之。翌年,经友人苏生紫、赵一鹤推荐,抵达代州,在知州陈上年家任塾师,后陈上年调至雁平道,因笃随同前往。此间数年,他益发愤读六经及濂洛关闽诸大儒书籍,所著诗文更加高古精邃,名播海内,一时骚人词客,趋之若鹜,至邸舍不能容。其中著名学者昆山顾炎武、太原傅青主、粤东屈大钧和他结为至交。人称“自有名士以来,以布衣耸动四方,未有如公之盛也”。
康熙五年(1666年),顾炎武二次会因笃于代州,他们在陈上年的庇护下,联络志士20余人,于雁门、五台之间,披荆斩棘,垦荒种田,以图复明之举。李因笃在塞上八、九年间,被陈上年“视为畏友,投契之深,有同骨肉。”使李因笃无内顾之忧,精心研读学问。康熙六年(1667年)9月,陈上年离职而去,李因笃携家归秦。
康熙七年(1668年)春,顾炎武因文字狱牵连,在济南入狱,经李因笃、朱彝尊等友人的多方奔走竭力营救,于是年10月获释出狱,与因笃在北京相会。此后,李因笃与顾炎武的情谊愈加深厚。
康熙九年(1670年),39岁的李因笃再次东出潼关,走河南、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四方学者。康熙十一年“三藩之乱”突起,社会动荡不安,因笃虑及老母安全,遂急速返里。此时,陕甘一带也发生动乱,朋友郭九芝、总兵张梦椒欲推荐他从军,因笃力辞,遂避居富平北部明月山下。但军政官员仍不断缠扰,后“避地凤翔,又之延安”。
康熙十四年(1675年),周至李二曲,“以避兵氛”,应县令郭九芝之邀,隐居于郭为其修建的隐士庄拟山堂别墅(在今富平王寮镇军寨村),李因笃为其作序以记大略。以后,李二曲与顾炎武、李因笃、王山史、李雪木等学者名士经常在此研究学问,和诗唱文,讲学质疑,长达五年,后二曲返回周至。
为官时期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政府为延揽人才,缓和与汉士族的敌对情绪,攻固统治基础,开博学鸿词科、诏举文行兼优之士。内阁学士项景襄、李无馥、大理少卿张云翼,以“学问渊通、文藻瑰丽”荐举李因笃,因笃以母老家贫为由,力辞不就。然而,康熙早闻其名,称他与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无锡严绳孙为“四布衣”,“必欲致之”。地方官吏奉旨催促,因笃不从,以死抗拒,后在母亲的规劝下,于秋季涕泣登程。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一日,李因笃扶病考试,皇上拔之前列,授翰林院检讨,受命纂修晚史。因笃自抵都以至授职后,以母老孤丁,无所依托为由,屡次具呈具疏,先后上疏陈情37次。人云,《告终养疏》其文情词恳切,可与“李令伯(李密)《陈情表》同擅千古”,“其父可追班马,为我朝第一篇文章”。康熙看了疏文,深为所动,遂准许他的请求。离京那天,京师士大夫数百人为其送行,朱彝尊“祖饯于慈仁寺,挥泪而行”,龚鼎孽为其题写“西京文章领袖”的堂匾赠行。当时他与周至李二曲、华阴王山史、三原孙豹人,被王渔洋(士真)誉为“卓然自挺于颓俗之表”,不受清廷笼络的“关中四君子”。
康熙二十年(1681年),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病倒,他以信告诉李因笃,因笃即派人探视。岂料次年春节,宴请宾朋后的一天,因上马失足,初九即去世。噩耗传至富平,因笃即挥泪写了《哭顾亭林先生一百韵》,深表悲痛与怀念。
讲学时期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春,李因笃应聘到关中书院讲学。此前,为重振关学学风,因笃与关中李二曲等名士积极倡导修复关中书院。他告诉二曲先生“闻米侍御至省,当乘间一言,此天地盛典,吾徒份内事也。今执事举少墟先生之任,委之於笃,是以乌获百钧,界不胜匹雏者,况京兆人文之薮,轩冕之彦,相望于涂,何至惟席无人,使谫陋如笃者,俨辱布衣祭酒之座乎?”虽然他谦让,不任书院负责人,但为关中书院的恢复和关学的振兴奔走效力。经常在这里讲学,与诸学者切磋学问。随后,关中书院成为“关学大兴”的圣地。是年7月,其母去世,因因笃平日谨尊母训,“乐善亲贤”,四方亲友万余人前来送丧。是年李因笃已54岁,坚持不仕。后又应邀为创建朝阳书院撰写序文,并在此讲学,推动了关学的进一步发展。
李因笃晚年,因为年迈体弱,出外讲学不便,便在家乡镜波园或家中收徒讲学,常以著书立说写诗唱文为乐。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春,突患偏瘫,友人朱长源前来探望,李因笃拉着他的手说:“吾一生作诗文,不下数百万语”,又抚摸胸口说:“无一字不以此中刻画出”。从此说话困难,但仍伏案读书,撰稿不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一代著名学者离开了人世,终年61岁。
从师时期
李因笃一生乐于教育事业,宣传他的学术思想,培养一代英才。他青年时在私塾任教,中年时游学全国各地,曾在关中书院、朝阳书院、富平镜波园讲学、名声传至关中内外,大江南北。晚年在家乡举办私塾,收徒讲学,直到临终,为教育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教育思想上提出君主要努力学习,然后才能立法制行,教化臣民。他认为,天子经过努力学习后,必须能立大志,勤其政,诚政事,迪本德、怜臣民,明礼乐,尊贤才,孝祖先。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最终必博修而明。提出学习应有辩证的方法,“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学习要“经世致用”,认为学习经学的目的是通晓治国之道,做文章要结合现实。这与今日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相通之处。
除此之外,李因笃在史学、天文、历法、乐律、书法、绘画、考据学等方面亦有很深的研究,在他的著作里都有精辟之论。这些都是李因笃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为我们的现实服务。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