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扬古简介

董鄂·费扬古(1645—1701年),董鄂氏,满洲正白旗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之子,顺治帝的孝献皇后之弟,清初名将。费扬古在平定三藩之乱时在安亲王岳乐帐下效力,因战功卓著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费扬古也随军出征。费扬古在西征期间立下了赫赫战功。康熙四十年(1701年),跟从康熙帝巡幸索约勒济,中途疾病发作,康熙派遣大臣送他归还京师。不久逝世,赐祭葬,谥号襄壮。

费扬古详细介绍

康熙十三年(1674年),费扬古在三藩之乱中跟从安亲王岳乐率兵到江西围剿吴三桂叛军。击败了吴三桂的大将黄乃忠、夏国相、吴国贵等人的进犯。

康熙帝亲自噶尔丹的时候他也立下了很大的战功。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命费扬古前去科尔沁征兵,参赞军事。同年秋在乌兰布通击败噶尔丹。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费扬古被授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城。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御驾亲征。费扬古统率西路军,越过沙漠,于翁金河(今蒙古国德勒格尔杭盖西)会师,尔后北上;康熙帝玄烨亲率中路军3.4万出独石口(今河北赤城北)。三路大军约期于克鲁伦河一带歼灭准噶尔军。

五月初,中路军先抵克鲁伦河,逼近准噶尔军。噶尔丹遥望清军势众,遂弃庐帐、器械,乘夜西撤。康熙帝即命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坐镇巴颜乌兰地区;令费扬古西路军截准噶尔军退路,设伏袭击;命内大臣明珠尽运中路军之粮以济西师。旋自率前锋追击三日,至拖诺山(巴颜乌兰东)而返。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今乌兰巴托东南)时,仅剩万余人。

五月十三,清军西路进抵昭莫多,距特勒尔济30里扎营。费扬古以逸待劳,将东阵兵陈于山上,一部沿土拉河布防于西,骑兵主力隐蔽于树林中,以孙思克率绿营兵居中,旋派400精骑至准噶尔军营地挑战,诱其入伏。噶尔丹果然将万余骑全部出击,追至昭莫多,即向清军阵地猛扑。清军居高临下,依险俯击,弩铳迭发,藤牌兵继之,每进则以拒马木列前自固。准噶尔军初战受挫,乃下马力攻,冒矢铳鏖战,伤亡甚众,仍不退兵。费扬古见其后阵不动,知为妇女和驼畜所在,即令一部迂回横冲,一部袭其后阵,准噶尔军顿时大乱。扼守山顶的清军乘势奋击,上下夹攻,斩杀3000余,俘获数百人。噶尔丹妻阿奴可敦率队冲锋,战死。噶尔丹仅引数十骑西遁,余部逃散。

从讨三藩

顺治二年(1645年),费扬古出生,他是顺治帝孝献端敬皇后的弟弟,其父为内大臣三等伯鄂硕。满洲正白旗人,状貌异常魁梧。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四岁的费扬古承袭了父亲的爵位。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费扬古跟从安亲王岳乐率兵到江西围剿吴三桂的叛军。吴三桂的大将黄乃忠纠合了一万多叛军自湖南长沙进犯袁州,费扬古与副都统沃赫、总兵赵应奎击溃了黄乃忠的进犯,继而攻克万载。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于萍乡击败了吴三桂的女婿夏国相,夏国相败走,费扬古进围长沙,连战连捷。康熙十八年(1679年),费扬古又于武冈击败了吴国贵。大军还京之后,他被提升为领侍卫内大臣,位列议政大臣。 

古防卫西北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伊犁为统治中心的漠西蒙古中实力最为雄厚的一支准噶尔部,在首领噶尔丹率领下挥师东进,并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五月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漠北的土谢图部,又乘胜渡过土拉河侵入车臣部牧地,漠北各部纷纷南奔,请求归附清朝。如果清廷不接受漠北各部(又称喀尔喀各部)内附,他们必然被准噶尔部所吞并,将成为清王朝北部的巨大威胁;如果允许喀尔喀各部内附,噶尔丹就可能以追击为名而内犯。尽管情况如此严峻,但康熙帝绝不会错过臣服漠北各部的天赐良机。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廷授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军西征噶尔丹,命费扬古前去科尔沁征兵,参赞军事。同年秋,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击败了噶尔丹。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归化城增加戍兵,以费扬古为安北将军驻守归化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噶尔丹遣使来朝,请求入贡。费扬古发兵出迎并一路护送他们,侦查他们男女人数一共一千五百多人,把他们留在了归化城。上书康熙帝之后,康熙察觉到噶尔丹居心叵测表面上是为与朝廷修好,实际上是派人到内地窥探虚实,命侍郎满丕下谕谴责噶尔丹的使臣,把他们遣还。七月,听闻噶尔丹将窥探图拉,清廷命费扬古与右卫将军希福一起率军前去抵御。希福请求增加派兵,康熙帝责其有恐惧沮丧之心,让他不要去了。很快报告图拉没有遭到入侵,考虑到噶尔丹将要进攻归化城,康熙召费扬古回师。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到了哈密,费扬古前去防御,噶尔丹自图拉河向西窜去。费扬古很快被授右卫将军,仍兼管理归化城的军事。下诏授费扬古为抚远大将军,以都统伊勒慎,护军统领、宗室费扬武,瓦尔达,副都统硕岱,将军舒恕参赞军事。不久康熙召费扬古入宫授予他讨贼方略。

古北上破敌

为了解决噶尔丹对内蒙古的军事威胁,康熙在三十五年(1695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御驾亲征。此次亲征兵分三路,东路由萨布素负责,率领数千军队驻守蒙古东部,防止噶尔丹向东逃窜;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的费扬古是西路统帅,西路是此次征战的主力,兵力四万六千有余;中路由康熙帝亲自率领,兵力约三万三千。 

按照事先的部署,中路军在四月初一从北京出发,而西路军在三月份分别从宁夏、归化出发,五月底中路和西路在土拉河以北会师。西路军在行进途中因天气恶劣影响了进度,为了避免不能按期到达使得康熙帝率领的中路军独自承受巨大的压力,费扬古亲自率领一万四千精锐日夜兼程,而当康熙抵达克鲁伦河以南时,北岸已无一帐,噶尔丹早已拔营撤退了。噶尔丹在向西逃窜的途中丢弃了老弱辎重,在经过五昼夜的狂奔后抵达位于库伦(今乌兰巴托)的昭莫多(蒙语:大树),但却被费扬古所率领的西路军迎头予以阻击。费扬古在昭莫多同噶尔丹展开激战,噶尔丹的主力全部被歼灭。 

噶尔丹在天山以北的故地已经被他兄长僧格的儿子策妄阿拉布坦所占有,进退失据。由于噶尔丹拒绝康熙的招抚,费扬古在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二月又参加了第三次对噶尔丹的战争,但双方还未来得及交战,噶尔丹就在这一年闰三月十三日自杀。费扬古因在平定噶尔丹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被封为一等公爵。当第三次讨伐噶尔丹的战事结束后,费扬古奉命调离,当他从该城开拔时,归化的商人、百姓纷纷给他送行,不久为他修祠立像,以纪念他在抗击噶尔丹、戍边卫民及绥靖地方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绩。

古功成而逝

康熙三十六年(1696年)六月,费扬古有了病,康熙帝下诏昭武将军马思喀代他领军。费扬古归还京师,仍领侍卫内大臣,进一等公,但是他仍以未能生擒噶尔丹为理由上书请辞,康熙帝不准,因谕曰:“以前朕想要亲征噶尔丹,众臣都上谏阻止,惟费扬古与朕的意思相合,于是朕统兵西进。西征的道路非常遥远,水草困乏,费扬古全无顾虑,直抵昭莫多,将狡猾顽固的敌军大败。他多年统兵驭将,没有能比得上他的。”又说:“多次出征,才知道作为一个将领是多么困难。费扬古为将精心策划调遣,使得缓急得宜,才最终成功。” 

康熙四十年(1701年),费扬古跟从康熙帝出巡索约勒济,半路中疾病发作。康熙帝为此驻跸一日,亲自去看望他的病情,赐给他御帐、蟒缎、鞍马等物,并从内帑里出银五千两赠给他,派遣大臣护送他回到京师。回到北京之后不久就病逝了,清廷赐予祭葬,谥号襄壮。以他的儿子辰泰承袭一等候、兼拖沙喇哈番。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