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菊

独傲秋风贞晚节,不随春色斗繁华。幽姿逸趣凭谁赏,只合东篱处士家。

90

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杜陵叟,居杜曲,终岁胼手兼胝足。刈麦初罢又插秧,身劳岂畏泥涂辱。

旱魃为虐苗皆枯,大风卷地更折谷。天灾厄人人无言,县官催租火迅速。

哀鸿嗷未休,豺虎满人屋。粟帛献稍迟,金刚齐努目。

竹笥搜尽寒冬衣,桑阴鬻我耕田犊。官钱虽纳杼柚空,谁将灾苦宣苍穹。

苍穹明镜鉴万里,讵能察我茅檐蔀屋之私衷。

18

剑门关

黑云压压红云烁,万仞蜀山齐束缚。独有双锋陡插天,全川门户此扃钥。

小剑势崔嵬,大剑形峻崿。远连千佛岩,近接飞仙阁。

锋芒直达霄汉间,毒雾阴风常喷薄。猿鸟飞走据危巅,蛟龙蜿蜒潜幽壑。

光冲上界星斗寒,石借他山几攻错。宛若文笔峰,亦类芙蓉萼。

白刃漫拟刻舟求,青萍不向延平跃。危峦左右耸长空,直使万马千骑北来诸军皆胆落。

忆昔蚕丛及鱼凫,恃险凭临如城郭。金牛乍开力士死,名山不假五丁凿。

我闻秦人伐蜀川,横磨万剑空剽掠。又闻邓艾度阴平,倚天长剑终无着。

旗鼓尚敢出井陉,岂无奇峰似邪镆。天堑飞渡入金陵,千寻铁锁亦销铄。

可知在德不在险,王者从来有远略。事无大小理则同,谁将得失咎霜锷。

迄今栈道如通衢,冷月闲云争秀削。精光依旧贯长虹,浩气犹然钟磅礴。

几多成败与兴衰,世运沧桑浑如昨。策杖关前一俯视,千山万岭皆卑弱。

23

韩世忠大战黄天荡歌

焦山寺前围似铁,鸟飞不过鱼虾绝。万舸军声涌怒潮,万丈潮头流碧血。

血中突闻鼓声吼,子弟八千胆如斗。密布云罗数万重,阻逼蛟龙不敢走。

一自胡马渡江来,烽火纷腾鼓角哀。光世溃逃杜充叛,声势赫赫轰如雷。

女真奋勇相追逐,直使中原如破竹。明州屠罢又潭州,狐兔潜逃杜鹃哭。

雄兵一夜集江中,百万车骑拜下风。大纛高牙标姓字,锦衣骢马韩相公。

相公神勇真无偶,横空飞下杀人手。江北江南背嵬军,渺视金酋若刍狗。

一破大仪兵,再全海州守。中兴武功第一人,肯使跳梁容小丑。

形势先据金山顶,太子红袍空驰骋。展动长枪欲刺天,满船日耀兵戈影。

杀气连天卷天黑,白浪摩空云无色。两岸草木皆雄兵,一江鹭鸥尽劲敌。

牙樯林立峙如山,箭似飞蝗风雨击。横空鸟雀都难飞,戈戟丛中汗血滴。

山头娘子军尤壮,锦伞绣旗屹相向。一阵涛回胥母狂,千军胆落黄天荡。

黄天荡中两瓯鼓,江水去天只尺五。万顷波摇星斗寒,螓首蛾眉胭脂虎。

乌珠搔首唤奈何,洛索仓黄难禦侮。生擒龙虎大王归,大兵指日平胡虏。

献金帛,献名马,俯伏船头泪空洒。江干不筑受降城,软语温言胡为者。

身似扶危郭汾阳,怀寄渡江祖士雅。誓欲亲迎二圣还,独木何难支大厦。

战舰艨艟金人窘,刁斗森严日夜警。一旦凿通老鹳河,海鹘飞腾奔小艇。

可怜四十八日中,帷幄机谋成画饼。可怜两河父老声,扼腕抚膺空引领。

吁嗟刘锜破顺昌,沂中捷报自藕塘。和尚原头吴玠马,朱仙镇上岳家枪。

岂期朝廷主和约,少保已含冤,秦桧方组阁,不如朝跨驴兮夕放鹤。

夫妇偕老西湖滨,春秋共唱渔家乐。吁嗟乎,当年猛虎卧茅檐,今日巨鱼潜大壑。

58

岳武穆大战朱仙镇歌

杀气勃勃阵云黑,威镇山东控河北。百万军声涌怒潮,阻逼金酋归不得。

一破郾城兵,再诛颖昌贼。麻扎刀利孰敢当,泰山军来如霹雳。

雄心击碎玉唾壶,壮怀欲饮金人血。旌旗林立鼓殷天,朱仙镇中围似铁。

此唤岳爷爷,彼嗟风猎猎。撼军信比撼山难,投诚争欲投矛戟。

乌珠搔首唤奈何,达赉仓皇头破裂。大兵指日抵黄龙,雄竹豪丝声激越。

迎我二圣还,仗尔三军力。整顿半壁天,表扬孤臣节。

岂期十二金字牌,万里长城中道折。可怜两河哭震天,父老攀辕枉凄切。

可怜十载恢复功,涅背精忠空报国。缚虎容易放虎难,伤哉七字误长舌。

岂真天弃赵官家,不使金瓯补残缺。岂真帝安小朝廷,不使将军称无敌。

至今黄茅白苇间,叱吒之声犹未绝。每当风雨斗长空,何异当年相攻击。

吁嗟乎,何异当年相攻击。

21

拟王渔洋眉州谒三苏祠

欲突不突蛤蟆山。欲流不流玻璃水。江水泱泱山苍苍,毓秀钟灵光图史。

眉州城西环水清,纱线街头莽榛荆。仆夫鞭指路人告,苏公里第横丹楹。

忆昔此地逆贼蟠,酋何人兮铁脚蛮。闬闳广厦供薪爨,灵祠灰烬赭衣冠。

瓦毁土崩栋梁折,虏众闻之心胆裂。修葺曾来守赵公,岿然灵光长不灭。

甘蕉百尺柳十围,拂檐舞槛花乱飞。观莲台畔雨初涨,兜罗绵上云生辉。

老松蜿蜒龙腾沫,翠柏轮囷鹰鞲脱。龙眠画像生气存,骍券亲书山谷跋。

苔斑藓蚀摩穹碑,螭首狰狞蚨灵龟。滁黄镌板恣题咏,沁脾炙口长春诗。

旁人休拟扬雄宅,英光浩气朝复夕。文章千古八大家,经济一门三词客。

怒号风雨蛟龙走,乘凤飞鸾孝且友。春蔬秋韭荐馨香,芳名终古三不朽。

31

题菊

犹有黄花在,疏枝映画栏。傲霜甘冷落,带雨未凋残。

瘦骨偏枝硬,冬心独耐寒。孤芳堪自赏,晚节竟能完。

艳欲嗤桃李,香真迈茝兰。东篱人寂寞,老圃蝶阑珊。

高格秋增健,冰姿性挫难。无言元意淡,可作雪梅观。

91

题鹰

尔本是鸷鸟,翮健眼犹疾。嘴爪利如钩,所击无一失。

偶向深林过,群鸟暗战傈。具兹特异材,谋生岂无术。

毋为猎者用,与犬同见拙。

60

哭陶君锡侯十首 其十

水乳交融气谊真,频年末座忝西宾。斋前竹石依然在,东道更谁作主人。

29

哭陶君锡侯十首 其九

法书名画富收藏,满壁琳琅蜀锦装。记得晴窗同展玩,源流一一细品量。

63

题城南试卷

二十年前写试册,六儿娶妇在京得。老兄一见泪淋浪,此是弟兄始通籍。

保和殿上风日炎,弟坐殿廊兄内室。兄当淹迟日逾午,弟为兄忧卷将撤。

三篇以后不停挥,欲代兄书完赵璧。那知书竟两无误,下殿三竿见斜日。

朝房不坐寂无事,弟抽鼠毫尽馀墨。迄今回首恍如梦,石洞场边草萧瑟。

常经庐馆问行寓,回忆都城遇兵燹。甘泉宫中照烽火,铜驼陌上生荆棘。

德兵携去褚翁书,倭人拾去羲之帖。武英殿版付焚毁,永乐大典无从觅。

吾弟此卷何处藏,并无蛛丝与鼠迹。糊名纸角灿然新,如见挥毫墨犹湿。

卷面二甲九十五,朱字标题先帝笔。卷尾读卷十大臣,首恩次徐终为薛。

肝肠崩裂难久看,付与六儿长什袭。作诗记事寄拙园,明岁入都跋卷帙。

30

哭陶君锡侯十首 其八

闲来读书更吟诗,聪训一编手自持。悟得养身兼接物,桐城学士是君师。

58

夏题鹅坊壁

出城二三里,林木喜苍蔚。地无市廛声,茗有沙泉味。

好雨浥清尘,虚窗函远翠。鸟语不识名,风中发清吹。

城居苦烦扰,到此涤尘肺。呼童下竹帘,扫榻且酣睡。

98

和乔勤孝 其二

砚冻蟾蜍秃笔横,中宵起听曙鸡鸣。终南不隐嘲种放,塞北迟归笑子卿。

款客家贫惟毳饭,和诗味淡似藜羹。颖滨山谷联姻好,喜极东坡爱后生。

19

再题鹅坊壁

散吏驱车去复来,重阳独醉菊花杯。频年羁旅逢佳节,乱世功名出霸才。

徐福岛兼邻国土,管公楼是望乡台。故园风鹤今闻警,游子天涯尚未回。

98

和乔勤孝

怀刺权门舄履阗,何如陋室乐吾天。久辞仕版离冠带,聊把君诗当管弦。

著籍喜消元祐党,编书漏写义熙年。回思伴直丝纶阁,今日才逢孟浩然。

32

游西溪

一径回环思渺然,丛林万竹绿参天。溪边更看垂垂柳,荡漾晴空万里烟。

66

岳坟感慨二首 其二

巍峨庙貌傍忠坟,千载长埋碧血殷。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35

岳坟感慨二首 其一

胡骑长驱彼一时,而今墓木不须悲。君看一例参天起,那异南枝与北枝。

66

酌酒

爇不因人醉则眠,男儿岂受马牛怜。且凭汉史聊同下,引得诗情一放颠。

良会恰逢风雨夕,赏心辜负菊花天。自甘疏懒年年误,落拓青衫不值钱。

29

咏菊二首 其二

转瞬光阴五秩来,壮心回首已成灰。青年朋辈存无几,黄菊萧疏又独开。

忙碌嫁婚犹未毕,消磨精力剧堪哀。无聊且作赏花计,钩动诗情酒一杯。

6

咏菊二首 其一

食贫只要一心安,且把秋英当早餐。已悟繁华成幻梦,独撑傲骨斗清寒。

俗情不了黄花笑,举世惟留白眼看。幸得数枝寒露放,徘徊三径有余欢。

43

读同学吴稚晖欧战意见书有感二首 其二

斫剑一悲歌,时艰唤奈何。潮流翻世局,铁血绣山河。

扰扰群生苦,茫茫新鬼多。人权天所付,能战始能和。

98

读同学吴稚晖欧战意见书有感二首 其一

西风杀气遒,暝色满高楼。狮梦先惊破,鱼书入望愁。

雄心争霸业,壮志瞰全欧。一别相思苦,东西隔二洲。

59

怀陶端翼四首 其四

仁者原多寿,聪强矍铄哉。游山时着屐,赏菊快衔杯。

闲气三吴种,文章天下才。空群魁冀北,泰斗仰崔嵬。

2

怀陶端翼四首 其三

相望久离索,相悲各问年。深知尘网恶,且作地行仙。

恍入春风座,并瞻霁月天。北窗高卧候,轨迹继先贤。

33

怀陶端翼四首 其二

事业付浮鸥,苍苍鬓各秋。利权嗤狗骨,勋位笑羊头。

开卷聊游古,看花且散愁。桃源如可觅,从子泛扁舟。

56

怀陶端翼四首 其一

不见汪洋度,渐知鄙吝萌。棋声随月落,水影到门清。

归隐余高节,论交见旧情。浑然无我相,仿佛葛天民。

80

闲时

蓂荚当阶历祚更,闲时心事自平衡。湖中风味鲥鱼长,海上桃花春水生。

向晚貂裘频赌酒,侵晨龙胙尚余羹。汉家尘土无须问,蜗角居然混战争。

31

登吴淞炮台有感

吴淞一剪水,环绕海边台。江汉潮仍汇,乾坤浪作堆。

据高形胜地,怀古战争哀。谋国悲廊庙,江门一锁开。

1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