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颂·雝

作者:佚名(先秦)

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于荐广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绥予孝子。

宣哲维人,文武维后。

燕及皇天,克昌厥后。

绥我眉寿,介以繁祉,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0

诗文译文

一路行进很从容,到达庙堂肃又恭。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诚又敬。进献一头大公牛,助我摆好献神灵。伟大光明的先父,安抚孝子的心灵。

臣子个个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上帝安宁又快乐,能让子孙都昌盛。祈求赐予我长寿,保佑多福有吉庆。已劝父王来歆享,再劝母后也来尝。

诗文注释

⑴有:语助词。来:指前来祭祀的人。雝(yōng)雝:和谐貌。

⑵至止:到达。肃肃:严肃恭敬貌。

⑶相:助。这里指助祭的人。维:是。辟公:指诸侯。

⑷穆穆:容止端正肃穆貌。

⑸於(wū):赞叹声。荐:进献。广:大。牡:指大公牛等雄性牲口。

⑹相:助。予:周天子自称。肆祀:陈列祭品而祭祀。肆,陈列。

⑺假:大。皇考:对已死去父亲的美称。

⑻绥:安,用如使动。予孝子:主祭者自称。

⑼宣哲:明达聪智。人:臣也。

⑽后:君主。

⑾燕:安。指周国治民安,上天无灾异降临。

⑿克:能。昌:兴盛。厥后:其后,指后代子孙。

⒀绥:安。一说同“赉(lài)”,赐予。眉寿:长寿。

⒁介:助,佑。繁祉(zhǐ):多福。

⒂右:通“侑”,权酒食之意。一说即“佑”,指受到保佑。烈考:对已故父亲的美称。烈,言其功。一说光明。

⒃文母:指有文德的母亲。旧以为指周文王之妃太姒。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周王祭祀先祖的乐歌。刘向认为此诗作于周武王时期。古代祭祀活动完毕,在撤去祭品时(古称“彻”),要演奏一段乐曲。朱熹明确解此诗为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后撤祭时所唱的乐歌。

诗文赏析

周王室虽然还不能如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那样对全国进行牢固有效的控制,但周王毕竟身为天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小雅·北山》),诸侯们还是要对之尽臣下的职责;实质性者如发生兵事时的勤王,礼仪性者如祭祀时的助祭。这首诗的开头写的便是诸侯助祭的情况。

因后世有“肃穆”一词,往往容易导致诗中“肃肃”“穆穆”属同义或近义的误会。其实两词含义用来颇有区别。“肃肃”是说助祭诸侯态度之恭敬,不仅是对祭祀对象——当时周天子的已故祖先,而且是对居祭祀中心地位的周天子本人;“穆穆”则既表周天子祭祀的端庄态度,又表其形态的盛美与威严。这样理解,二词分别用于助祭者(诸侯)、主祭者(天子),方可谓恰如其分。而那些丰盛的祭品(广牡),或为天子自备,或为诸侯所献,在庄严的颂乐声中,由诸侯协助天子陈列供奉。一个祭典,既有丰盛的祭品,又囊括了当时的政治要人,可见其极为隆重。

《毛诗序》说,《周颂·雝》是“禘大祖(即后稷)”,但诗中明言所祭为“皇考”“烈考”,其说难通。朱熹《诗集传》认为“皇考”指文王,“孝子”是武王,其说近是。以武王之威德功勋,召诸侯或诸侯主动来助祭,不仅不难,而且势在必然。不过,这种有诸侯相助祭祀皇考的典仪虽然始自武王,武王之后也会沿用,如成王祭武王、康王祭成王都会采用《周颂·雝》所描写的诸侯助祭形式。这种形式,既表现周天子在诸侯中的权威,也表现诸侯的臣服,成为周王室政权巩固的标志。周王室自然乐于定期显示这一标志。至于后来周王室力量衰落,渐渐失去对诸侯的控制,乃至诸侯纷纷萌生觊觎九鼎之心,恐怕这种标志的显示便难乎为继了。

“假哉皇考”以下八句,是祈求已故父王保佑之辞,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宣哲维人,文武维后”,即臣贤君明,有此条件,自可国定邦安,政权巩固,使先人之灵放心无虞。二是“克昌厥后”,这与《周颂·烈文》《周颂·天作》中的“子孙保之”意义相似,对照钟鼎文中频频出现的“子子孙孙永保用”及后世秦始皇的希望其后代“万世而为君”,读者不能不对上古(后世亦同)国君强烈追求己姓政权的绵延留下深刻印象。与这一点相比,“燕及皇天”(即使是虔诚的)和“眉寿”“繁祉”只能是陪衬而已。

这首诗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说“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衬地位也很明显,这又是父系社会的必然现象。以这样内容的两句结尾是周颂中唯一之例,透露出《周颂·雝》是祭祀后撤去祭品的乐歌的信息,并为诸多《诗经》注疏、研究者所公认。按理说,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这一程序,撤祭诗不会仅此一首,既然现在《诗经》只收录了《周颂·雝》,可见《诗经》的整理删定者(旧说为孔子)认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佚名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其他诗经

摘芳词·莺声寂太平时

摘芳词·莺声寂太平时,近现代,宋一鸿,

良夜迢迢低玉绳,望双星。罗衣偷卸若为情,细叮咛。

拗住银钩红烛背,悄无声。是何意态意怦怦。问卿卿。

52

小住杨山人栖隐处题壁六首 其一

小住杨山人栖隐处题壁六首 其一,清代,林占梅,

长松无数护吟楼,一派涛声枕上幽。读罢「黄庭经」一卷,横琴再鼓「碧天秋」。

45

谒金门(醉花春)

作者:韩淲(宋代)

谒金门(醉花春),宋代,韩淲,

人已醉。溪北溪南春意。击鼓吹箫花落未。杏梅桃共李。
水底鱼龙惊起。推枕月明千里。伊吕衰翁徒尔耳。我怀犹未是。

37

【南吕】金字经 稽山春晚若

【南吕】金字经 稽山春晚若,元代,张可久,

稽山春晚

若耶溪边路,四山环翠微,春去人间总不知。莺乱啼,满川烟树迷。先生醉,葛洪丹井西。

春晚

惜花人何处?落红春又残,倚遍危楼十二阑。弹,泪痕罗袖斑。江南岸,夕阳山外山。

醒吟斋

老翁独醒处,半云高卧斋,雨过松根长嫩苔、栽,菊花依旧开。青山怪,白云归去来。

偕王公实寻梅

浩然英雄气,塞乎天地间,破帽西风雪满山。顽,探梅千百番。家童懒,灞桥驴背叛。

秋望二首

杨柳沙头树,琵琶江上舟,雁去衡阳水自流。愁,玉人休倚楼。黄花瘦,晓霜红叶秋。

信远江南雁,望穷云外山,罗帕香残粉泪干。闲,倚遍十二阑。黄花慢,桂香秋雨寒。

雪夜

犬吠村居静,鹤眠诗梦清,老树冰花结水精。明,月临不夜城。扁舟兴,小窗何处灯?

金华洞中

竹暖鹤梳翅,树香鹿养茸,好景神仙图画中。通,好山无数重。桃源洞,绿波随落红。

佛会二首

水月观音相,海云狮子床,讲下飞花古树苍。凉,紫檀小殿香。天仙降,对骑金凤凰。

舞月狮王喜,献花猿臂长,何处青山不道场?凉,宝瓶甘露浆。方池上,白莲秋水香。

湖上书事三首

玉手银丝鲙,翠裙金缕纱,席上相逢可喜煞。插,一枝茉莉花。题诗罢,醉眠沽酒家。

六月芭蕉雨,两湖杨柳风,茶灶诗瓢随老翁。红,藕花香座中。笛三弄,鹤鸣来半空。

竹枕芦花被,草衣荷叶巾,一棹烟波湖上春。真,神仙身外身。蓬莱近,紫箫吹风云。

春思

象管鸳鸯字,锦筝搭凤丝,何处风流马上儿?思,那回春幕时。别离事,带花折柳枝。

游仙

桂影黄金树,帝乡白玉京,梦断钧大月正明。听,粉筝江上声。游仙兴,落花香洞庭。

别后

翠被梦中梦,雁书来处来,秋水芙蓉花又开。猜,瘦云憁玉钗。人何在?月明闲风台。

感兴

野唱敲牛角,大功悬虎头,一剑能成万户侯。愁,黄沙白髑髅。成名后,五湖寻钓舟。

阅武为李正则赋

雁翅银枪队,虎皮铁马群,画鼓三声江上村。屯,半千存孝军。梅花引,绣旗杨柳春。

闰怨

宝鉴残妆景,帕罗新泪痕,又见梨花雨打门。因,玉奴心上人。无音信,倚阑看暮云。

99

【越调】小桃红 寿筵添上小

作者:卢挚(元代)

【越调】小桃红 寿筵添上小,元代,卢挚,

寿筵添上小桃红,妆点壶天供,茜蕊冰痕半浮动。彩云中,生香唤醒罗浮梦。银杯绿蚁,琼枝清唱,金胜醉鳌峰。

95

踏莎行•悼兄女

踏莎行•悼兄女,清代,彭孙遹,

四韵拈成,六书摹遍,小窗夜夜温文选。绣床竟日不闻声,间来学弄湘妃管。

白璧难坚,彩云易断。此生何处重相见。銮江一纸断肠书,泪痕遥洒登高宴。

49

潮沟

作者:朱存(唐代)

潮沟,唐代,朱存,

流水东西傍帝台,六朝重为两朝开。

曾有鹢首知高下,莫问鱼舟识去来。

82

游石瓮寺路险而返

作者:韩琦(宋代)

游石瓮寺路险而返,宋代,韩琦,

古寺跨山椒,虚明瞰泬寥。路危难进马,林密不容樵。

飞瀑连云湿,凝岚带雨饶。崖穷徒一望,归步默无聊。

81

谢资政富公再以近诗见寄

作者:韩琦(宋代)

谢资政富公再以近诗见寄,宋代,韩琦,

惟公之所存,致后协二典。当入相天子,贤业遂大展。

万类随坯陶,四时无盭舛。如保守一藩,疢甚斥和扁。

遂令康济功,郁抑未恢显。寄怀吟咏间,唯以道自遣。

公才如河源,浑浑日东演。洪涛奔巨海,万里纵倾卷。

小哉西北流,孰可议深浅。公思如天匠,春物归裁剸。

珍丛与奇葩,万态极婉娈。一一得天真,仿象困雕剪。

河源无时穷,天匠非世辨。湖为每成编,遂以贶罢软。

裸壤本无知,安足道文冕。俚耳固不通,乌用奏姑洗。

我实知公心,爱我久益腆。诱我进学勤,要在纳诸善。

我素荷公德,公教不敢践。讽诵复宗师,夙夜以自勉。

49

于司录东园

作者:刘敞(宋代)

于司录东园,宋代,刘敞,

辟疆园圃厌城闉,闻道池台事事新。自置一樽消永日,别留槃石待幽人。

雨添草色迷三径,风散花香入四邻。亦欲肩舆乘兴去,主人何必旧相亲。

44

采珠歌

采珠歌,宋代,张伯端,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

只是教君空费力。争如认取自家珍,

价值黄金千万亿。此宝珠,

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

坦然心量包法界。任你尘嚣满眼前,

定慧圆明常自在。不是空,

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

绝学无为度终日。怕兮如未兆婴儿,

动止随缘无固必。不断妄,

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

无法不从心里生。心若不生法自灭,

即知罪福本无形。无佛修,

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

78

送胡子企大夫还台

送胡子企大夫还台,宋代,郭祥正,

联镳出梅山,倏然二十载。君尝佐天府,我遂泛云海。

音书鱼雁绝,梦寐想风采。营车忽来过,笑语珠璀璀。

故交悉相忘,而君独不改。天王尧舜资,化柄付良宰。

网罗收鸿鹄,台阁茂兰茝。君归必殊显,发策救民痗。

形容入凌烟,丹青永无浼。使我观太平,白首甘冻馁。

64

棕殿成侍宴和赵郎毅之作

作者:王称(明代)

棕殿成侍宴和赵郎毅之作,明代,王称,

别殿新开上苑东,旌旗遥驻五云中。花深绮席来仙佩,香逐金貂引上公。

自是衣冠逢盛世,非关歌舞乐春风。何人赋有凌云调,明日天书许荐雄。

28

送十哥归宣城

作者:韩淲(宋代)

送十哥归宣城,宋代,韩淲,

送子归何许,家在宛水边。相看敬亭在,凤凰应相连。

松楸郁已拱,我老心凄然。乃祖儒业盛,尔父还能贤。

汝复举进士,笔势方翩翩。六年北阙场,一笑两周旋。

道旧感存没,离怀偶成篇。功名有康庄,少壮宜加鞭。

84

次韵斯远见怀

作者:韩淲(宋代)

次韵斯远见怀,宋代,韩淲,

一树梅花发,窗前耿寒宵。我舞影零乱,哦诗江动摇。

田收粗可饭,岁暮岂无谣。山中烟雾合,水阔雪霜消。

5

寄题林上舍真意堂用其元和渊明韵二首

作者:戴栩(宋代)

寄题林上舍真意堂用其元和渊明韵二首,宋代,戴栩,

趋赢厌市寂,洗听嫌瓢喧。

襟素倘相越,取舍谁为偏。

卓哉靖节翁,人境得仙山。

有真谅无赝,无往岂有还。

唯彼南山云,朝夕可晤言。

9

悼亡二首 其二

作者:陆佃(宋代)

悼亡二首 其二,宋代,陆佃,

灯火夜寥寥,残香不可招。朱扉寒半掩,金鸭煖全消。

57

张敏叔得请谢事钦俯高躅因成口号

作者:程俱(宋代)

张敏叔得请谢事钦俯高躅因成口号,宋代,程俱,

富贵纷纷有底难,乘时如探橐中丸。高人不啻昙华见,晚节谁为赵璧完。

且喜芝兰俱秀发,不嫌松桂愈清寒。他年仄席思耆旧,矍铄犹能一据鞍。

45

同赵子雍过朱元益耜乐圃

作者:程俱(宋代)

同赵子雍过朱元益耜乐圃,宋代,程俱,

秋风脱叶尽,弱质例可憎。乐圃森老木,深苍郁奔腾。

中有白眉子,貌古心亦澄。岁寒俪松筠,岂直朱丝绳。

篮舆一寻访,相携得良明。促膝对软语,沉忧释春冰。

丛编出奇踪,璀璨献与凝。雕戈及篆鼎,往往见未曾。

惭君倾佳酿,幽亭暮方登。但怪一林白,孤蟾自东升。

斯须接诗战,掉鞅苦不胜。羡子醉经史,吾方着弓矰。

白眼安取转,尊拳恐相仍。见子意已足,何须酒如渑。

60

义门曲

作者:谢翱(宋代)

义门曲,宋代,谢翱,

金蓉山上云采采,白麟溪前水归海。溪中赤文长鲤鱼,恨无神翅谒龙威。

广陵城头大风急,吹散游魂归未得。不结琼英后土祠,当充兰佩离骚国。

富贵易夺生莫移,谁肯杀身为联枝。鹡鸰原上赴急难,我有冠裳可不如。

子孙至今无裂籍,六代传来犹一日。白头秀才誇能文,得似君家好弟昆。

93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