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

作者:真宗(宋代)

上灵始祖,云景元尊。

严祀夙展,六乐朱轩。

明玉之洁,岂帛之温。

畅乃继序,承德不愆。

0

诗文译文

《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

诗文简析

《高宗郊前朝献景灵宫二十一首》是宋代皇帝真宗所作的一组诗词。这首诗词表达了对上灵始祖和云景元尊的崇敬之情,描述了严谨的祭祀仪式和庄严的音乐演奏。

诗文赏析

这组诗词是真宗皇帝在郊祀典礼前向景灵宫献诗,表达了他对上灵始祖和云景元尊的敬仰和崇拜之情。真宗皇帝以庄重的语言描绘了郊祀的盛况,将祭祀仪式和音乐演奏的庄严与美妙融为一体。

诗中提到的“云景元尊”是指上古时期的神灵,被皇帝尊奉为始祖。皇帝以“上灵始祖”表示对其崇高地位的肯定和敬畏。这表明皇帝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宗庙祭祀的重视。

诗中的“严祀夙展”指的是郊祀的庄严仪式,皇帝严肃地执行祭祀的仪式和礼节。此外,诗中的“六乐朱轩”描述了在郊祀过程中演奏的六种乐器,这些音乐既能表达皇帝的敬意,又能使仪式更加庄严肃穆。

接下来,皇帝描述了景灵宫的明玉之洁和承德的完美,将景灵宫比作明洁的宝玉,显示出神圣和庄严的氛围。这种对场所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整首诗以庄重肃穆的语言表达了皇帝对祖先的崇敬和郊祀典礼的重视。通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真宗皇帝成功地创造了一幅庄严肃穆的画面,并将听众带入郊祀的氛围之中。

这组诗词展示了真宗皇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和对祖先的敬仰,同时也表达了对宗庙和音乐的崇高评价。它通过庄严的语言和精细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场庄重肃穆的仪式中,展示了真宗皇帝对传统文化和仪式的承袭和尊重。

其他诗经

师安抚生日

师安抚生日,宋代,晁公溯,

鼻祖始谋远,承家积庆长。

青霜元不坠,玉树久逾芳。

气验三嵎秀,祥占五世昌。

向来蜀父老,久忆汉文章。

试问风骚将,谁登翰墨场。

浮云玉垒变,秋草墨池荒。

大雅沦金石,斯文厌秕糠。

九成方命舜,三变必兴唐。

东壁初观象,南箕果降光。

终当荐清庙,始验山崑冈。

世喜韶音在,人皆肉味忘。

遥闻望帝国,重立郑公乡。

议论看前辈,春秋守素王。

谈经追服杜,下笔逼班扬。

价重连城璧,功高治水航。

词源倾滟澦,才刃剧干将。

思涌辞穿月,文成字挟霜。

高明齐日观,豪健敌风樯。

不但垂金薤,方期兆玉璜。

径宜排稷下,不用奏阿房。

退草三千牍,深窥数仞墙。

多闻正科斗,博识辨商羊。

乡党尊王烈,交游说郑庄。

弦歌化邹鲁,文物见成康。

壮岁观周乐,昭时笑楚狂。

风尘天下辙,日月魏月梁。

星列桥门外,霜寒璧水傍。

应书随汉传,鼓箧上虞庠。

大策先多士,高谈兀老苍。

诸儒甘折角,宗伯许升堂。

擢秀联龙虎,凌霄翳凤凰。

西黉聊偃息,北海暂徊翔。

绛帐师儒室,青衿弟子行。

至音消郑卫,俗学起膏肓。

德业方天纵,才名故日彰。

筑岩宜梦说,负鼎可干汤。

宪古兴华旦,蒐儒列奉常。

鲁宫传礼乐,赵铎应宫商。

金纳诸侯酎,郊崇上帝觞。

朝仪修草具,庙乐纪芝房。

方刺封中制,将方岱岳祊。

守邦严典礼,范俗正堤防。

恩赐尚书舄,班齐骑省郎。

明光联执戟,建礼入含香。

鸣下趋文陛,垂绅拱御床。

天临豸冠动,风凛兽樽凉。

禁省吟红药,朝廷少皂囊。

忧时惟贾傅,疾恶甚张纲。

伏阁曾留谏,埋轮讵畏强。

忠言深慷慨,直气欻飞扬。

屡乞开宣室,常思请尚方。

马皆贪立仗,凤独见朝阳。

直道难容黯,群臣惜渡湘。

虚心忘宠辱,知命信行藏。

徼道森长乐,周庐肃未央。

赘衣重入侍,交戟俨开张。

地有长城固,时无宝瑟僵。

鸣銮思禹穴,飞旆入雷塘。

仗狩崆峒远,旌垂少海黄。

方资清宿卫,乃遽释轩裳。

负郭俄回驾,专城再耀铓。

化移江北枳,讼决召南棠。

已去浮江虎,潜躯避境蝗。

使车更刺举,夷路看腾骧。

未即归前席。还闻出护羌。

不通五尺道,坐富十年粮。

念昔东南帝,多兴楚越疆。

聚星占晋国,厌气走秦皇。

往者何劳继,今王未旺易量。

布书垂象魏,仄席在岩廊。

大业虽中偾,神谋正外攘。

会须擒颉利,方拟殄烧当。

宇宙依秦树,山河接汶篁。

再令宫禁肃,必赖股肱良。

岂久留乘塞,行看入奉璋。

无安都护府,亟趣舍人装。

有客弹长铗,终年窃太仓。

乘龙安敢望,飞凤果为祥。

贪禄难投帻,登堂阻奉觞。

遥期千岁寿,坐见海生桑。

16

和阴佥宪宗孟桃源梦诗四首 其二

作者:张宁(未知)

和阴佥宪宗孟桃源梦诗四首 其二,未知,张宁,

傅岩曾托画图传,八翼分明梦上天。变化升腾先有兆,从来官第号登仙。

6

金山

作者:王洋(宋代)

金山,宋代,王洋,

突兀波心倚翠空,他年金碧照鱼龙。

火烧水转休惆怅,且看中流树荫浓。

78

枕上有感二首 其一

作者:赵蕃(宋代)

枕上有感二首 其一,宋代,赵蕃,

霜月有馀照,风灯无停光。客梦一何短,乡关一何长。

拊身念艰虞,失足增徬徨。平明揽清镜,鬓发应成苍。

47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

作者:陈亮(宋代)

及第谢恩和御赐诗韵,宋代,陈亮,

云汉昭回倬锦章,烂然衣被九天光。

已将德雨平分布,更把仁风与奉扬。

治道修明当正宁,皇威震叠到遐方。

复讎自是平生志,勿谓儒臣鬓发苍。

66

精思阁

精思阁,宋代,张方平,

仙术初脩自性情,本除阴浊养阳明。三田窈窈通虚白,一路层层彻太清。

寂不动中方见道,思无邪处好存诚。君如欲到逍遥国,须自还元第一程。

61

生查子

作者:蔡伸(宋代)

生查子,宋代,蔡伸,

几番花信风,数点笼丝雨。并辔踏香尘,选胜东郊路。
韶华转首空,谁解留春住。幸到绿尊前,且作莺花主。

34

蕙兰芳

蕙兰芳,宋代,方千里,

庭院雨晴,倚斜照、睡余双鹜。正学染修蛾,官柳细匀黛绿。绣帘半卷,透笑语、琐窗华屋。带脆声咽韵,远近时闻丝竹。
乍著单衣,才拈圆扇,气候暄燠。趁骄马香车,同按绣坊画曲。人生如寄,浪勤耳目。归醉乡,犹胜旅情愁独。

95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

满庭芳·和章泉赵昌父,宋代,辛弃疾,

西崦斜阳,东江流水,物华不为人留。铮然一叶,天下已知秋。屈指人间得意,问谁是、骑鹤扬州。君知我,从来雅意,未老已沧州。

无穷身外事,百年能几,一醉都休。恨儿曹抵死,谓我心忧。况有溪山杖屦,阮籍辈、须我来游。还堪笑,机心早觉,海上有惊鸥。

24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

作者:苏轼(宋代)

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饮酒以诗戏之云,宋代,苏轼,

孟嘉嗜酒桓温笑,徐邈狂言孟德疑。

公独未知其趣尔,臣今时复一中之。

风流自有高人识,通介宁随薄俗移。

二子有灵应抚掌,吾孙还有独醒时。

86

幽事二首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幽事二首 其一,宋代,陆游,

衰翁喜幽事,闯户不升堂。酒仅三蕉叶,琴才一履霜。

好游力不给,爱客病相妨。独有诗情在,年来亦渐忘。

57

和萧伯和韵

和萧伯和韵,宋代,杨万里,

桃李何忙开又零,老怀易感扫还生。略无花片经人眼,谁道春风不世情。

睡去恐遭诗作祟,愁来当遣酒行成。子能觅句庸非乐,未必胸中有不平。

71

竹,宋代,谢枋得,

新篁娟娟如绿玉,潇然出尘澹无欲。

清风明月谁主张,留得此群在空谷。

34

晨起

作者:徐玑(宋代)

晨起,宋代,徐玑,

晨起风吹面,朝晴野雾收。

高峰多远见,浅水少平流。

世事非难了,尘劳独未休。

今年看鬓发,已变一茎秋。

34

李仁甫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

作者:张栻(宋代)

李仁甫用东坡寄王定国韵赋新罗参见贻亦复继,宋代,张栻,

三韩接蓬莱,祥云护山顶。

涵濡雨露春,吞纳日月景。

美荫背幽壑,灵根发奇颖。

艰难航瀚海,包里走湖岑。

仙翁阅世故,未肯遽生瘿。

相期汗漫游,岁晚共驰骋。

原持紫团珍,往扣黄庭境。

想翁面敷腴,玉色带金井。

芸芸纳归根,湛此方寸静。

清规照浊俗,不惑类杨秉。

悬知药笼中,此物配丹鼎。

从今谈天舌,不用更浇茗。

21

喜雨呈安国

作者:张栻(宋代)

喜雨呈安国,宋代,张栻,

凉生椽笔试乌丝,妙语便作星斗垂。

我亦小窗无一事,细倾新酒和公诗。

28

新年

作者:刘敞(宋代)

新年,宋代,刘敞,

雪消冰解漏青春,醉眼惊看物物新。已识年华似飞鸟,直将身世委天均。

53

题玉泉

题玉泉,宋代,张景脩,

长疑数尺玉,乃是一方泉。

粉色和云汲,茶香带石煎。

鉴来诚美矣,闻处合铿然。

白首惠山客,也须吟此篇。

40

满江红

作者:张辑(宋代)

满江红,宋代,张辑,

落叶自语,大书此句于碧崖丹壑间,以坚归盟。
醉发吹凉,但拂剑、狂歌而已。倩谁问、九霄黄鹤,更曾来未。玉女窗深松昼静,研朱重点参同契。记前回、赤水得玄珠,骊龙睡。
空扰扰,人间世。除学道,无真是。把洪崖肩拍,挹浮丘袂。朝驾长风沧岛上,夜骑明月青天际。更几时、回首旧山川,三千岁。

60

崇川寄懋功张秀才

作者:王称(明代)

崇川寄懋功张秀才,明代,王称,

百尺滩头一访君,碧云秋霭正纷纷。故人已叹晨星少,此会翻成落叶分。

远树孤城江上闭,晴空疏雁醉中闻。也知西去宁亲日,还有相思寄断云。

97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