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作者:方回(宋代)

眼待稻花看,青苗浸急湍。

万家应恸哭,五月更恒寒。

政尔千仓足,犹云一饭难。

凶灾忽如此,容易便平安。

0

诗文译文

五月的九日甲子时,

月亮圆满午时已过,大雨仍不停歇。

眼中期盼着稻花的开放,

青苗却被急流湍急地浸泡。

万家纷纷陷入哀伤的哭泣声,

五月的寒意却愈发严寒。

即使政府有千仓之粮足够供给,

却仍难以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凶灾突如其来,

平安却又显得容易得来。

诗文赏析

诗词:《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

五月九日甲子至,

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

眼待稻花看,

青苗浸急湍。

万家应恸哭,

五月更恒寒。

政尔千仓足,

犹云一饭难。

凶灾忽如此,

容易便平安。

【】

五月的九日甲子时,

月亮圆满、午时已过,大雨仍不停歇。

眼中期盼着稻花的开放,

青苗却被急流湍急地浸泡。

万家纷纷陷入哀伤的哭泣声,

五月的寒意却愈发严寒。

即使政府有千仓之粮足够供给,

却仍难以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凶灾突如其来,

平安却又显得容易得来。

【】

这首诗词是宋代方回所作,《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十首》以自然现象描绘出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景象,通过揭示政府的无能和人民的艰辛来抒发作者的愤慨和思考。

诗词开篇点明了时间和天候,以五月九日甲子至、月望庚午大雨水不已为背景,暗示了一种时局动荡的氛围。接着,诗中以眼待稻花看、青苗浸急湍的描绘,将自然景象与人民的苦难相结合。稻花和青苗是农民的希望和生活依靠,然而它们被洪水冲刷,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困顿和艰难。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述万家应恸哭、五月更恒寒,表达了人们的悲伤和生活的困苦。政府的千仓之粮虽然丰足,但却难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表明了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无能。凶灾突如其来,平安却显得容易得来,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脆弱。

整篇诗词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政治风波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人民的苦难和政府的无能,以及社会的动荡和脆弱。这种批判现实的意味,使得诗词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人文情怀。

方回

(1227—1307)宋元间徽州歙县人,字万里,号虚谷。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其他诗经

杂诗百首 其七十三

杂诗百首 其七十三,近现代,陈永正,

一月不出门,门庭在万里。我途殊未穷,绕室当破履。

29

栖霞观

栖霞观,元代,王庭筠,

偶寻溪水到仙宫,身世浑疑是梦中。风动霓旌高缥缈,烟笼瑶树郁青葱。

会闻白鹤归华表,试为丹砂问葛洪。明日维舟重相访,桃花满路失西东。

71

和读山海经 其七

和读山海经 其七,明代,黄淳耀,

阿映初得道,百鬼来太阴。周鲂严白虎,捕诘纷如林。

人马忽惊散,空中有佳音。火铃是何物,旌此勤苦心。

27

【越调】天净沙 十二月乐词并序

作者:孟昉(元代)

【越调】天净沙 十二月乐词并序,元代,孟昉,

凡文章之有韵者,皆可歌也。第时有升降,言有雅俗,调有古今,声有清浊。

原其所自,无非发人心之和,非六德之外,别有一律吕也。汉魏晋宋之有乐府,

人多不能晓;唐始有词,而宋因之,其知之者亦罕见其人焉。今之歌曲,比于古

词,有名同而言简者;时亦复有与古相同者,此皆世变之所致,非故求异乖诸古

而强合于今也。使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其

所以和人之心养情性者,奚古今之异哉!先哲有言:今之乐犹古之乐,不其然欤!

尝读李长吉十二月乐词,其意新而不蹈袭,句丽而不忄舀淫。长短不一,音节亦

异。旁构冥思,朝涵夕泳。谐五声以摊其腔,和八音以符其调。寻绎日久,竟无

所得,遂辍其学,以待知音者出而余承其教焉!因增损其语,而隐括为〔天净沙〕,

如其首数。不惟于樽席之间,便于宛转之喉;且以发长吉之蕴藉,使不掩其声者。

慎勿曰:侮贤者之言云。

上楼迎得春归,暗黄著柳依依,弄野轻寒似水。锦床鸳被,梦回初日迟迟。正月

劳劳胡燕酣春,逗烟薇帐生尘,蛾髻佳人瘦损。暖云如困,不堪起舞缃裙。二月

夹城曲水飘香,扫蛾云髻新妆,落尽梨化欲赏。不胜惆怅,东风萦损柔肠。三月

依微香雨青氛,金塘闲水生,数点残芳堕粉。绿莎轻衬,月明空照黄昏。四月

沿华水汲清樽,含风轻索殳虚门,舞困腮融汗粉。翠罗香润,鸳鸯扇织回文。五月

疏疏拂柳生裁,炎炎红镜初开,暑困天低寡色。火轮飞盖,晖晖日上蓬莱。六月

星依云渚溅溅,露零玉液涓涓,宝砌衰兰剪剪。碧天如练,光摇北斗阑干。七月

吴姬鬓拥双鸦,玉人梦里归家,风弄虚檐铁马。天高露下,月明丹桂生华。八月

鸡鸣晓色珑璁,鸦啼金井梧桐,月坠茎寒露涌。广寒霜重,方池冷悴芙蓉。九月

玉壶银箭难倾,花凝笑幽明,霜碎虚庭月冷。绣帏人静,夜长鸳梦难成。十月

高城回冷严光,白天碎坠琼芳,高饮挝钟日赏。流苏金帐,琐窗睡杀鸳鸯。十一月

日光洒洒生红,琼葩碎碎迷空,寒夜漫漫漏永。串销金凤,兽炉香霭春融。十二月

七十二候环催,葭灰玉重飞,莫道光阴似水。羲和迁辔,金鞭懒著龙媒。闰月

28

答潘尼诗

作者:陆机(魏晋)

答潘尼诗,魏晋,陆机,

于穆同心。如琼如琳。

我东曰徂。来饯其琛。

彼美潘生。实综我心。

探子玉怀。畴尔惠音。

19

壶中九华诗

作者:苏轼(宋代)

壶中九华诗,宋代,苏轼,

湖口人李正臣蓄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

予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

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明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57

谢人送鲫鱼鲙

谢人送鲫鱼鲙,唐代,杨巨源,

君家一箸万钱

16

忆江南·云岁迎春楼上月

忆江南·云岁迎春楼上月,唐代,冯延巳,

云岁迎春楼上月,

正是西窗,夜凉时节。

玉人贪睡坠钗云,

粉消香薄风天真。

人非风月长依旧,

破镜尘筝,一梦经年瘦。

今宵帘幕扬花阴,

空馀枕泪独伤心。

8

剑阁图

作者:王景(唐代)

剑阁图,唐代,王景,

剑阁云栈高嵯峨,嘉陵江水扬清波。神扃鬼凿閟幽阒,秋风古道无人过。

一朝日华忽西被,宇宙淋漓荡元气。霆轰飙举神龙逝,山川草木皆生意。

乃知世道有晦明,蜀山万仞如砥平,圣人在位四海清。

92

念奴娇·素光练净

作者:李邴(宋代)

念奴娇·素光练净,宋代,李邴,

素光练净,映秋山、隐隐修眉横绿。鳷鹊楼高天似水,碧瓦寒生银粟。千丈斜晖,奔云涌雾,飞过卢仝屋。更无尘气,满庭风碎梧竹。谁念鹤发仙翁,当年曾共赏,紫岩飞瀑。对影三人聊痛饮,一洗离愁千斛。斗转参横,翩然归去,万里骑黄鹄。满川霜晓,叫云吹断横玉。

60

沁园春 晁共道侍郎生日

沁园春 晁共道侍郎生日,宋代,王千秋,

豆蔻娇春,烟花羞暖,物华渐嘉。也不须莺怨,桃封绛萼,也不须蜂恨,兰郁金芽。

料是东君,都将和气,分付清丰诗礼家。充闾庆,有青毡事业,丹凤才华。

乘槎。早上云霞。侍祠甘泉瞻羽车。试笑凭熊轼,嘉禾合穗,进思鱼钥,菡萏骈花。

萧寇勋名,龚黄模样,入拜行趋堤上沙。今宵里,且觥船满棹,醉帽敧斜。

81

和直孺夜凉

作者:刘敞(宋代)

和直孺夜凉,宋代,刘敞,

急雨逐云过,微风吹月生。寥寥天宇阔,粲粲葛衣轻。

展转漏将永,昭回河正横。秋槎旧有信,忽忆泛沧瀛。

91

闻张六复弃官归

作者:刘敞(宋代)

闻张六复弃官归,宋代,刘敞,

应怀折腰辱,复作弃官行。颇似陶彭泽,兼疑尚子平。

兵戈未消散,盗贼苦纵横。余亦存丘壑,相期作耦耕。

29

庆侍郎 其四

庆侍郎 其四,宋代,赵孟僖,

渭川此际载非熊,紫诏行颁玉殿东。正好促装趋北阙,元正端的拜三公。

25

访林居士

访林居士,宋代,郭祥正,

门无车马绿生苔,今日轩窗为我开。邂逅同为方外客,得携筇杖等閒来。

59

寄李微之秘监三首 其三

作者:岳珂(宋代)

寄李微之秘监三首 其三,宋代,岳珂,

棠湖浩荡有盟鸥,塞上归来赋叶舟。范蠡功名付西子,庾公风月自南楼。

不虞绕指柔百鍊,已幸安心老一丘。从此书来访生死,汉阳烟树隔吴头。

18

绿筠轩观坡翁诗刻

作者:韩淲(宋代)

绿筠轩观坡翁诗刻,宋代,韩淲,

野寺馀诗石,谁移榜县斋。閒来得寻句,小立为兴怀。

人俗真难疗,言高不可埋。窗前有疏竹,大嚼对吾侪。

82

题信丰县城门六首·禾丰

作者:罗椅(宋代)

题信丰县城门六首·禾丰,宋代,罗椅,

城西路平夷,五更近水南。

旭日明高冈,瑞烟锁丛杉。

时和岁丰稔,归人多醉酣。

仙台玉箫声,对景思鸾骖。

42

洞仙歌 对梅

作者:姚燧(元代)

洞仙歌 对梅,元代,姚燧,

疏枝冷蕊,腊前时初破。年后才多玉妃堕。问梅轩白发,寂对空株,期三百六十,谁同幽坐。孔方兄善幻,半幅溪藤,貌出缁尘素衣*。当盛暑展图看,据失炎蒸,甚欲摘倾筐三个。又却被、旁人劝休休,怕他日盐羹,凤毛无和。

31

晚至湖上

作者:吴宽(明代)

晚至湖上,明代,吴宽,

到湖疑路尽,忽复转林塘。雨后添泉脉,云中漏日光。

新蒲仍自绿,怪柳不成行。欲唱吴歌去,凭谁觅野航。

5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