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作者:苏轼(宋代)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0

诗文译文

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诗文注释

⑴苏:即江苏苏州市。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⑵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⑶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绛唇:红唇。樱珠:樱桃。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⑷镊:拔除。霜须:白须。

创作背景

《万顷风涛不记苏》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诗文赏析

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词上片写词人酒醉之后依稀听见风声大作,已记不清何时苏醒过来,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银装世界。词人立刻从雪兆丰年的联想中,想象到麦千车的丰收景象,而为人民能够饱食感到庆幸。下片回叙前一天徐君猷过访时酒筵间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洁白、轻盈的雪花萦绕中曳,她那红润的嘴唇酒后更加鲜艳,就像熟透了的樱桃。而词人却酒筵歌席间,呵着发冻的手,捋着已经变白了的胡须,思绪万端。

词人摄取“呵手镊霜须”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动作,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谪贬的特定环境中的忧思。这一忧思的形象,衬以白雪萦绕翠袖和鲜艳的绛唇对比强烈,含蕴更丰。

上片比较明快,下片更显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发,恰好为下片的无声形象作提示。上下两片的重点是最末的无声形象。它们彼此呼应,互为表里,表现了词人一个昼夜的活动和心境。遣词、用字的准确形象,也是这首词的特点。如“不记”二字,看来无足轻重,但它却切词序“酒醒”而表现了醉中的朦胧。“但令”一词,确切地表达了由实景引起的联想中产生的美好愿望。“烂樱珠”,着一“烂”字,活画出酒后朱唇的红润欲滴。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其他诗经

送杨训导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

送杨训导擢曹州掌教二首 其一,明代,唐顺之,

传魁之世久知名,君作师儒更有声。巳道江东桃李遍,春风还被鲁诸生。

10

题晖草斋

题晖草斋,明代,刘献廷,

谁将堂上春,得比春日晖?日入光更出,亲老无重归。

谁将人子心,得比庭前草?春风日日吹,草色年年好。

51

满江红 吊林和靖先生墓用吕居仁幽居韵

满江红 吊林和靖先生墓用吕居仁幽居韵,明代,龚鼎孳,

薇圃芝岑,分幽派、孤山一曲。碧乱剪、此乡如画,鹤天梅屋。

度阁松云炊午饭,绕溪香雪飘寒玉。姿登临、信宿辄忘归,苔阶绿。

无官职,东篱菊。有主客,王猷竹。竟廉花立柳,涧林无辱。

西禅东封何限事,灌园卖药生涯足。我欲扶、残醉访高坟,春鸥熟。

93

题宋杨大年山景二首 其一

作者:龚璛(宋代)

题宋杨大年山景二首 其一,宋代,龚璛,

漠漠云连远水,荻湾舂锄成双。误随绛城叶影,王孙本愿秋江。

58

【正宫】塞鸿秋 代人作

【正宫】塞鸿秋 代人作,元代,贯云石,

战西风几点宾鸿至,感起我南朝千古伤心事。展花笺欲写几句知心事,空教

我停霜毫半晌无才思。往常得兴时,一扫无瑕疵,今日个病厌厌刚写下两个相思

字。

起初儿相见十分砒タ,心肝儿般敬重将他占。数年间来往何曾厌?这些时陡

恁的恩情俭。推道是板障柳青严,统镘姨夫欠,只被俏苏卿抛闪煞穷双渐。

19

西园晚步二首 其一

西园晚步二首 其一,宋代,杨万里,

龙眼初如菉豆肥,荔枝已似佛螺儿。南荒北客难将息,最是残春首夏时。

22

杂句 其一

作者:庞蕴(唐代)

杂句 其一,唐代,庞蕴,

行路易,行路易,内外中间依本智。本智无情法不生,无生即是入正理。

非色非心放一光,空里优昙显心地。名为智,智为尊,心智通同达本源,万物同归不二门。

有非有兮理常存,无非无兮无有根。未来诸佛亦如是,现在还同古世尊。

三世俱皆无别道,佛佛相授至今传。

17

溪行欲与樊榭游乌镇东西二寺不果

溪行欲与樊榭游乌镇东西二寺不果,清代,全祖望,

缓棹出乌镇,遥山入望希。清流染晴色,稚麦幻春晖。

河女留鱼贱,僧寮访古违。五湖堪极目,浩荡白鸥飞。

45

于忽操 其三

作者:王令(宋代)

于忽操 其三,宋代,王令,

于忽乎,不可以为,其又奚为。谓鸡斯飞,谁得而羁。

谓豕斯突,何取于缚。是皆以食而得之,吾方饥而噫。

鸡兮豕兮,死以是兮。

15

张次律见招欲同一诗人饮既见乃新定远令刘旦元赞也诘朝与之别别后寄之并寄次律

作者:赵蕃(宋代)

张次律见招欲同一诗人饮既见乃新定远令刘旦元赞也诘朝与之别别后寄之并寄次律,宋代,赵蕃,

张侯呼我饮,云欲醉诗人。我愧野无格,君能高出尘。

句中真有画,笔下信如神。不待平生识,由来一语亲。

众皆嫌坦率,意独取天真。颇恨匆匆别,殊乖款款陈。

王官欣旧辙,蛮语昧初询。起此穷途哭,端非倾盖新。

度江风吼夕,发轫雪飞晨。行路嗟离阔,题诗报苦辛。

86

岁晏思归五首 其一

作者:宋庠(宋代)

岁晏思归五首 其一,宋代,宋庠,

岁晏坐伊川,孤襟日惘然。无功堪载策,有路即妨贤。

宠辱丹心寸,年光素发边。含毫虽踯躅,自欲赋归田。

60

招蒋颖叔游丁山彰教寺

招蒋颖叔游丁山彰教寺,宋代,郭祥正,

閒心乐名山,景象恣吟剽。昭亭西南隅,乱峰最青峭。

盘盘得修径,豁豁渐明眺。一读道旁碑,古兴恣雅要。

知有金仙家,即往不俟召。平田转回塘,飞瓦接危峤。

东边卧石虎,徐王旧坟兆。但惊深藓晦,不见金碧耀。

图形半残缺,冷榻孤灯照。深篁归鸟没,空岩雪风叫。

敕书刊翠琰,灵迹获猎烧。寒潭多蛰鳞,佛子忌渔钓。

动活各遂性,蕃衍理可校。馀晖初月散,幽籁发玄窍。

中有无心人,禅禅自相绍。问年踰耳顺,肤色尚如少。

翻令念达人,鸿蒙首频掉。时平冠佩繁,往往属不肖。

岂如弃以归,林泉自投跳。卓彼蒋夫子,诗辞极精妙。

能来同我游,险绝共长啸。终当为君诵,古律变新调。

更评江南事,僣迹又足悼。不能降真人,卒用焚祖庙。

训狐啼老木,愁烟起荒藋。复有贰卿碑,曾为参军吊。

勇为手势吟,一助玉瓶釂。

91

正月十二日夜姚江

正月十二日夜姚江,宋代,葛天民,

断岸春风峭,江空夜雨清。

萧疏蓬上点,仿佛叶间声。

今日双眸冷,乾坤一棹轻。

鬓从湖海白,谁识谢郎情。

28

次韵送邓祭酒 其三

次韵送邓祭酒 其三,宋代,员兴宗,

我家西土官南边,学省愁卧思言旋。羡公散吏一龙小,去卜真隐三龟连。

贤哉复有大夫叹,倦矣羞题刺史天。作恼岷峨限牛斗,梦魂相值意翛然。

20

寿枢使

寿枢使,宋代,刘克逊,

喧喧文价握灵蛇,凛凛词锋挺镆铘。出遇万年天子圣,生从七叶侍中家。

君臣相悦同鱼藻,兄弟连荣比棣华。岁岁重三前六日,寿觞何惜泛流霞。

18

和鲜于子骏游沙溪洞

作者:冯山(宋代)

和鲜于子骏游沙溪洞,宋代,冯山,

放辔深穷物外天,少偿游恨十馀年。诸仙羽化曾由此,千载岩居尚宛然。

门转青溪空水石,室存丹灶养云烟。冰骸坐久虽清澈,独有区中世俗缘。

36

次韵薛孟二君唱和

作者:韩驹(宋代)

次韵薛孟二君唱和,宋代,韩驹,

河东有句不空传,但寄襄阳孟浩然。多虑皆能成白发,一尘莫遣到丹田。

此身彭泽杯中老,浮世邯郸枕上眠。常恨今时无大雅,看君发愤补亡篇。

34

题东湖青山寺古鼎铭长老钟秀阁

题东湖青山寺古鼎铭长老钟秀阁,元代,丁鹤年,

手开楼阁贮群经,面对湖山卫百灵。

玉镜夜寒通沆瀣,翠屏秋净倒空青。

避烟鹤起檐间树,行雨龙归几上瓶。

我亦逃禅云水客,便应萧散共松扃。

42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九

古诗后十九首 其十九,明代,李攀龙,

皎皎罗帷月,揽之有馀辉。寤言守长夜,依依未能归。

故乡无不可,道路亦何为。客行各有怀,谁知我心悲。

出门一以望,浩荡沾裳衣。

46

张夏山挽词 其八

张夏山挽词 其八,明代,文徵明,

扁舟北上又新除,别我吴门意有馀。岂谓间关䰟独返,伤心空读寄来书。

5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