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台百万装成,花木四时罗列。
从渠眼底江山,欠我诗中风月。
楼台百万装成,
花木四时罗列。
从渠眼底江山,
欠我诗中风月。
诗人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楼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于美丽自然景观的渴望。楼台上种满了花木,四季变幻时,花木的颜色和芬芳如织。从楼台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江山的美景。然而,诗人感叹自己的诗中尚缺乏这样的风景和月色的描绘,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出这样的美景和氛围。
诗人以华丽的词藻描绘了楼台的壮丽景象,表达了对于美丽自然景观的渴望。楼台上种满了花木,四季变幻时,花木的颜色和芬芳如织。从楼台的窗户望出去,可以看到江山的美景。然而,诗人感叹自己的诗中尚缺乏这样的风景和月色的描绘,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诗作中表达出这样的美景和氛围。
这首诗通过描绘楼台、花木和江山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楼台被描绘得极其华丽壮观,花木的四时变化和江山的美景都为整个景象增添了生机和活力。诗人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既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多样性,又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表达的渴望和不满。他认为自己的诗歌还欠缺了对于风景和月色的描绘,希望能够在未来的作品中弥补这一不足。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优美的意象,将自然景色和诗歌创作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人通过对于美景的渴望,展示了对于诗歌表达的追求和自我要求的不懈努力。整首蕴深远,同时也唤起了读者对于自然之美和诗歌创作的共鸣。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双调】蝶恋花 悟迷杨柳楼,元代,周文质,
悟迷
杨柳楼台春萧索,庭院深沉,不把相思锁。睡去犹然有梦合,愁来无处容身躲。
【乔牌儿】想秦楼金缕歌,风流恁共欢乐。和香折得花一朵,记当时他付托。
【神曲缠】咱彼各,休生间阔,便死也同其棺椁。虽然未可,妻夫过活,且遥受亲爱的哥哥。
【二】猛可,折锉,蓝桥路千里烟波,桃源洞百结藤萝。细寻思冰人颇可,好前程等闲差错。
【三】鼓盆歌,寂寞,天差我从新庚和,盼芳容同栖绣幄。奈儒风难立鸣珂,叹书生轻别素娥,看佳人输与拔禾。
【四】分薄,连枝树柯,斫来烧袄庙火。病魔,心如刀锉,对青铜知鬓皤。画阁,更深罗幕,伴灯花珠泪落。
【离亭宴尾】着迷本是伊之祸,辜恩非是咱之过,如之奈何?朱门深闭贾充香,兰房强揣郑生玉,青楼空掷潘安果。壶中筹掣做签,盘内棋排成课,待卜个他心怎么。界残妆枕上哭,扣皓齿神前咒,启檀口人行唾。纸如海样阔,字比针关大,也写不尽衷肠许多。和恨染志诚他,连愁书负心我。
【中吕】醉高歌过喜春来,元代,顾德润,
宿西湖
梅花飘雪漫山,杨柳和烟放眼。画船稳系东风岸,金缕朱弦象板。
春融南浦冰澌散,酒醒西楼月影悭,一天星斗水水云寒。名利难,诗酒债且填还。
点绛唇 四姑偶得归宁,又急告别,作此寄恨,清代,范贞仪,
暂得归来,无言清泪频频堕。残妆界破。说着如何过。
且再迟迟,莫畏更楼锁。须知么。霜摧雪裹。惟有君和我。
题张艾亟斋手校汉隶释源后赠施六上含北亭,清代,全祖望,
读书识字今可希,施郎死死忘其疲。六艺妙处足不朽,上函雅故通精微。
符山堂中大布衣,渺然古心追籀斯。七载寒窗校汉隶,欲以赤手报娄机。
卯柳桃菜纷谬误,我昔泛览多阙疑。二首六身岂易晓,一束二缝亦难稽。
五日之门历所诮,三豕之渡史莫釐。马尾虎穴充谈助,落笔茫茫空累唏。
吁嗟小学已废绝,我亦有目如雾迷。昔者襄阳近临川,署名犹为世所讥。
施即何处得此本,老眼恍然逢珠玑。符山遗书已四散,淮浦带草空离离。
神呵鬼护幸存此,一朝灵物得所归。巧偷豪夺世不少,尚其宝之防速飞。
二十六日送曾守遇伯辉于南豅,宋代,韩淲,
周瑜隐地春曾住,秋以为期玉斗游。只道参差无此适,要知拓落有何谋。
经行二姓忽相聚,辗转一身终自由。四树木樨花正发,幽香随处且忘忧。
暮秋承华主簿竹川馈饭奉谢凡三十五韵,明代,卢楠,
卫上清秋暮,寰中氛气多。草湮康叔国,沙没禹王河。
瘠土分常贡,苍生病岁傩。挽应梁地麦,畬浸汉江波。
盗贼缘边郡,喧呼动罝囮。济南钟俊杰,河北待弦歌。
断鹄挥虹剑,扬兵蹴海鼍。黑山戎破胆,白马将横戈。
山鸟行厅事,芳颜藉酒酡。图书盘海岱,词赋入牂牁。
芳阪时鸣骥,黄庭或换鹅。久传骢马客,旧听凤凰珂。
敏察周穷傫,殷忧达隐讹。怜才无近远,覆业惠征科。
中馈人间出,殊恩天上过。金城酥比练,翠釜鲙兼和。
寄晋原县丞王叔润兼简主簿董仲石 其二,明代,郑真,
二妙才名识者稀,同僚济济赴襟期。庭中欲结王生袜,讲下谁趋董子帷。
少妓当筵歌窈窕,阿蛮洗盏醉淋漓。长淮应有相思客,坐对空阶月上时。
还山吟 其二,明代,孙廷铨,
真气荡喧浊,仆仆为形役。一器而众操,安得不速敝。
古有避俗翁,神释私其智。感此偃空山,息机良匪易。
朝饭林下曙,夕宿岩中閟。暑气清林峦,洒然出新意。
侧思声利途,惴惴魂犹悸。且逐采芝游,野服安薜荔。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