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名似有名。
达磨面壁九年清。
释迦坐雪六年精。
夺得真空真妙用,一通门里出圆明。
大罗天上聚圆成。
大道无名似有名。
达磨面壁九年清。
释迦坐雪六年精。
夺得真空真妙用,
一通门里出圆明。
大罗天上聚圆成。
《浣溪沙》是元代王哲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修行者通过苦行和悟道达到圆满的境界。
这首诗词以佛教修行的形象来表达对道路追求的理解。第一句“大道无名似有名”意味着真正的道路是无法被言语所描述的,它超越了名利和虚荣。诗人认为真正的修行之路是内心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而非追求外在的名声。
第二句“达磨面壁九年清”描绘了达磨禅师面壁九年的苦行修行。面壁是一种禅修方法,通过剥离外界干扰,专注于内心的清净,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洞悉。这一句表达了修行者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内心纯净的追求。
第三句“释迦坐雪六年精”描述了佛陀在菩提树下修行六年的情景。佛陀在禅坐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诱惑和考验,通过坚定的毅力和专注力,达到了内心的净化和觉醒。这一句强调了修行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修炼和内心的净化,才能获得真正的精进和觉悟。
接下来的两句“夺得真空真妙用,一通门里出圆明”表达了修行者通过领悟真空的境界,获得了奇妙的应用。真空即是无我无相的境界,修行者通过体验和领悟真空的本质,达到了圆满和明悟的境地。这两句诗强调了修行者通过内心的觉醒和体悟,超越了世俗的局限,达到了超越凡俗的境界。
最后一句“大罗天上聚圆成”描述了修行者最终达到的境界。大罗天是佛教中的高级天界,意味着修行者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修行目标。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佛教修行者的形象,表达了修行者通过苦行和悟道达到内心圆满、洞悉真理的境界。诗中强调了修行者需要经历长时间的修炼、专注和领悟,最终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真正的觉悟和圆满。
(1112—1170)咸阳人,道士,初名中孚,字允卿。熙宗天眷初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海陵王正隆四年学道,改名,字知明,号重阳子。倜傥尚义,不拘小节,好属文,才思敏捷。学道后往来终南山一带,曾在终南县南凿穴而居。后至山东崳山全真庵。所创教派名全真道。马丹阳、丘长春、王玉阳、郝广陵、谭处端皆其弟子。
题汉瓦头,清代,桂馥,
赤帝西走入咸阳,威加海内诸侯王。丐丐数岁苦未定,萧何制作开天阊。
前殿武库连云起,东阙北阙遥相望。胡桃油湿鸳鸯瓦,郁金香薰玳瑁梁。
瓦文曰汉并天下,不存戒慎徒矜张。帝赫斯怒嗔过度,大臣奏对词牵彊。
天子重威示壮丽,土阶在昔闻陶唐。亡令后世复加此,子孙藉口称高皇。
遂使济南公玉带,编蒲割黍图明堂。君不见秦并六国营阿房,二世亲降枳道旁。
可怜丞相收图籍,但效昆吾作未央。
清都行,宋代,陆游,
积雨初收晓寒重,野人忽作清都梦。宫墙柳色绿如染,仰视修门岌飞动。
元章久已葬岷山,安得翩翩并驰鞚。春光如昔交旧少,肺肝欲写谁堪共。
颇闻天阍有疑事,通明殿下方佥议。约君切勿负初心,天上人间均一是。
木兰花慢,元代,丘处机,
伫登临旷望,涌云气,北山兴。旋恍惚阴阳,虚无变化,寥廓充盈。
奇峰状如太华,霭棱层、峻极染空青。急雨翻盆泼墨,迅雷激电飞声。
威灵。大骋神通,三伏暑,结凝冰。叹是处飘风,良田遇害,厦屋遭倾。
唯斯道乡幸感,屡涔涔至也忽然轻。深信皇天辅德,善因恶果分明。
晨起登寺阁前山为雾覆微露山麓宛如平远偶书春物,宋代,张嵲,
日出雾犹重,微茫认山麓。远目疑可穷,澶漫如夷陆。
韶序日已深,时禽啭幽谷。青林不受春,景气润脩竹。
日晴烟光乱,风澹水容渌。闽岭农事初,荒泉被山曲。
耒耜没深泥,凫鸭欢相逐。躬耕记往年,遭乱成羁束。
故园隔山河,桑柘犹在目。丘陇谅荒芜,春归惟灌木。
囚拘怆兹晨,傥徉悲前躅。缘情固攀援,理会何桎梏。
且寄终日閒,玩此春苗绿。
还家,宋代,刘攽,
久客常念归,还家自深愿。虽非湖海游,早已时节变。
果裸施于宇,蟏蛸巧相衒。墙根思哀蛩,危栋辞归燕。
贫加乡闾慕,病益儿女恋。栖迟免路旁,未厌茅屋贱。
衡门过凉雨,秋草盈芳甸。耕耘傥及时,筋力自此劝。
宴得解进士,宋代,刘敞,
汝颍纪南国,星极丽中州。多奇兆两汉,粹气兼九邱。
里巷含古风,文章耀前修。上恩荣计偕,博选充诏求。
杂沓会骏骨,轩昂出骅骝。日余瞢深识,有司属同忧。
攻玉固以石,妍媸岂云侔。登龟但投饵,美恶非其俦。
堂上歌鹿鸣,樽前亲献酬。有功幸九锡,与祭为诸侯。
水龙吟 其三 顽雪欺春,葵轩兄用韵,因次,宋代,张矩,
先来花较开迟,怎禁风雪摧残过。红英紫萼,从他点缀,翻成沾污。
一点清香,几多秾艳,紧藏不露。伴杨花散漫,逡巡堆积,纤粟处、妆成大。
多谢东君造化。把群阴、一朝除破。千机锦绣,露浓香软,中间坐我。
嚼徵含商,振金敲玉,埙篪相和。问西湖,别有一番桃李,肯同游么。
梦邴徵君,宋代,员兴宗,
我梦穷跻攀,滑滑泥掩胯。
我自摩天岭,而转风木榭。
有客冠甚峨,见之惊已乍。
邴姓原其名,风流蔑曹谢。
宾我复坐我,丰草殊可藉。
英言有深吐,微论亦高驾。
与原阔千祀,待我仍管华。
斯人竟天游,神尻不暂卸。
愿言赴汗漫,同予观物化。
李太白古风高奇或曰能促为竹枝歌体何如戏促李歌为数章 其三,宋代,员兴宗,
郢客遗音飞上天,谁歌此曲谁为传。但闻色声纷唱和,使我默叹心悽然。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