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皇亲召贾生还,京路争看北海贤。
却畏神仙足官府,便思风采烁云烟。
汉皇亲召贾生还,
京路争看北海贤。
却畏神仙足官府,
便思风采烁云烟。
《送陆务观赴七闽提举常平茶事》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周必大。这首诗描绘了陆务观受到汉皇召回京城,众人争相目送他北上的情景。诗中还表达了诗人对陆务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他风采和仕途的思念。
这首
这首诗以送别陆务观的场景为背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陆务观的景仰和对他离去的不舍之情。
首句“汉皇亲召贾生还”,贾生指的是陆务观。诗人以“汉皇”这一尊贵的称号来形容陆务观受到皇帝召回的荣耀,显示了他在官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二句“京路争看北海贤”,表达了众人对陆务观的景仰和敬重。北海是陆务观的故乡,人们纷纷争相目送他北上,以示对他的推崇。
接下来的两句“却畏神仙足官府,便思风采烁云烟”表达了诗人对陆务观的敬畏之情和对他的风采的思念。诗人认为陆务观的才华和能力犹如神仙一般,超越了官府的局限。他的风采如同闪烁的云彩和烟雾般美丽,令人难以忘怀。
整首诗通过描绘陆务观被汉皇召回的场景,展现了他在当时社会的崇高地位和众人对他的景仰之情。诗人对陆务观的敬畏和思念也通过对他的才华和风采的形容得以表达。这首诗充满了对人物的赞美和对离别的哀思,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周必大(1126年8月15日—1204年10月25日),字子充,一字洪道,自号平园老叟。原籍管城(今河南郑州),至祖父周诜时居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周家村)。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庐陵四忠”之一。开禧三年(1207年),赐谥文忠,宁宗亲书“忠文耆德之碑”。周必大工文词,为南宋文坛盟主。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都有很深的交情。著有《省斋文稿》、《平园集》等80余种,共200卷。
郭景谅画,元代,凌云翰,
月来中天,琴声以和。爰有君子,于焉咏歌。松风递清,石泉流响。
顾瞻白云,入我遐想。有道之裔,媲美林宗。假此图画,像此从容。
云月无穷,松泉有待。善琴弗鼓,万境斯在。
五岳游人欲刊予所作梨洲先生墓碑未及而卒临之成先志鸠工诗以美之,清代,全祖望,
此志高州恨未成,尊公諥委最伤情。墓门长作呜呼字,宰木谁传恸哭声。
再世證人宁坠地,百年报本克寻盟。秪愁东国人伦重,惭愧中郎任丽牲。
明洪熙古剌水歌为马嶰谷,清代,全祖望,
文皇高飞上帝畿,通道八蛮人九夷。历大古剌小古剌,西南远赴风教齐。
五长官司两宣慰,周夕郎功著驿鞮。滇王何处北汉大,五千里外增藩篱。
梁州地灵最崛奇,禹贡二川所分釐。南金沙会岷江出,北金沙引黑水驰。
桑经郦注愧未尽,大荒为待博物稽。此其大者配九山,更有馀润成土宜。
难河之水清涟漪,诸峒异香怪陆离。龙脑鸡舌并麝脐,苏合兼车如江麋。
烟煴百和醇且旨,芳馨一直沁心脾。贡之天子入内府,浴罢一杯便啜醨。
县官元气正旁魄,神膏醍醐过五齐。洞天三十六宫天浆饫,福地七十二府地泽怡。
以通神明疏渣滓,酿出乾端与坤倪。浓于崖蜜甜于饴。
犁庭三出威绝域,此水曾偕玉食携。贮之铜瓶志铢两,岁月进奉均留题。
太素色映黄琉璃,袭以古剌锦襹褷。守成令辟首仁庙,六服岁见无差池。
摩挲署书考时代,犹识纪元在洪熙。在昔西南记职贡,昆明有露曰蔷薇。
妙香尚出此水下,妃子千群洒里衣。遐方异物虽不贵,要亦王会所会归。
圣心诚如玄酒淡,万国争饮醴泉嬉。土官兼并不可诘,缅甸干厓世羁縻。
我抚此水三太息,考證遥遥拾坠遗。接境已亡底马撒,近界但闻佛郎机。
谷洛门馀淮汝竭,九庙黄流涸辙悲。莱阳侍郎坐圜扉,谁投一盎慰朝饥。
引领长陵不下咽,哀吟清泪纷淋漓。
可怜崎岖皭火投,南徼诸公中泥中露歌式微。折足生还邓都督,曾记包胥九顿仪。
弃馀流落归好事,足补故宫文献资。三百年来废兴感,拟之渭流涨水脂。
久旱新岁乃雨,宋代,朱松,
高田土可筛,下田不受犁。遗蝗忧插啄,况乃麦未齐。
赤子天自怜,沟壑忍见挤。雨逐新岁来,停云忽凄凄。
莫辞三日霖,为作一尺泥。汪汪既没膝,滟滟仍拍堤。
渐看蓑笠出,笑语喧畛畦。我欲与寓目,父老同攀跻。
此身群万生,扰扰舞瓮鸡。曾亦无几求,脱粟配羹藜。
永言故陇耕,老眼路凄迷。好收敛版手,锄耰归自携。
念奴娇·嫩凉生晓,宋代,张辑,
嫩凉生晓,怪今朝湖上,秋风无迹。古寺桂香山色外,肠断幽丛金碧。骤雨俄来,苍烟不见,苔径孤吟屐。系船高柳,晚蝉嘶破愁寂。且约携酒高歌,与鸥相好,分坐渔矶石。算只藕花知我意,犹把红芳留客。楼阁空濛,管弦清润,一水盈盈隔。不如休去,月悬良夜千尺。
蜗庐有隙地三两席稍种树竹已有可观戏作七篇 其一 菊,宋代,程俱,
吾闻郦侯国,产菊千丈潭。采华食其叶,垂根渍芳甘。
遂令郦川氓,难老如彭聃。庭前有古井,秋霖发清涵。
慇勤东篱绿,覆此白玉奁。时能嚼新蕊,汲月散馀酣。
水龙吟 秋思,次母忆旧之作,时父在都门,清代,叶小鸾,
井梧几树凉飘,满庭景色仍如旧。啼鸦数点,斜阳一缕,挂残疏柳。
有恨林花,无情衰草,风吹重又。看轻阴带雨,天涯万里,楼高漫频搔首。
记泊石城烟渚,落红孤鹜常如绣。轻舟画舫,布帆兰枻,暮云天皱。
水静初澄,蓼红将醉,早秋时候。对庭前、萧索西风,惟有寒蝉高奏。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