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和淳诗卷

作者:楼钥(宋代)

山色蓝初染,湖光镜始磨。

竹梢轻坠雨,花片乱随波。

麈尾挥东晋,龙舟吊汨罗。

莫愁春易老,畅饮一春多。

0

诗文赏析

《戏和淳诗卷》是楼钥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湖、竹和花等元素的变化来表达人生的感慨和情感。

这首诗词通过四个景物描写,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多变。首先,诗人描述了山色蓝初染的景象,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大自然开始焕发生机。接着,诗人描绘了湖光镜始磨的场景,意味着湖水清澈如镜,反射出美丽的光芒。

接下来,诗人以竹梢轻坠雨和花片乱随波的形象展示了春雨的细腻和花朵的飘逸。竹叶轻轻坠落,雨滴点点,与水波中飘动的花瓣相映成趣,呈现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运用具象的手法,通过麈尾挥东晋和龙舟吊汨罗,展现了春天的欢庆和人们的快乐。麈尾挥动是戏曲中武将的标志,而龙舟则是端午节的象征,这些元素都与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

整首诗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春天的变化和人们的欢庆来表达人生的乐观态度。诗人通过山、湖、竹和花等元素的变化,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豁达。他告诉人们不要担忧春天的短暂,应该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畅饮春天的欢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欢庆,展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同时表达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人们的喜悦,引发读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楼钥

楼钥(1137年—1213年),字大防,旧字启伯,号攻媿主人,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楼璩第三子。 南宋大臣、文学家、政治家、理学家。

其他诗经

雨中寄子直

作者:刘攽(宋代)

雨中寄子直,宋代,刘攽,

繁阴不时解,雨气如深秋。朝衣始絺葛,暮服乃重裘。

天事亟变易,得为有常不。如何世上士,欲以全自求。

行身绳墨间,蹜蹜空白头。唯君可语此,意豪力且遒。

通衢虽泥涂,未至乘扁舟。兴发骑马来,垫巾故风流。

5

中秋

作者:张侃(宋代)

中秋,宋代,张侃,

中秋添月色,携酒上金台。世事无穷尽,江山入句来。

12

重登鼓山绝顶

作者:屠侨(明代)

重登鼓山绝顶,明代,屠侨,

春山有约客重来,云尽高峰面面开。灵洞近窥三岛路,碧霄平筑列仙台。

风烟傲睨人千古,天地苍茫海一杯。乐事可堪追往事,斯文残刻扫莓苔。

25

水调歌头四首·一九五三年春,陈仲弘将军枉访,转达毛主席关怀盛意,试以旧瓶盛新酒,赋献四章 其四

水调歌头四首·一九五三年春,陈仲弘将军枉访,转达毛主席关怀盛意,试以旧瓶盛新酒,赋献四章 其四,近现代,龙榆生,

我有斗争性,往日惜迷途。幡然幸获重造,思更效驰驱。

长是勉诸儿女,为党全将身许,此外更奚图。学习向群众,振奋忘孱躯。

怀椒醑,掺绮语,认今吾。末光期补日月,迈往莫踟蹰。

珍视先民遗产,仔细重加料简,陶铸有洪炉。准则更垂示,凭以判精粗。

88

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

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明代,林士元,

五指参天五岳呈,四州导水四山倾。地脉不缘沧海断,中原垂尽睹全琼。

特起昆崙浮浩瀁,居然福地拟蓬瀛。鸿荒世远不可辨,唐虞声教朔南并。

郡县开疆始秦汉,舆图一统归皇明。玉旨一从褒甸服,珠崖千古表神京。

海滨弦诵追邹鲁,天上夔龙翊治平。乡里衣冠今不乏,登高望远几含情。

爰稽往牒纪图谶,大魁五解须汇征。数过时考今则可,后有作者谁先鸣。

北冲河口尚未塞,女娲补炼须经营。裁成辅相固有道,望景观卜希前旌。

弱龄荏苒今衰晚,去来吾党欣逢迎。维时天中际佳节,嘤鸣求友罗群英。

蒲觞綵缕纷竞劝,玄谈四座俱高声。就席探韵陈风雅,稽首神天为主盟。

卓明堂前一杯酒,上帝肸蚃一墙羹。肝胆镌铭谐楚越,市义好德垂休名。

从此山灵增气色,风云际会符嘉祯。五百名世应时出,三千礼乐对纵横。

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雍熙世拟华胥国,蛮荒时筑受降城。

逸史赓歌摘苏句,载称奇绝冠平生。

24

南歌子·题饴乡集,为关颖人作

南歌子·题饴乡集,为关颖人作,清代,吴昌绶,

京雒声华重,闺襜福慧双。新来笑握到饴乡。商略枕中鸿秘帐中香。

社集工联唱,园池近泛觞。一年一集关吟囊。应看娇婴玉雪共成行。

61

黄学士以陈叔起所画树石见贻赋此以答之

作者:胡广(明代)

黄学士以陈叔起所画树石见贻赋此以答之,明代,胡广,

吾闻闽人陈叔起,能画往与荆关比。不烦兔颖事点缀,只染鹤翎从骫骳。

等閒著意求难得,乘兴从容即数纸。此翁已死画少传,一笔落手人争市。

向来得者谁最多,惟有永嘉黄学士。昨日赠我树石图,画者之名乃陈氏。

陈翁写画惟写情,不必区区论形似。想当槃薄临风时,落日苍茫走山鬼。

开窗倏忽生数树,树底坡陀石两觜。老干相樛交屈铁,巉岩裂皴如颡頯。

蟠拿平陆奋蛟龙,奰屃中林蹲虎兕。高枝直上势拂云,低叶扶疏未容㱟。

发生意与元气会,惨澹影入秋旻里。囊游五岭或遇之,近度居庸尝见此。

须凭廊庙作栋梁,久历风霜露文理。高堂日对兴潇洒,眼底丹青实堪鄙。

焚香啜茶尘可洗,令我抱病砉如褫。多君此意期共坚,却笑纷纷竞桃李。

23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

作者:苏轼(宋代)

病中独游净慈,谒本长老,周长官以诗见寄,仍邀游灵隐,因次韵答之,宋代,苏轼,

卧闻禅老入南山,净扫清风五百间。我与世疏宜独往,君缘诗好不容攀。

自知乐事年年减,难得高人日日闲。欲问云公觅心地,要知何处是无还。

84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

作者:苏轼(宋代)

送牛尾狸与徐使君(时大雪中。),宋代,苏轼,

风卷飞花自入帷,一樽遥想破愁眉。

泥深厌听鸡头鹘,(蜀人谓泥滑滑为鸡头鹘。

)酒浅欣尝牛尾狸。

通印子鱼犹带骨,披绵黄雀漫多脂。

殷勤送去烦纤手,为我磨刀削玉肌。

53

醉中步月湖上

作者:陆游(宋代)

醉中步月湖上,宋代,陆游,

闰馀时节早,天气已凄冷。悠哉曳杖行,乐此清夜永。

霜风锼病骨,林月写孤影。新诗得复忘,薄酒吹易醒。

浮生役声利,百岁常鼎鼎。清游倘可继,终老谢人境。

14

和萧伯和韵

和萧伯和韵,宋代,杨万里,

桃李何忙开又零,老怀易感扫还生。略无花片经人眼,谁道春风不世情。

睡去恐遭诗作祟,愁来当遣酒行成。子能觅句庸非乐,未必胸中有不平。

71

嗟伯夷

嗟伯夷,两汉,东方朔,

穷隐处兮窟穴自藏。与其随佞而得志兮。不若从孤竹于首阳。

8

登上戍石鼓山诗

登上戍石鼓山诗,南北朝,谢灵运,

旅人心长久。

忧忧自相接。

故乡路遥远。

川陆不可涉。

汩汩莫与娱。

发春托登蹑。

欢愿既无并。

戚虑庶有协。

极目睐左阔。

回顾眺右狭。

日末涧增波。

云生岭逾叠。

白芷竞新苕。

绿苹齐初叶。

摘芳芳靡谖。

愉乐乐不爕。

佳期缅无像。

骋望谁云惬。

80

吴敦复之京师得其尊公绣谷手校宋椠许郢州集以归同樊榭谷林作

吴敦复之京师得其尊公绣谷手校宋椠许郢州集以归同樊榭谷林作,清代,全祖望,

当年绣谷翁,诗思凌风骚。瓶花作法供,酒器分郎曹。

时呼珠盘客,闲染猩猩豪。我来玲珑帘,如过丁卯桥。

浑疑许郢州,前身或可招。聚书逾万卷,露纂兼霜抄。

老眼细审定,校雠彻寒宵。钤以冻乳印,不翅青琼瑶。

一瓻借复还,户外屦则殽。忽失郢州本,极望心忉忉。

馀皇已佚去,长鬣不可邀。鱼肠已飞去,欧冶空自劳。

妖徵辰已梦,其岁在元枵。身骑白雀去,书与白云韬。

私心窃耿耿,旧雨忧萧寥。佳郎真健者,不愧虎子骁。

坐笑奢产括,愿学固绍彪。十年广故业,插架增岧峣。

馀事作小诗,秀色映兰苕。昨岁游燕市,软红厌尘嚣。

何来青毡故,得之非意遭。乍见足狂喜,掩卷遂号咷。

一卮望影堂,手泽荐芗羔。再爵酹郢州,荒云天末浇。

摩挲甲乙部,追溯墨痕遥。吁嗟斯世间,聚散如蓬飘。

不见东涧叟,绛云与天高。百卷旧汉书,临别何嗷嗷。

晚年复遇之,昭庆老僧寮。刲羊祭松雪,清泪如河㴞。

一去不复返,拂水亦魂消。有子乃不死,先德完球刀。

酉阳诸清閟,重光烛神霄。

63

次韵酬傅钦之

作者:刘攽(宋代)

次韵酬傅钦之,宋代,刘攽,

风力清和日景迟,看花未醉莫言归。殊方长恨故人少,白发那论春事非。

45

苦雨方霁蛙声不已

作者:韩琦(宋代)

苦雨方霁蛙声不已,宋代,韩琦,

暑雨朝来已厌多,蛙鸣犹更幸滂沱。虽然快尔狂跳志,争奈良田有害何。

99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二 秋

四序回文十二首 其二 秋,宋代,宇文虚中,

短苇低残雨,虚舟带晚潮。断鸿归暗浦,疏叶堕寒梢。

77

后出郊二首 其二

作者:刘敞(宋代)

后出郊二首 其二,宋代,刘敞,

岁晚农事毕,里闾竞欢然。相见有馀情,独游颇忘年。

上怀羲皇世,下感沮溺贤。岂以六金印,而轻二顷田。

12

留别卓民表

作者:朱松(宋代)

留别卓民表,宋代,朱松,

末俗纷纷事不情,天涯怀抱向谁倾。漂流空度三秋日,邂逅来逢四海兄。

剪烛西窗惊睡梦,对床夜雨话平生。滔滔世路方同骛,何日相期问耦耕。

5

夏日南轩

作者:陈深(宋代)

夏日南轩,宋代,陈深,

羔水轩窗宜夏居,夜凉如水似和初。

科头枕石卧明月,仰面迎风看太虚。

3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